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外國的一本歷史書中,是這樣看待中國的

在外國的一本歷史書中,是這樣看待中國的

在馬來西亞有一本歷史書,叫《馬來紀年》,大約成書於17世紀初,也就是一六零幾年吧,明神宗萬曆年間。

這本《馬來紀年》嚴格來說又不是歷史書,它更像是野史筆記小說,因為裡面記載的全是民間流傳的歷史,大多是經過神話後的不可信的歷史。就像我們歷史書中記載的三皇五帝的事迹,多半都是假的,加工的。

在外國的一本歷史書中,是這樣看待中國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馬來紀年》中也有對中國的記載,但在我們看來它的那些記載就跟講童話故事似的,完全是不可信的,完全是荒謬的。那分明是馬來古人對中國這個遙遠大國一廂情願的想像。不過你能從這個荒謬的記載中,看出那時候馬來人對中國的認知。

再次提醒,請把它當一個童話故事看待就好。故事是這樣的: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一直打到印度,娶了印度其中一個國家的公主( 古代印度只是個地理概念,在這片土地上有很多國家)。他們的一個後代成了安姆丹納卡臘國的國王,被稱為蘇臘安王。

在外國的一本歷史書中,是這樣看待中國的

蘇臘安王極具政治才華,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很快就強大起來,世界各國都向其俯首稱臣。而唯獨中國,所以。蘇臘安王很生氣,決定頃全國之力討伐中國!

蘇臘安王率領了1200萬大軍(是的,你沒看錯,就是1200萬)走水路,渡過馬六甲海峽,繞過新加坡北上,進入南中國海,最終抵達廣東沿海,開始攻擊。

當蘇臘安王的大軍抵達淡馬錫(新加坡)休整時,消息傳到了中國。大臣啟奏皇上,蘇臘安王率一千多萬大軍來打我們了,怎麼辦?

中國皇帝相當驚恐,連連問眾位大臣,咋整啊,咋整啊,刻有退兵良策?

這時候,宰相不慌不忙說道:「啟奏陛下,臣有良策……」

什麼良策呢?原來,宰相命人找來一艘破船,船上放上幾顆柿子樹和棗樹。然後找來兩個牙齒都快掉光的老人,對他們面授機宜,命他們駕船前往淡馬錫(新加坡)。

在外國的一本歷史書中,是這樣看待中國的

這艘船順著東北季風飄洋過海很快就抵達了淡馬錫。蘇臘安王得知有中國船隻靠岸,便派一個大臣去詢問中國的相關情況,打探虛實。

大臣來到中國船隻上問兩個老人:「聽說你們是從中國來的,航行了多久啊?」

一個老人說:「我們出發時還是小孩子,現在都成老人了,一起上船的那些船員們都老死了。」

大臣半信半疑,另一個老人又指著船上的柿子樹和棗樹說:「我們出發時,這些果樹還都只是種子,過去很多年了,現在已經長成大樹開花結果,我們兩個老頭子就是靠吃這些水果才活下來的。」

大臣聽完老人的講述,趕緊跑回去稟報蘇臘安王。

蘇臘安王很震驚,原來中國這麼遠啊,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抵達。還沒到中國,我們這些人都老死了。於是命令大軍返回印度去了。

在外國的一本歷史書中,是這樣看待中國的

《馬來紀年》中記載的這個故事固然很荒誕,但往往話與傳說,都是歷史的投影,它反映了當時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所以在這個荒誕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幾個信息:

一,古代馬來人認為中國雖然是大國,但沒有印度的實力強大,所以當中國皇帝得知蘇臘安王要攻打時,才會那麼驚慌。

二,蘇臘安王無法識破兩個老人的話,可見那時印度跟中國的交流很少,認識遠遠不夠。

在外國的一本歷史書中,是這樣看待中國的

三,該歷史故事是古馬來人寫的,但主視角卻是印度一方,而不是中國,這是由於古代馬來人受到印度影響更多。歷史上印度多次入侵馬來群島,早在4世紀,印度笈多王朝的影響力就到達馬來西亞和印尼了。

四、《馬來紀年》成書年代是鄭和下西洋之後,那時的馬來人對中國已經有很多了解,不可能寫出這樣荒誕的歷史。可見,這個故事是在鄭和下西洋之前流傳在民間的,但在寫書之時將這個流傳很廣的民間故事寫進去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X調查處 的精彩文章:

看一看光緒皇帝的妃子,你就知道他過得多凄慘
越南這個國度,我們一直都存在著誤會

TAG:X調查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