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張岱:一個人若沒有癖好,他活著則沒什麼意思了

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張岱:一個人若沒有癖好,他活著則沒什麼意思了

縱觀古今中外的散文家,有兩位編者最是喜歡,碰巧的是這兩名散文家都生在明末清初之際,其一為李漁,第二位就是張岱。這兩位的性格有那麼幾分相似,都是玩世不恭挑脫不羈之輩,他們寫下的文字既不乏靈性,又給人一種率真的感覺,每篇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記得讀書時有幸讀到張岱的《陶庵夢憶》,其中,《瘦馬》這篇讓我記憶頗深,讀到精彩部分讓人不由得拍手叫好。並且,在其文中的「人無癖,則無趣」更是經典中的經典。可以說,張岱的散文既能將「公安三袁」清新洒脫的筆法與竟陵派鍾惺、譚元春幽深冷峭的意境融為一體,又能避免雙方的流弊,以深厚救淺薄,以嚴謹救率易,以明快救僻澀,兼有諸家之美。

自此,編者對張岱產生了濃厚的好奇心。

張岱出身於富貴家庭,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享盡了榮華富貴。唯獨到了張岱五十歲時,趕上國家衰亡,為逃難隱居深山,自此,節衣縮食,時常斷頓。穿著粗布衣裳,吃著瓜果蔬菜的張岱,在回望人生前五十年時,端的是恍若隔世。

《陶庵夢憶》這部作品中,寫的都是張岱早年的奢靡生活,將富家子弟的浮華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部書的引言最為絕妙,說得是作者晚年時的慘淡,與其後描寫的奢靡之夢形成鮮明對比,強烈的反差令人唏噓不已。

張岱的作品極具代入感,使讀者融入到那個從繁榮走向衰亡的明朝歲月,在讀《陶庵夢憶》時彷彿自己正置身在國破家亡中追憶往昔。

「不二齋」是張岱早年的書房,「高梧三丈,翠樾千重。牆西稍空,臘梅補之。但有綠天,暑氣不到。後牆高於檻,方竹數竿,瀟瀟洒灑… …天光下射,望空視之,晶沁如玻璃雲母,坐者恆在清涼世界。」

除了格局景觀十分講究外,「圖書四壁,充棟連床,鼎彝尊蹴,不移而具。」就連傢具擺設都非常考究。試想若能在「清涼世界」中面對「圖書四壁」,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這是多少讀書人的夢想啊。

反觀張岱晚年,隱匿深山老林,住在「短檐危壁」中,傢具只剩下些「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相比之下,讓人難以接受,恍若隔世。

前段時間有幸拜讀了史景遷的譯作《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對此大感寬慰。史景遷,又名喬納森·斯賓塞,歷史學者,著名中國史研究專家。是美國當代著名的中國史研究專家,以研究明清史見長。

對於史景遷的寫作風格,我素有耳聞,早就對其傾慕不已,如今,史景遷寫我最喜歡的散文家張岱,豈有不看之理?

果不其然,在史景遷的作品中,將張岱的一生展現在我們面前,尤其對其心理轉折的側面描寫非常精彩。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張岱回憶中的早年生活與晚年張岱的困頓,將張岱其人剖析得淋漓盡致。與其他作者不同,史景遷在寫張岱時引述的資料均為史實。

其內容並沒有什麼「獨家爆料」之類的野史傳聞,能夠將真實的事迹串連起來寫出一篇精彩故事,足見,史景遷的文學功底之高。在筆法上,史景遷嚴格參照史籍,將真實事迹用小說與散文的寫法。例如,開頭第一章中就這樣寫道:

「張岱的住所外面有個小廣場,在月上梢頭後,燈籠也隨之燃起,讓張岱感覺住在這個地方的日子從不虛度。住在這樣的花花世界中,實在不應該將身外之物放在心上。張岱醉心於山水,縱情於歌舞聲,往來的畫舫就像織梭一樣,往返在南京城中,蕭鼓的聲音或婉轉或悠揚。露台精雕細琢,若是浴罷則坐在竹簾紗幔之後,身上散發出茉莉的香氣,盈溢夏日風中。」

這段文字出自張岱《陶庵夢憶》原文,寫的是張岱描繪早年南京秦淮河畔端午節的繁華盛景,這段描寫是張岱年輕時真實發生過的,而並非史景遷杜撰。可以說,史景遷的作品呈現出的是張岱真實的內心活動,也是張岱晚年對一生的總結。

遍歷關於張岱的所有記載、研究、剖析之作,根本沒有如史景遷這般「套路」,既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又不失真實性。

在看過史景遷的作品《王氏之死》後,對史景遷的作品產生了濃厚興趣,再看過史景遷譯張岱傳記後,令我對這個作者更加折服,用了兩個晚上通宵將史景遷寫得張岱傳記看完。在《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的序章中,史景遷是這樣說的:「張岱心裡清楚,只要有後人仍在追憶,往事就不會隨風而逝,所以,張岱費盡心血一筆一筆將明朝盛景表達得淋漓盡致。」

至此,編者覺得,各位朋友如果還沒看過史景遷的作品,不妨先來讀讀張岱《陶庵夢憶》原文,定能產生更加深刻的體會。

參考資料:

【《試論史景遷的著史風格》、《王氏之死》、《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陶庵夢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此人在世時毀譽不一,死後幾百年影響全中國,現今更是影響著世界
此人雖為中國名將,但卻心胸狹隘,凡惹了他的人下場異常凄慘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