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中國心血管醫學博物館典藏系列|黃銘新:仁心濟世、枯木逢春

中國心血管醫學博物館典藏系列|黃銘新:仁心濟世、枯木逢春

中國心血管醫學博物館

黃銘新廣東惠陽人,內科學教授。1934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1936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研究院深造。回國後,1978年任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院長。歷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首屆委員、全國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等醫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心血管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內科學會副主任等社會職務。主編《晚期血吸蟲病》《內科理論與實踐》等多部專著。

中國心血管醫學博物館典藏系列|黃銘新:仁心濟世、枯木逢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黃銘新教授銅像,圖片來源紅動中國

橘井泉香報國志

1909年出生於美國檀香山的黃銘新,7歲時隨父回國。他自幼就學於上海,1927年畢業於上海昌世中學。因憤於國人被譏諷為「東亞病夫」,故矢志學醫,考入聖約翰大學醫學院。1931年獲理科學士,1934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936年黃銘新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研究院深造,留學期間科研成績優異,導師想留他在美國定居,以繼續進行醫學研究。1939年,正是中日戰爭如火如荼展開之際,黃銘新認為身為中華兒女,在祖國受到侵略的時刻,決不能貪戀一己之安逸,便毅然返回祖國。

中國心血管醫學博物館典藏系列|黃銘新:仁心濟世、枯木逢春

黃銘新教授

黃銘新回國後,擔任了聖約翰大學附屬醫院的內科正教授兼內科主任。由於日美關係日趨緊張,美籍教師相繼返國,加之環境和條件也十分惡劣,醫學院岌岌可危。黃銘新不避危難,全副精力都撲在教學工作中,凡一時聘請不到師資的課程,只要他能勝任,都一力承擔。他先後教過內科學、臨床化驗學、細菌免疫學及寄生蟲病學。為了教好這些課程,黃銘新經常備課至深夜。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佔租界,學校和醫院均被侵佔,教學一度陷入停頓。此時若無人挺身而出,醫學院將從此停辦,百餘名醫學院學生也將就此失學。黃銘新受命於危難,於1941~1946年擔任聖約翰大學醫學院代理院長,並另覓新址開辦教學醫院,繼續堅持教學工作。為延續醫學院的運營,黃銘新一方面向社會上募捐經費,一方面將自己開業所得部分貼補上去。在這段時期內,黃銘新未在醫院領取工資或獲取其他形式的報酬。由於像黃銘新這樣一批無私奉獻的教職員工的堅守,醫學院才得以在風雨飄搖中勉強維持,直至抗戰勝利。黃銘新認為這是其一生中最艱辛而又最自豪的一段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黃銘新工作更為積極。1951年12月,他主動要求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並任大隊長,為救治前線將士立下戰功。1952年,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醫學院和同德醫學院合併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黃銘新受聘為該院內科一級教授,兼醫療系二部系主任。他身體力行,深入細緻地從事各項醫學實踐,自1953年起,他還親自培養和指導研究生。此項工作雖因「文革」而被迫中斷,但十年動亂後又迅速恢復,他年逾七十時還在帶兩名博士研究生。

中國心血管醫學博物館典藏系列|黃銘新:仁心濟世、枯木逢春

四十年代上海醫院病房

在黃銘新的辛勤栽培下,他的許多學生已馳名國內外醫學界,如在美國知名的郭備德、沈曾永、陶令淵、鄭宗鄂等教授,在國內知名的周孝達、周連、何永照、王一山、江紹基、陸正偉、陳順樂、黃定九等教授。他對醫學教育的長期不懈努力和貢獻,得到了業內的高度尊重和評價,曾榮任我國醫學科學學部委員和學位評審委員會委員、醫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82年,美國密蘇里大學醫學院聘請他為名譽教授。

內科聖手克頑疾

自1939年任聖約翰大學內科教授之後,黃銘新已選定心血管疾病為自己的專業方向。上海第二醫學院建校之後,他同年輕醫生一起大力在這方面進行研究。他認為內科著重診斷與藥物治療方面,應該密切與外科結合,提供給外科多種多樣的適宜於動手術的病例。當外科蘭錫純教授提出要對二尖瓣風濕性狹窄擬進行心內手術分離狹窄的措施時,他發現內科收治的病員名單上已有多名患者符合此手術指征。於是,1954年黃銘新協助蘭錫純教授成功地完成了我國第一例二尖瓣分離手術,這一開端,促進了我國心臟手術水平的快速發展。

中國心血管醫學博物館典藏系列|黃銘新:仁心濟世、枯木逢春

前排左二蘭錫純教授,左三黃銘新教授

對於風濕性心臟病,黃銘新1952年即已從事溶血性鏈球菌研究,1953年已製造出抗鏈球菌溶血素抗「O」的測定。1955年,作為我國第一次赴東歐國家醫學代表團的成員之一,黃銘新在參加羅馬尼亞科學院世界科學會議全體大會時宣讀了他的論文《抗鏈球菌溶血素「O」的製造與臨床應用》,得到世界各國代表的讚賞。黃銘新在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方面,深得當時國內同行的肯定。

