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贛州各地有名的18座塔,興國是哪兩座?

贛州各地有名的18座塔,興國是哪兩座?

安遠無為寺塔

安遠縣的無為寺塔始建於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是贛州市也是省內為數不多的宋代寶塔之一。無為寺塔坐落在安遠縣城西北角的無為公園內,歷經900多年風雨滄桑,依然巋然而立。

據安遠縣委宣傳部的鐘志涇介紹,無為寺塔是一座佛塔,因位於原來的無為寺後方而得名。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安遠縣人在縣城外建造了一座無為寺。宋代,佛教在贛南地區流傳開來,信徒們開始修建佛寺和佛塔,一般有佛寺的地方都會有佛塔。

到了宋紹聖四年,安遠縣人杜監聯合當時的七大望族一同集資,在無為寺後方修建了一座佛塔。當時人們並未為塔取名,而是沿用了寺名,稱之為「無為寺塔」。這段眾人合力修建古塔的歷史被記載在了清同治版《安遠縣誌》中,成為安遠縣人津津樂道的飯後閑談。

然而,遺憾的是,無為寺後來遭到損毀,如今只有無為寺塔仍舊矗立在原地。上世紀80年代,安遠縣曾組織人力、財力對古塔進行全面維修,使得這座珍貴的古塔得以完好保存下來,今人得以一窺其風貌。

據悉,早在1957年,無為寺塔就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該塔又被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巍巍古塔與周遭的現代文明結伴共生,歷史的榮光也將繼續傳承下去。

大余嘉佑寺宋塔

嘉佑寺塔位於大余縣城的東獅嶺上,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嘉佑寺中的嘉佑塔是縣內歷史最悠久的古塔,有唐代風格,也是不成熟的宋塔。

每天傍晚就是嘉佑寺內的高僧頌經的時間,聲音之洪亮使得就算身處于山腳的牡丹亭公園也能聽得一清二楚,可謂鏗鏘有力。

靜坐在寺內,閉眼傾聽耳畔傳來的木魚聲,感受清風似有似無地吹在身上,吃一次寺內用心製作的素宴,感覺心靈都被凈化了。

定南巽塔

巽塔建於明崇禎十年,位於定南縣老城鄉三台山上,結構為條石結構,空筒式。八角七層樓閣式塔,高15米,底層西北向辟門,門上石刻橫書「青雲峰」三字,疊澀出檐。知縣釧大成、教諭方立倡建,是有名的風水塔。

贛州慈雲塔

慈雲塔又名舍利塔,位於贛州市舊城區東南、厚德路東段文廟之左,為古代慈雲寺之附屬建築物,是一座典型的宋代高層樓閣式磚塔,為贛南古塔中的佳作。該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剎等部分組成,塔原高42米,現高49.9米,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共9級,塔中心空。據考證,該塔建於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距今已有980多年的歷史。該塔因原來位於慈雲寺內,故名「慈雲塔」。

慈雲塔為樓閣式塔,其結構為穿腹繞平座而上。塔身外緣原有木構的飛檐迴廊,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遭雷擊而焚毀,現僅存迴廊部分。塔身為青磚結構,平面為正六邊形,塔身為 9層,各層之間用磚疊澀出檐,並用磚雕飾成樑柱和斗拱。塔頂部安放有蓮苞、鐵形塔剎。

慈雲塔是一座保存較好的古塔,並且是有確切紀年可考的珍稀宋塔。1957年,列為江西省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贛州翠浪塔

翠浪塔位於贛州市老城區與章江新區和西城區接合部的章江西岸楊梅渡公園山頂上,與贛州古城的風水塔——玉虹塔相呼應。塔名源於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吟詠贛州的詩句「山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該塔規劃設計為仿宋塔建築風格,塔體八面,高9層,基座高3.2米,塔身高69.69米,總高度為72.89米。該建築將採用仿古建築材料和傳統工藝,結合現代建築技術,力求古今合璧,兼收並蓄。塔身主體為鋼混結構,外觀為仿宋磚木結構,塔梯採用「壁內折上式」(即在塔壁內環旋折上),外觀色彩將以紅、青兩種色調為主。在塔上可俯瞰整個新、老贛州城並眺望周邊的青山綠水。

