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載灃面對兒子溥儀,用一貶義詞來自稱,還被認為是親近的意思

載灃面對兒子溥儀,用一貶義詞來自稱,還被認為是親近的意思

光緒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緊跟著去世了,要說兩個人的死沒有關係,那恐怕很多人不都不相信,在光緒去世之前,慈禧早早就為清朝,立下了下一任皇帝,也就是年僅三歲的溥儀。

在慈禧去世之後,人們就拿出了她的遺詔,遵守遺詔立溥儀為皇帝,雖然溥儀只有三歲,他什麼都做不了,但也是當時那些大臣們的希望,只要清朝還存在,那麼溥儀就是正統的皇帝。

溥儀就在這種狀況下長大,既然是皇帝,在清朝是有絕對的權利的,就算溥儀小了點,但人家也是皇帝,所以那些比他大幾十歲的臣子,他的啟蒙老師,見了他之後都得下跪,稱呼他為萬歲爺。

這是規矩,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嚴明,也非常的重視規矩,要是不遵守的話,就被認為是謀反,是可以被殺頭的,就算是溥儀的親生父母也不例外,照樣有一大堆的規矩要遵守。

他的父親載灃是攝政王,當時也是手握大權,自己的親兒子又是皇帝,一時間載灃也是風頭無兩,但有一點,讓我們現代人十分難以接受,那就是作為溥儀的父親,在面對溥儀的時候,卻是如此自稱的。

載灃見了溥儀,也得下跪高呼萬歲,並全還得自稱為奴才,以此來表示親近,看別小看了奴才這個稱呼,清朝規矩比較奇葩,因為皇族是滿族人,所以比較重視滿漢之分,就是從奴才這個詞上體現的。

在清朝只有八旗子弟、滿族的大臣,面對皇帝的時候,才可以稱呼自己為奴才,來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臣,是親近的意思,而漢族的臣子,就不可以這樣了,據說這個稱呼,還是在雍正時期,得到的推廣。

到了清朝末期,這個規矩已經實行了很多年,所以就算載灃的身份不同,但面對皇帝,依舊要自稱奴才,來表示親近,後來隆裕太后出面,顧及兩個人的父子關係,所以提出要指定一套制度。

那就是在新年、皇帝生日的時候,百官都要朝賀,但是載灃可以不用,畢竟在古代的時候,這種日子都是兒子感謝父親,要給自己的父親磕頭的,中國也很注重孝道,沒有兒子生日,老子給兒子磕頭的道理。

所以後來針對兩個人的關係,就有了這麼一個制度。奴才這個詞,在我們現在看來,就是一個貶義詞,但是那會的社會,就是這樣一個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哥中外史 的精彩文章:

為何特種兵退伍之後,身材會漸漸走樣,中國有一東西讓人慾罷不能
有一類奴隸很特殊,受貴族女性追捧,當朝皇后放下身份和他們偷情

TAG:黑哥中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