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柳青的文格與人格 文/肖雲儒

柳青的文格與人格 文/肖雲儒

柳青的文格與人格 文/肖雲儒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心中的柳青是一座豐碑,是文學的豐碑,更是人格的豐碑。我總是從文學創作和人格精神兩個層面去感知和認識這位大山一樣的作家。大家都說,陝西是中國文學的重鎮,而柳青則是當代陝西文學的教父,一語道破了他在當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其實柳青還是秦人精神的楷模、中國精神的高標,恆久地在歷史的湍流中矗立。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著重談到柳青和柳青精神,表明在總書記心中,柳青精神遠遠超越了文學,而閃爍著民族精神的光。

談柳青,不能不首先談他的文學意義。

從藝術認識論看,他是將毛澤東同志《講話》中論述文藝源泉的反映論精神落實得最徹底的一位作家。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既然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他要寫農村,便義無反顧地放下北京的優越生活和縣委書記的官銜,一竿子扎到底,全家遷往農村生活的最底層——村落,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一住13年,連兒女也轉到農村小學上學。

在皇甫村,柳青發揚了黨的群眾路線精神,同時踐行關中古賢張載的哲言「民胞物與」,與農民兄弟為同胞,引關中大地、秦嶺山水為同類,辛苦著他們的辛苦,幸福著他們的幸福。將作家對生活的了解轉化為生活對作家內心的融匯,將作家對生活的觀察轉化為生活給予作家感情的冷暖和歡憂。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柳青可以說進入了作家、作品與生活、時代關係的最高境界。

從藝術創作論看,柳青堅守革命現實主義。這裡的「革命」二字其實應該讀為「理性」,是一位真誠信奉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作家窮其一生的理性現實主義實踐。他不但注重歷史的真實,更注重細節的真實。他善於微言大義、洞燭幽微,從生活細節、心理和感情細節的真實中暗傳大歷史、大時代的脈搏,更善於以思想者的深刻和睿智,提升、點亮生活場景,使文本具有哲理的氣度。時代風雲——命運顛躓——心理糾葛,便這樣經由藝術高手的細針密線、飛針走線,綴連為一體,綉進一幅幅三維藝術畫面之中。

從作家的文化構建看,柳青既是一個土得掉渣的農村寫作者和農村幹部,又是一個有著開闊文化視野和景深的學者型作家。他剃平頭,穿農民的對襟褂,戴農村老漢的石頭眼鏡,出入農家大院、地頭場邊,為莊稼、水利和牲口飼養操心。但到了國際文學社交場合,他會西服革履說英語,嫻熟談論托爾斯泰和普列漢諾夫。在文學研討和論爭中,他又會進入理論色彩很強的話語體系,深度闡發自己的美學見解和文學主張。對天空與大地兩極的同時佔有,使得柳青的創作有了罕見的空間。

從作家處理時代與歷史的關係看,柳青不是沒有困窘。如何處理好農業合作化與漫長歷史進程規律的錯位,如何處理好農村工作的現實傾向和文學終極性思考的牴牾,柳青不是沒有自己的主見,卻終於不能完全跳出時代的局限。這給作家帶來苦惱,也給作品帶來遺憾。也許正是這種苦惱和遺憾,使柳青的《創業史》多了一層文化信息和探究價值。

我們今天紀念柳青,其目的是弘揚柳青的人格意義,以「柳青人格」營養西安的文化土壤,振奮西安精神。他和長安本沒有故土情誼,和皇甫村人也沒有血緣聯繫,但這裡的山水和人民讓他終生牽掛。就是人身自由被限制了,病得奄奄一息了,也要偷偷地坐在自行車后座上,讓孩子推著他「回去」看看。他真正把西安當自己的家鄉。

柳青個子不高,卻是一位大寫的人,他用真誠的勞動和感情,溫暖了皇甫村幾輩人的記憶,也給長安和整個西安城留下了一份美麗。

「柳青人格」包含哪些內涵?給我印象最深的,譬如:

——「狠透鐵」精神,即認定目標,執著於目標,切切實實去實現目標的精神。自從確定要寫《創業史》以來,柳青便圍繞這個目標來安排自己整個人生。他像自己筆下的農村老支書「狠透鐵」那樣,全部的辛勞、志趣、期冀,全部的喜怒哀樂乃至夢境,都須臾不離這個既定的目標。直到病危,還用祈望的目光對醫生說,請能給他兩年生命,好把《創業史》寫完。對目標如此的執著、執拗,又用如此的辛勞去支持這種執著,世界上有什麼事不能辦成呢?

——將個人的職業使命、人生使命和民族國家使命完美結合的精神。在柳青身上,寫作者與革命者身份永遠是合一的。寫作是他的崗位職業,也是他的人生樂趣,更是他對革命事業一份自覺的承擔。一個人,能將崗位要求轉化為人生追求,進而提升為使命和理想的承擔,內心會無比強大和崇高,再苦再累都會有實現感、幸福感。

——與民眾共甘苦,一道參與生活的創建、共同承擔人生與歷史使命的精神。柳青是一位專業作家,社會給予他的分工是文學勞動、精神勞動,他不但將農民兄弟作為自己作品的表現對象,更把自己作為他們中的一員,主動承擔起基層幹部的職責,為父老鄉親的疾苦操心,為改變農村面貌操勞。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訴我們,無論什麼職業、什麼職務,老百姓永遠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永遠是群眾的公僕。

——在底層的日常生活中保持高揚的理性審視的精神。這使得柳青家常而深刻,平凡而偉大。牲口是那個時代農村重要的生產力,他親自向老鄉學習,整理了《飼養管理三字經》,陝西和中央報紙刊登後,在中國北方農村廣為流傳。他大聲疾呼陝北大面積種植果樹,以改善生態,通過轉變土地經營方針,促進農產品市場化,增加農民收入。他出差開會作文學與美學報告,回來卻會給村裡帶幾斤良種。柳青在形而下生存和形而上生存的兩相映照中形成了一種獨有的張力,這也是他的魅力。腳踏實地和遠瞻博望,不僅對一位作家,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那麼重要。

像柳青那祥深深地熱愛這片家園故土。

像柳青那樣傳揚這座城市的文化與精神。

像柳青那樣多一些敬業與擔當,多一些進取與創新,為我們的城市西安付出更多的努力。

像柳青那樣純凈,豐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