贛州和諧鐘塔

贛州玉虹塔

贛州玉虹塔為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贛州都御使謝傑所建,目的是禳壓章貢兩江的水患,以保佑贛州城的平安。現位於贛州大橋旁。塔下舊時有玉虹橋,塔因橋而得名,又因塔身粉有白灰,故俗稱白塔。1992年5月,在玉虹塔的地宮中,出土了一隻重達 76.5公斤的特大鐵元寶,鐵元寶是玉虹塔的鎮塔之寶,上面銘鑄有「雙流砥柱」四個大字。

此塔六面九級,青磚塔身,底部設有紅石須彌座,高30米。此塔結構為壁內折上式,外牆採光窗與內外壁之中的梯道巧妙地相互對應,便於採光,不失為明代磚塔的佳作。底層門是封閉的,無法登爬。也沒在塔磚上發現「萬曆寶塔」之銘文。塔檐也伸出不多。

會昌龍光寶塔

龍光塔,又稱龍光寶塔,坐落於會昌縣城西郊之貢江西岸,是會昌城最高的古建築。龍光塔始建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由時任會昌知縣的梁弘建(今廣西人)創建。奠基興建正值明末,大明王朝已是朝政腐敗,人心渙散,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奠基後僅建兩層而罷。明代兩百多年間,會昌人由科舉考取「進士」者居然出現了空白。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從會昌城的文脈昌盛和多出人才的風水地理角度考慮,士民們強烈要求續建龍光塔。善於採納百姓呼聲的時任知縣王志鰲(今雲南昭通人),從市民的熱切期盼和呼聲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動力,他果敢地從縣衙歷年軍庫銀中拿出三百兩銀子,在地方紳士的支持下開始續建。但不久又因財力不繼,續建兩層後又被迫停下來。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會昌在這一時期遷入了大量的人口,農業和手工業快速發展,商品交易活動日趨活躍,再次呈現繁榮景象,會昌士民不失時機地再一次把續建龍光塔的事宜提到了重要議程。在官府、時任會昌知縣柴煌(今浙江杭州人)和地方紳士的支持下,從康熙二十年夏(1681年)動工,到翌年終於「合尖告竣」,大功告成。

南康文峰塔

南康文峰塔位於南康東山公園內,據南康縣誌記載:「東山盤迴突起與二南山相對,章江繞出其西,原有東山寺,寺有古塔,為一邑文筆峰,塔前有女貞樹,宋劉源亨手植」。這是東山與園林活動有關的最早記載,東山寺內古塔又稱文峰塔,是協調當地一城一地自然地形和空間布局的特殊類型建築,曾被認為與當地教育、文風、人才的興盛有密切的關係。此塔建於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月二十日夜半倒塌,算來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世近700年,是南康重要的文化古迹。

1997年,當時的南康市委、市政府為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決定通過社會籌資的方法重建文峰塔,並於2000年10月建成。整座古塔按宋代樓閣式古塔設計,九層層面,加上塔剎(頂部結構),總高66.66米,主體為鋼混結構,外部為仿古裝飾。南康東山公園千年古塔重建後,雄峙江邊,成為南康市的一個顯著標志和重要的人文景觀。

南康鯉山塔

鯉山塔,又名鯉山水口塔,位於南康市的旭山公園內。據「史書」記載,鯉山塔始建於明代建元期間,當時稱之為鯉山水口塔。因當時此地名勝古迹甚多,且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素稱「衣冠文物之名區,財賦舟車之會都」。

1968年鯉山水口塔毀於文革時期,2006年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號角中,市委、市政府積極響應民眾願望,著手籌建鯉山水口塔,於2009竣工,更名為鯉山塔。新塔的外觀分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高69.6米,按八面九層十八形。新建之塔,四周刻有唐詩宋詞、東方寶塔大全圖以及新奇各樣的圖案,流光溢彩,熠熠生輝。

