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從清流到潮流,文化類節目不能只用爆款標準衡量

從清流到潮流,文化類節目不能只用爆款標準衡量

從清流到潮流,文化類節目不能只用爆款標準衡量

2018年,眾多文化類節目以「文化+」模式尋求差異化道路,發掘新的可能性。製作升級、形式升級後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百花齊放,雖無爆款出現,但朝著品質的方向奮力生長。

文 | 夏天

來源 | 骨朵網路影視

在政策及市場的雙重引導下,2017年綜藝市場颳起了一陣「文化風潮」,數據顯示,各大電視台及視頻平台2017年推出的文化類節目數量超50檔,到了2018年,這一數字或刷新至70檔,風潮「力度」只增不減。

這一年,「匠心導演」關正文攜《一本好書》回歸,通過舞台戲劇、片段朗讀、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再現經典作品中的經典場景,品質上再次承接住了觀眾期待,豆瓣評分高達9.3分。

從清流到潮流,文化類節目不能只用爆款標準衡量

新晉文化類綜藝《上新了,故宮》邀請當紅明星加盟,讓故宮「零距離」走進公眾視野,以創新的方式傳承著故宮文化。

除此之外,還有文化綜藝節目「綜N代」不負眾望,升級歸來。《朗讀者》第二季延續第一季的人文溫度,製作升級,品質升級,豆瓣評分由第一季的8.6分升至9.2分。

《國家寶藏》第二季融入音樂劇、舞劇、民族器樂劇等更多藝術手法,讓國寶「活起來」的方式更為豐富多元。眾多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喧囂的綜藝市場中「攻城略地」,囊獲一批忠實受眾。

從清流到潮流,文化類節目不能只用爆款標準衡量

從「一夜爆火」到「百花齊放」,2018年,文化類綜藝節目已成長為綜藝界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深入淺出

百花齊放

2017年,《見字如面》《朗讀者》等書信類文化綜藝節目的爆火,將此類節目推向了一個風口。

很長一段時間裡,文化類綜藝節目聚焦於詩歌、成語、字詞、書信等文學類內容上,以演播室內的演講形式呈現,題材扎堆、同質化競爭態勢凸顯。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歷史故事、文化交流、詩詞、文學、家風5類題材佔據全年文化類綜藝節目總量的62%。

到了2018年,這一現象得到極大程度的改善和緩解。眾多文化類綜藝節目從演播室內走了出去,充分利用戶外資源、實地文化資源,以「文化+」模式尋求差異化道路,不斷降低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接收門檻,發掘新的可能性。

就是在這一年,文化類綜藝節目迎來「百花齊放」的時代。多檔模式新穎的文化綜藝節目憑藉精良的製作大獲觀眾好評。在2018年32檔豆瓣評分超過8分的綜藝節目中,文化藝術類節目就佔據了12檔。

由知名主持人竇文濤領銜的戶外文化探尋類節目《一路書香》,將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結合起來,帶領觀眾領略行讀新體驗。節目邀請明星大咖一起讀書行走,無形中降低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參與門檻。

從清流到潮流,文化類節目不能只用爆款標準衡量

《上新了,故宮》同樣巧妙的利用了「明星效應」,引入當紅明星鄧倫、周一圍擔綱常駐嘉賓,扮演文物故事中的相關角色,吸引觀眾了解歷史。

從清流到潮流,文化類節目不能只用爆款標準衡量

《聲入人心》在音樂選秀類節目中加入古典音樂的美聲唱法,將節目立意升至文化傳播的高度,玩出了泛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新打法。

《經典詠流傳》和《國樂大典》,同樣運用「文化+音樂」的組合方式,通過音樂、詩歌等具體的形式,讓觀眾在輕鬆的音樂氛圍中,體會中華文化的韻味。

眾多文化類節目,尋找到更為精準、更為多元的文化切入口,升級節目內容及形式,將抽象的「文化」形象生動的展示了出來。內容不失文化底蘊,表達方式則更為深入淺出、舉重若輕,「陽春白雪」走下神壇,以更為通俗的方式俘獲大眾的注意力。

爆款難出?