建國初期,血吸蟲病威脅著全國約1/4人口的健康。1953年全國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成立後,黃銘新就一直擔任副主任委員兼臨床組組長,始終關注和致力於血吸蟲疾病診斷和治療。在最初15個年頭中,黃銘新每年至少要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到全國各省市的重點流行區進行考察和講學、諮詢等工作。黃銘新首先發現血吸蟲病引起的侏儒症,在稍加營養攝入後,進行銻劑治療,一年後患者生長發育明顯,三年後幾乎不亞於正常人的身高體重,而且發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良好的結果,是由於侏儒症患者的骨板尚未閉合之故。在上海松江、奉賢、青浦、嘉定等縣,就有百餘例侏儒症經過治療獲得良好發育。

中國心血管醫學博物館典藏系列|黃銘新:仁心濟世、枯木逢春

70多歲高齡的黃銘新教授(中)在為血吸蟲病患者診治

1958年黨中央發出了「三年內基本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後,黃銘新深入農村,現場調查,足跡遍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西、四川、雲南等多個省份。當時銻劑所致的嚴重的心臟反應(阿斯綜合症)死亡率極高,黃銘新根據國內外的經驗和自己的觀察,大力進行研究,完成了阿斯綜合症神經機制學,並提出和推廣了阿托品治療的有效辦法,把死亡率從80%降到了10%,大大地解放了患者與防治人員的思想,為後來的門診三天療法創造了重要條件,挽救了數以百計的生命。

在接下來的十多年,血吸蟲病在國內已取得基本控制,在治療上已有了口服毗窿高效殺蟲藥。之後,黃銘新把血吸蟲病研究的方向轉到掃尾工作上。通過不斷地探索,針對血吸蟲病肝硬化的大腹水治療,黃銘新採取了聚乙醇和賽可芬管法,將大腹水濃縮後,靜脈回輸,取得了非常滿意的療效,後由蕭樹東教授製成了一整套儀器,可以到農村患者家中回輸濃縮液。1982年,他首創的賽可芬—聚乙二醇法腹水濃縮靜脈回輸治療頑固性腹水,榮獲衛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10多個國家的專家們來函對這項創造給予高度評價。他在國內首先應用卵磷脂膽固醇脂醯基轉移酶測定,對比觀察晚期血吸蟲病和慢性肝病患者的變化,這篇論文受到聯合國衛生組織熱帶病部的通報。77歲高齡的黃銘新被評為1985年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先進工作者。

杏林醫案傳後世

黃銘新在業務上涉及的領域是多方面的。在他發表的百餘篇論文中,大多能較早地觸及醫學中不少敏感的課題。這些課題不僅在心血管專業有較突出的成就,在中西醫結合、血吸蟲病防治、代謝和激素、臨床免疫學、風濕病學、老年醫學及醫學管理學等方面均有較深的造詣和貢獻。1980年,我國醫界前輩們推薦黃銘新來主編一部大型的醫學參考書,他把這本600萬字的醫界老專家們的臨床經驗總結命名為《內科理論與實踐》。他說,知識不應成為一朵不結果之花,紮根於科學實踐才能不斷開拓和創新。

黃銘新很重視查房,他認為查房是一個強化學習、印證所得、鍛煉思維的重要方式。80歲以前,除外出或重要的市內會診,他每周與江紹基教授等專家參與科內的心血管、胃腸道、腎臟和血液病房的查房。在查房時,他很注重合理用藥和中西醫結合。他認為,老葯新用是醫學發展的表現,一種人們長期應用的老葯如果賦予新的理論認識,則可更加得心應手發揮它們的功效。他積極探索尖端科學的新葯機理,通過動物實驗,他成功地觀察到以脂質體(卵磷脂)作為藥物載體,可將能量物質(ATP)輸送到缺血及血流降低的靶細胞、靶組織中去。他認為卵磷脂包埋ATP微球可穿過被堵塞的血管,給梗塞的心肌以營養,從而使患者心肌不致急性壞死。他還預見,這種新葯機理對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也同樣適用。

黃銘新不僅專於醫學,在藝術上亦造詣頗深,堪稱一位多才多藝的醫學專家。他拉得一手好聽的小提琴曲,畫得一手不錯的油畫,並喜好金石,刻得一手好印章。在談到這些愛好和修養時,他說它們有助於鍛煉人們在科學思維中產生靈感,完善構思。

中國心血管醫學博物館典藏系列|黃銘新:仁心濟世、枯木逢春

黃銘新教授藝術造詣頗深

2001年,黃銘新因病逝世,享年93歲。作為一代醫壇巨匠,黃銘新在醫學園地耕耘近70年,為人類的健康事業、為醫學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後人留下了巨大而寶貴的學術和精神財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