寧都水口塔

寧都水口塔又名「風水塔」,因寧都素稱「文鄉詩國」,又稱「文風塔」。它位於寧都縣城南外一公里的梅江之濱,塔南有佛都永寧寺殿堂。1959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該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萬曆壬辰年(公元1592年)。由知縣莫應奎興建。清乾隆二十六年颶風折頂,乾隆四十三年修整,1996年重修。

塔內鑄有真武大帝神像,意在塔有真武大帝鎮守,保風調雨順、太平昌盛、蔭福萬家,有風水寶塔之美譽。塔身八面重檐,乾隆四十三年修後為七層高三十九米。塔身由外壁、內廊、塔心三部分組成,內廊中有階梯可通上下各層,塔心的東南西北各設一門,塔心室內與內廊相通,外壁也設四門供遊人登高的各塔室都不相同,二層以上設有塔門,虛實相通,從底層南向塔門沿級再逐級上頂層,上下可不重路,可謂曲折迴環如入迷宮。

瑞金龍珠塔

瑞金龍珠塔俗稱白塔,坐落於瑞金市區西南方向約3000米之綿江河畔,該處因塔建寺,因寺而設地名,「塔下寺」這一歷史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龍珠塔始建於明代萬曆壬寅年(1602年),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西關楊氏捐資重修,一九三四年再次維修,並以塔為中心闢建犁庭公園。該塔為九級六面,壁內折上式,可沿階梯至塔頂;塔高34米,底層外圍39.4米,內徑2.85米,牆厚4.38米;頂層牆厚2.73米,內徑1.75米;為磚石結構,內外石灰粉刷;塔基六角處用小抹角柱礎;第一級有三門可入塔內,第二級起,內層各級均鋪有樓梁樓板,設有門、壁龕;每級外層均有門、窗洞,可資登眺;登臨古塔,眺望莽莽筆架山,俯視滔滔綿江水,無限風光,盡收眼底,登塔觀光者絡絳不絕。

古塔歷經滄桑,遭受百年風雨剝蝕,仍然巍然屹立在綿江河畔;除外殼出檐部分長有青草、灌木,塔檐迴旋階梯局部脫落損壞,塔內所置石碑及各層樓梁樓板被人拆毀,塔剎寶葫蘆頂部缺失外,整座塔體基本完好。

上猶文興塔

上猶文興塔,又名黑塔、南山塔,在縣城東南2公里的山頂上。明代永樂(1403-1425)年間知縣吳謙為興文風、障水口,令鄉紳胡于謙募捐建造。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城寶福院宋塔

寶福院宋塔位於石城縣城東南的寶福院後,緊臨琴江河,塔影江心是古代琴江八景之一。寶塔始建於宋徽宗崇寧元年,落成於大觀四年(1110年)。是一座樓閣式佛塔,塔身七級六面,竹節鋼鞭形,建築面積1982.12平方米,底層對邊直徑為10米,對角直徑為12米,內空直徑為2.6米,牆厚3.7米,牆外邊長5.6米,自下而上逐級微收,高而不危。每級有六扇門,三開三閉。檐角懸掛銅鈴,風吹鈴動,聲播江城。

塔牆北較直而南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夾角,結構嚴謹,技藝精巧,雖經800多年風雨雷震,仍挺立江邊。塔磚多有「崇寧壬年」,「僧道符立」字樣,底層亦有「應可」磚記。寶塔在歷史上曾遭三次兵燹,進行過兩次維修。2006年被國務院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北宋古塔之一。

信豐大聖寺塔

大聖寺塔,位於信豐縣城內。建於北宋時期,為平面六角形九級樓閣式磚塔,大聖寺塔九層十八級,重修後高66.45 米,史稱「凌霄絕頂,通省無以倫比」,為江南現存最高宋塔,堪稱「江南第一塔」。

大聖寺塔為九級六面樓閣式磚塔,穿壁平座,塔內樓共17層,有明暗層之分。每級設有平座、檐、廊、欄杆、磚疊澀出檐,檐下為磚砌額坊,各層辟有真假門各三個。塔身各角為八稜柱。塔內有藻井並繪有彩繪,塔頂為坊,塔剎由覆盆、相輪、寶珠等組成。塔座佔地90平方米,1953年和1954年國家文物局曾2次來縣考察,第一次取下木雕像一尊,銅錢數枚,一為「開元」一為「大觀」。