別苛求

與此同時,2018年,文化類綜藝節目還面臨著新晉綜藝爆款難出,高口碑「綜N代」熱度難續的困境。

《上新了!故宮》作為第一檔故宮最大程度開放資源協助拍攝的文化綜藝,邀請來鄧倫、周一圍等當紅明星坐鎮,愛奇藝熱度值難破5000,成績仍難與熱門娛樂類綜藝相匹敵。

《一本好書》採用360度沉浸式舞台化場景,進行高效率的內容展示,逐步拉近大眾與經典書籍的距離,12集累計播放量2.1億,與《見字如面》第二季14集共7.2億的播放量相比,成績不可同日而語。

打造爆款不易,守爆款則更難。由主持人董卿傾力打造的《朗讀者》系列,口碑一路走高,豆瓣評分由第一季的8.6分升至9.2分,評分人數則由第一季的17952人驟降至5791人。

高口碑綜藝《國家寶藏》也遭受了同樣的待遇,豆瓣評分由第一季的9.0分升至9.4分,評分人數卻從65538人降至7145人。

從清流到潮流,文化類節目不能只用爆款標準衡量

儘管很難據此將《朗讀者》《國家寶藏》定性為陷入了「綜N代」困境,但文化類綜藝節目第二季熱度及聲量普遍不及首季,卻也是不爭的事實。豆瓣評分一路走高,評分人數卻持續凋零,側面反映出文化類綜藝節目「叫好不叫座」「熱度難續」的尷尬現狀。

顯然,這些「困境」大多由文化類綜藝節目自帶的先天局限所致。此類節目具備一定的專業性和知識壁壘,在傳播過程中受到一定局限,顯得相對小眾,這也使得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受眾拓展、節目形式、節目招商,與觀眾形成有效互動,構成觀眾深度參與和討論的娛樂模式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探索。

從清流到潮流,文化類節目不能只用爆款標準衡量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文化綜藝節目終究也是一檔幾十分鐘的綜藝節目,它不僅不應該被賦予過於厚重的文化功能、任務,也不應該被賦予過高的市場期待。

如何創造節目熱度,留住年輕人的目光,不只是困擾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難題,它就像是一把懸在綜藝節目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敲打著內容創作者。如果就憑藉「爆款難出」這一評判標準,認定文化類綜藝節目難迎春天,疲態漸顯,則也顯得頗有些片面和苛刻。

「節目能夠成為熱點,當然是值得高興的,但這是顯然並不是一個長久的態勢。對於文化類節目,靜水深流才是一個最佳狀態。」在《朗讀者》爆火後,董卿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這樣表示。

奮力探索

「清流」已成潮流

「看完《上新了!故宮》又看《國家寶藏》,超喜歡這類型的節目」,在《國家寶藏》第二季彈幕上有觀眾表示。

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至今,熱度雖不能與巔峰時期相匹敵,但讓人欣喜的是,在多部文化類綜藝節目猛烈攻擊下,此類節目已沉澱出了大批忠實穩定的受眾群體。

追本溯源,文化綜藝節目不是近兩年誕生的新事物。早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讀書類、朗讀類、電影推介類的節目就曾經佔據電視屏幕的半壁江山。

2001年,央視播出的講座式欄目《百家講壇》,就是文化節目早期最成功的代表之一,一批學術明星由此誕生,一躍成為紅極一時的「文化現象」,最早證明了文化節目的生命潛力。

從清流到潮流,文化類節目不能只用爆款標準衡量

而在此之後,文化類綜藝進入「斷代」式發展歷程,很長一段時間裡,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影響力始終沒有形成規模。

直至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走紅,以及多方政策的扶持下,文化綜藝市場才又重新獲得了復甦的機會。歷經兩年洗滌,到如今,多檔文化類綜藝節目「殺」向市場,已成為市場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除近兩年誕生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外,文化類節目還以「脫口秀」或「談話」的形式在綜藝市場持續存在著。

例如由高曉松掌舵的脫口秀節目《曉說》,解讀文化、歷史、熱點事件的《觀復嘟嘟》,由竇文濤挑大樑的談話節目《圓桌派》,畫家陳丹青主持的欣賞名畫、洞見世界的文化節目《局部》,有多檔文化類節目持續曝光,播放量穩定,且口碑不俗。

從清流到潮流,文化類節目不能只用爆款標準衡量

尤其在文化訪談節目《十三邀》中,作家許知遠帶著自己的「偏見」來「拷問」世界,他與李誕、馬東的對談,曾掀起了大規模討論,「底色是悲涼」一時間成為流行語。文化類綜藝節目雖難出爆款,但也表現出了超高的關注度及長久的生命力。

2018年,製作升級、形式升級後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百花齊放,雖無爆款出現,但朝著品質的方向奮力生長,此類節目已在綜藝舞台上搏得了自己的一隅之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