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古人畢生的智慧,都用來吃火鍋了

古人畢生的智慧,都用來吃火鍋了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單在吃這方面,悠久歷史的沉澱讓中國在國際美食界笑傲群雄。

轉載請聯繫國學一刻

天越來越冷了,外面寒風呼嘯天寒地凍,這個季節最容易誘發人的火鍋情節。

試想,脫去臃腫的外套,邀幾個好友一同來圍著一鍋滾燙的火鍋,大快朵頤談笑風生得有多愜意!

這時外面一片蕭瑟,友人們在室內擦著汗吸溜著嘴,食物的誘惑衝擊著敏感的味蕾令人幸福的幾欲眩暈。

爽快之餘,不僅要發出一聲感嘆,是誰發明了這麼絕妙的美食的呢?

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對火鍋史追根溯源一下。

最早的火鍋雛形及鴛鴦鍋

中國古人的智慧從來不會讓後人失望,去看看各地博物館,那些靜靜陳列的器皿不斷的震驚著我們的智商。之後,不斷出土的文物又一次次刷新著我們的認知。

單在吃這方面,悠久歷史的沉澱讓中國在國際美食界笑傲群雄。

那麼,火鍋最早是在什麼時候呢?

據《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鐘列鼎」而食,意思是眾人圍在鼎四周,將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就是火鍋的雛形。

這是在什麼時候呢?商周時期。

這時候的火鍋只是在祭祀或慶典時偶爾才享用,連嚴格意義上的正餐都不算,只能算是儀式上的分食。

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已經很發達了,這時候的鼎功能較完善,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盛放食物,下層托盤烤炭火。

對此《戰國策》就記載道:「晝游於江河,夕調乎鼎鼎。」而北京延慶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過的痕迹,也是個佐證。

到了這個時候,人們還是沒有火鍋的概念,因為有火鍋的形,還沒有火鍋的靈。

而五熟釜鼎的出現逐漸讓火鍋有了靈魂。

據《魏略》記載:以五熟釜鼎范因太子鑄之。釜成,太子與繇書曰:『昔有黃三鼎,周之九寳,咸以一體使調一味,豈若斯釜五味時芳?』」

什麼是五熟釜鼎呢?就是最早的鴛鴦鍋,甚至比鴛鴦鍋都多了3種味道,貴族們可以隨意挑選逐漸喜歡的味道。

只可惜那會辣椒還沒有進入中國,人們還無法品嘗到火鍋的精髓。

這是三國時期了。

元代的羊肉涮鍋

即便是之前已經有了火鍋雛形了,但是,人們還是習慣於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這個習慣對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來說更是如此。

到了元代時,南下遠征的忽必烈有一日大戰前忽然想起家鄉肥美的羊肉來。也有可能是饞蟲上腦,也有可能是古代大戰之前必吃牛羊肉的緣故,比如辛棄疾寫的「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就是牛肉,要犒賞三軍。

總之,不管什麼原因,忽必烈就是想吃羊肉了!

臨上戰場了,這讓廚師怎麼給你精心準備一鍋手抓羊肉呢?但是BOSS就是BOSS,不聽理由只講結果。

然後這個廚師靈機一動,為了爭分奪秒也為了活命,他把新鮮羊羔片成薄片,為了遮蓋膻味,又準備了一小碟蘸料。

就這樣,忽必烈解了饞,廚師保了命。

沒想到這一做法歪打正著合了BOSS的意,吃完後的忽必烈竟然對這個新奇味道念念不忘。

之後大擺慶功宴時也邀群臣一同來品嘗,大家吃後只喊「好吃!」

大口吃肉有大口的爽烈,小口有小口的精緻獨特。

自從涮羊肉流傳了下來,從宮廷佳肴慢慢傳到了民間。

這便是有了靈魂的早期羊肉火鍋。

宋朝的兔肉火鍋

到了宋朝後,人們總算是嘗到了火鍋的精髓。

宋朝是全民火鍋時代,而且那時,辣椒已自絲綢之路傳到了中國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那麼,火鍋底料和蘸料也自然少不了辣椒這一主角。

宋代林洪寫的《山家清供》有這樣的記載:游武夷六曲,訪至止師,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制。

師云:「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侯湯響一杯後,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湯、擺熟、啖之,及隨宜各以汁供。」

這是記錄最詳細的古籍資料之一,那時的火鍋非常接近於現在的。他們是怎樣烹飪的呢?

在山中遊玩時肚子餓了,於是逮到一隻兔子,按理來說野兔肉紅燒一絕。

但是他們沒有廚師,於是效仿忽必烈的大廚一樣,把兔肉片成薄片,再支一口鍋,待水開後把兔肉丟進去。

然後沸騰的水將殷紅的兔肉上下翻轉,不消一會功夫,鼻腔內充斥著最本真的肉香,夾一筷頭出來,熱騰騰冒氣的肉蘸著提前備好的蔥姜蒜等蘸料吃,蘸料根據每個人的口味自行調配。

這時山風習習,夕陽餘暉鋪灑在每個人身上,而各個人則是齒頰留香,五內俱貼。

哇,怎一個香字了得!不比紅燒兔肉差什麼。

打著嗝的林洪於是作詩云:「浪涌晴江雪,風翻照晚霞」。

於是,火鍋在宋代又有了格外雅緻的別稱「撥霞供」。

大清的千人超級火鍋

火鍋這個物種,簡單美味刺激,有人愛之入骨,有人則是避之不及。

一代才子袁枚就對火鍋不屑一顧,甚至要勸人戒之。

他在《隨園食話》里寫道:「冬日宴客,慣用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難差。今一例以火通之,其味尚可問哉?」

袁枚是個有格調的講究人,他對食物要求很嚴格。

對他來說,一群人鬧哄哄擠在一起已經很吵了,而且不管葷素各色食物都丟進去煮煮,那還能吃出原來的味道嗎?

嘿,這個問題很難嗎?並不難啊!對於火鍋達人來說,這個問題好解決。

清代養生家曹庭棟《養生隨筆》中就談到了這個問題:「冬用暖鍋,雜置食物為最便,世俗恆有之。但中間必分四五格,使諸物各得其味。或錫制碗,以銅架架起,下設小碟,盛燒酒,燃火暖之。」

你看,真正喜歡了就會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找個類似前面說過的五熟釜鼎來,每一格放不同種類的食物,這樣既能控制好時間又不串味。搞定!

而且火鍋就是要鬧,要熱氣騰騰的燃的感覺才對味。

無論怎麼樣,人們愛火鍋的心絲毫不減。

於是清朝帝王的冬季食單上寫有:野味火鍋、羊肉火鍋、生肉火鍋、菊花火鍋等。而鍋具形式已有雙環方形火鍋、蛋丸魚圓火鍋、分隔圓形火鍋等。

清朝皇宮裡的千叟宴更是將火鍋推向了高潮。

第一次千叟宴是康熙大帝為了給自己過壽,就宴請了全國來給自己賀壽的老人,只要滿65歲即可免費吃吃喝喝。

一時間,暢春園裡白髮蒼蒼的老人達5000餘人,架起了據說1550多口鍋。

在一片沸騰聲和酒池肉林里君民同樂,成了歷史上最大一次火鍋盛宴。

看完這篇文章後的你,是否會對千百年前發明和沿革火鍋的前人敬意升騰呢?

其實,吃是次要,重要的是與圍坐在一起的人的那份融洽友誼。那就邀三五知己繼續火鍋傳奇吧!

國學一刻,讓文化走進生活,讓國學溫暖你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西遊記》給我們的啟示(4):盜亦有道
人生在世,最怕「認真」二字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