興國文溪塔

文溪塔位於興國縣高興鎮文溪村南山上,距縣城約二公里,是興國縣城北郊一處標誌性古建築。

文溪塔縣誌記載為「文峰塔」,建於清乾隆六年(1741),由文溪村的妙明寺倡建,六角五層樓閣式塔,磚結構。通心式,高約二十米,底層不設門,二層始各面設券門,塔頂有紅石碑。塔內原有石碑兩塊,高約一米,寬約三十厘米。

文溪塔有一傳說,興國縣的北河,從覆笥山發源,經崇賢、高興流到文溪,象一條玉帶纏繞在文溪村前,每年春夏都泛濫成災,村民煩惱不已。有一年,村口妙明寺路過一白須飄飄老者,來廟裡討水喝。妙明寺僧人很客氣地奉上香茶,陳果列餚。不料老者一喝茶,啐了一口,嘆道:「茶乃好茶,水非好水。」寺僧不解,以為自己招待不周,慌忙向老者道歉。老者莞爾一笑又說:「人乃好人,水有妖氛。」僧人見老者話里藏鋒,知其不是凡人,急向其叩頭請教。這老者乃風水祖師楊救貧,路過文溪村,見這裡山川秀麗,河水清漪,只可惜河妖作怪,攪得百姓不得安寧,不禁喟嘆。楊救貧見寺僧心誠,便遙指村頭山崗說:「峰上起峰,清妖平氛,塔上豎塔,文星照耀。」說罷飄然而去。原來文溪河裡蛟龍成精,經常堵河成患,禍害百姓。但如果在村口建塔,即可將蛟龍壓得河底,無法翻身作怪。寺僧將楊救貧的話緊記於心,在村裡倡議建塔。一年塔成後,從此果然風平浪靜,村裡生活日漸富庶,村民家家供子弟讀書,文風蔚然。

興國朱華塔

朱華塔歷經千年

興國縣城西南約三公里的埠頭鄉程水村橫石崗上,矗立著一座古塔,扼縣城水口,平固江流經塔下,是典型的文峰塔。因此明知縣盧柱《朱華塔記》中記載,「西南為朱,近太華之居方」,故名朱華,流傳下來,當地人便稱之為「朱華塔」。

朱華塔始建於唐末,據《贛州府志》記載興國朱華塔記:「(唐)大順間,土人請於西山、橫石豎塔,補缺障空,大光宮……元潤塔夷於橫石,明興塔廢於西。」

歷經千年的風吹日晒,朱華塔雖然不復當年的風采,但仍舊可通過其建造布局、細節依稀可辨建造之初的那份虔誠與精妙。

現在我們所見的朱華塔,有兩個門,塔正門朝向西面,門楣上方,橫嵌「朱華寶塔」石碑,左書「皇明嘉靖二十九年歲次庚戌五月二十七吉日立知縣盧寧鼎建」,右書「施士沙龍鍾世清」;背面門楣上方嵌著「橫石寶塔」石碑,左右款式與正門相同。只是塔碑銘文相異:文峰永鎮,雲路高登。禎祥駢集,福壽康寧。兒孫榮顯,家寶和平、八方照耀,百世其興。

獨一無二方形塔心柱

這座塔是樓閣式磚塔,壁內折上式,七級八面,高達26米,底層每邊長2.4米,從建造規模來說,並不算小。仔細觀察,朱華塔的顏色層次分明,基座由紅石條塊砌成,平面呈八角形,直徑6.5米,底層邊長2.3米,頂層每邊長1.9米,直徑近5米。塔身是青磚結構,磚疊澀出檐,弧檐八角起翹,各層各面塔窗與佛像相間,上下錯置,各層高度從下至上依次遞減。底層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開了一扇門,有簡單的磚制斗拱,柱額等仿木構件。

