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養育方式,是在對孩子「隱形圈養」,會讓他長成「巨嬰」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無論窮養也好富養也罷,主要用正確的心態來教育孩子。很多父母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實則對孩子是一種無形的「圈養」。以下三種類型的父母孩子長大了也不會有出息,希望你家孩子不是。
第一、父母控制孩子
有的父母覺的孩子小,很多事情幫孩子做決定,當這種行為成為習慣也影響孩子的自我判斷能力。中國傳統已經在每一個人的腦中根深蒂固,父母對孩子都有極高的要求,盼子成龍或是望女成鳳。
他們在家庭生活中建立極高的教育規則,就是要求孩子完全的臣服於自己的權威。在孩子打破規則時,父母就會採取高壓手段,比如打罵來對孩子進行教育比如:孩子遲到上學一分鐘打,孩子考試沒考雙百打,孩子在飯桌上不好好吃飯打等等。
父母通常給孩子上綱上線,制定嚴格的規則讓孩子遵守,把孩子控制在父母自己認定的「安全圈內」避免孩子手到受害。但是這種方式多數會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父母經常壓制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會讓孩子更有抵觸情緒,與父母情感角交流逐漸減少。
第二、父母寵溺孩子
父母的溺愛也是圈養孩子的一種方式,父母時刻的保護著孩子的安全,保護著孩子不受外邊世界的熏染,孩子始終無法獨立自主。
冬冬的媽媽就是這樣的家長,已經小學4年紀的冬冬什麼事情都需要媽媽替他來完成,吃飯的時候需要媽媽喂,穿衣服的時候媽媽給選等等。冬冬媽把孩子所用應該自己做的事情都做了,孩子現在上初中了,還不會系鞋帶,媽媽的愛把冬冬寵壞了。
父母幾乎很少會拒絕孩子提出的要求,他們竭盡全力給孩子提供滿足與支持,尤其是獨生子的家庭。父母無時無刻,沒有界限的溺愛讓孩子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孩子活在父母的溺愛里,從而會變的自私自利,做事懶散無紀律,只知道索取的人。
第三、父母對孩子心軟
父母對孩子心太軟不忍心管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圈養」。孩子是一顆小樹,父母捨不得修剪這棵樹任其自然生長,這棵小樹會越長越歪。
在逛超市的時候遇見鄰居和她的小兒子,孩子的手裡抱著好幾袋子的糖,於是問道:「買這麼多的糖,你要吃多久啊?」
鄰居搖頭說:「吃不了幾天就吃完了」
「小孩子是不能多吃糖的」
媽媽說「唉,沒有辦法,不給孩子吃糖就躺在地上哭還不吃飯!」
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他們會通過種種方式向父母索要,父母心疼孩子往往是立刻達到孩子的心愿,父母沒有堅持孩子也會慢慢變得沒有自控的能力。一個人連自己都不能控制,以後在學習上,職場上都不會有好的發展。
立規矩
父母給孩子制定合理的規矩,不能心軟像孩子的眼淚妥協,慢慢的讓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知道後悔的嚴重性,孩子也會形成自律的生活。父母把全部都給孩子對自己卻捨不得,在孩子的心理會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會不斷的向父母索取。
「交朋友」
在親子關係里,對孩子像對朋友一樣,聽從孩子的內心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孩子也會把父母當成朋友,跟父母分享心事。把孩子一直當成嬰兒,永遠害怕孩子受到傷害把孩子安全的庇護起來,孩子永遠也不會長大。把孩子看做是勇士,孩子遇到困難要激勵他勇敢前行,孩子也會不懼風雨。
希望大家都知道家庭好比一顆大樹,父母是樹木主要的枝幹,孩子是果實,父母是孩子主要寄託但不要一直舉著孩子成長,這樣孩子才會開花結果。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