不同於簡單的古塔,朱華塔在建造之初頗具匠心,它的底層外圍有六尊石像,除頂層之外,每層還有四尊石像,塔外壁及塔心柱共置佛像三十四尊(其中十五尊保存完好),造型逼真,形態各異,為國內少見。

看過了塔面的精巧,塔內的設計同樣花了心思。進入塔內,便可看到螺旋式的石級通往塔頂,每層都設有正方形的塔心柱,間隔著,嵌有碑記或者石像。方形塔心柱——這樣的設計,在全國同類塔中,都是獨一無二的。

風水祖師親選塔址

相傳朱華塔是由中國古代風水祖師楊筠松選址,其嫡傳弟子曾文山親自建造而成。唐朝末年,興國是屬於贛縣管轄之地,楊筠松走遍了大江南北,唯獨發現這裡是塊罕見的風水寶地。但以他的專業眼光來看,只有一點缺陷,需要用風水術稍作點化,在城邑水口建塔,可倡文風。

但是此時的楊筠松已步入晚年,如果僅憑其一人之力,可能無法完成,後來他在興國收下了曾文山、劉江東、黃妙應等人為徒,將自己的積累悉數傳授之後,便將這一心愿託付給弟子。由他們在已經選定的地方,親自修建起一座文峰塔,即現在的朱華塔。

據說此後,周邊地區果然風調雨順,人才輩出。朱華塔之所以歷經千年不毀,很大原因便是因為當地的鄉紳百姓對這座塔的敬畏,樂此不疲地自發捐贈修復朱華塔。明朝嘉靖年間,時任興國知縣的盧寧為朱華塔所作的記,詳細表述了朱華塔的風水功能,同時記錄了一次修復過程。

當時,他作為興國縣的地方行政長官,如果答應鄉紳們籌資建塔,怕落得「訕道而伸術,遠人而聽神,將啟天下之棄周孔而宗郭璞者」的嫌疑,何況他也認為建塔只是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

但是地方鄉紳百姓的請求太過強烈,竟把一縣之長推到了「許之不可,禁之不能」的兩難境地,最後只能順水推舟,在民眾的強烈要求下,將朱華塔重新修復。

新中國成立之後,因為朱華塔的歷史價值高,1959年11月,江西省人民委員會將其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後來遭遇雷擊和人禍,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導致整座朱華塔破敗不堪,塔內佛像、銘文磚等搶盜嚴重,令人心痛,1983年冬,江西省文化廳撥款重修。2014年11月,興國縣文广部門投入59萬元對朱華塔進行全面維修,對腰檐、塔頂翹角等進行修復、加固,同時恢復古塔的青磚原貌。為避免塔體遭受雷擊,當地氣象部門還為該塔增設防雷設施。 據有關方面專家介紹,朱華塔外圓內方的結構,在我省獨此一座,其獨特的造型結構以及精湛的建築藝術有著重要的價值。但因古塔歷經多年風雨,基座出現殘缺,外壁青磚風化嚴重,塔體內出現裂縫,塔內壁更是有多處塗鴉。

於都重光寶塔

重光寶塔舊名「慧明院塔」,位於始建於宋至和二年(1055 年),後幾經重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更名「重光寶塔」,素有「雩都文峰」之稱,備受民間愛護。

文革時被毀,2004年全縣人民自發捐資移址重建。現寶塔高55.26米,塔型八面朔風,塔身七級重檐,每級設游廊;塔單層設子、午、卯、酉、四大正門。雙層設乾、坤、艮、巽四大隅門,塔剎四級鑄鐵,塔胎呈八角形,直徑12米,塔體框架磚混結構,外砌青磚,著色調和,仿宋風格,蔚為壯觀。濤濤貢江蜿蜓飄流而過,崗巒聳翠,群山競秀,左迎右顧,前拱後揖。1934年10月16日-18日傍晚,紅三軍團共17805人在老重光寶塔腳下和縣城南門、羅坳孟口渡口渡過於都河,開始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隻之旅行 的精彩文章:

海南一島被譽為國內馬爾地夫,吸粉無數,網友卻說不會再來第二次
全球最牛的房東,日本的富士山就是他的,政府都得每年向他交房租

TAG:一隻之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