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什麼是「道」:略談今人對「道」的幾種解讀

什麼是「道」:略談今人對「道」的幾種解讀

太上老子著的《道德經》雖然只有短短五千多字,卻因其提出了眾多重要的思想命題,而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高峰,同時也是道教徒信仰的核心經典和教理源泉所在。

數千年來,不僅歷代高道大德留下了大量的注釋作品,儒生釋子、帝王將相、隱士文人,也紛紛加入解讀《道德經》的隊伍,形成了汗牛充棟的成果。

直至現代,許多哲人思想家依然試圖揭開其道論的意蘊,進而汲取其智慧來應對今日人類世界的各種問題。在此有意簡介幾種當代學者思想家對「道」的解釋,其中得失互現處有助於好道之士對經典的理解。

近幾十年來,唯物主義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因而許多人從唯物唯心來看待《道德經》的道論。

如著名思想史家侯外廬就認為《道德經》一書有唯物主義的因素,但更傾向唯心主義。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資料圖)

他認為「道在老子書中是義理性的,有一定的自然規律的」,因為《道德經》否定了神的至上性,又提出「萬物之自然」,「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等觀念,是對有神論的一種打擊。

而《道德經》所說的「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等說法,也「表現出有關物質存在和發展的道理」。

侯氏將《道德經》的道論分為三類,一是「道」字用於和萬物並在一起形容的時候。

如「天之道,其猶張弓歟?」二是用於和萬物的性質相反對的時候,如「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三是用於物質生成之先而和物質背向而行的時候,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他認為在這三種用法中,只有最後一種是老子道論的主旨。

而「這樣看來,道不但在萬物之先,而且象帝之先,不但是萬物之宗,而且和萬物背向而反動,這顯然是上帝的別名,也即所謂神秘的力在最初的一擊。」

也就是說,老子的「道」並不是「物質」的意思,同時也不是從自然世界、物質存在本身出發去認識世界、探索規律,因此更多的是一種唯心主義的神秘論,只是「在其自然哲學中,容納了唯物主義的因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資料圖)

而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則比較強調道的唯物色彩。他認為道「有物有象」,有客觀實在性,但其無形無狀超越感性,又具有精神性。

道論否定了上帝和天命,「從老子反對信仰上帝來看,可以說老子的道論具有唯物主義的意義。」另外,道是無意志的,是運動的並含有一定的次序,這也表達了存在、運動與規律的相互關係。

因而老子道論有很深的唯物色彩,不過張氏也認為,老子道論追求脫離感性的神秘體驗,認為歷史不斷倒退,這是唯心主義的。

當代知名內丹學研究者胡孚琛則抱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道論含有豐富的自然科學思想。胡氏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段話包含了「全息原理」、「生化原理」和「中和原理」。

意味著「宇宙間萬事萬物據其『全息原理』皆開端於一;而且萬物都是陰陽互補的統一體,遵循陰極生陽、陽極反陰的『太極原理』。

道以其『生化原理』化生萬物;萬物以『中和原理』皆具備道的特徵。」

胡孚琛認為「道生一」的「一」即先天一氣,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先天狀態,是「最初的宇宙蛋,是種子,是原型,是基因,是宇宙萬物萬物的全息的模本。」因而道包含了信息、能量、物質三大宇宙存在形式。而這三者正是宇宙間一切存在物的基本構成要素。

所以,「三生萬物是宇宙大爆炸的起始點,宇宙由此從先天突變為後天,現實世界的萬物由信息、能量、物質因緣和合而生。」

宇宙體系不斷膨脹,如同一次巨大的爆炸(資料圖)

也就是說,胡氏認為《道德經》的道論完全是一個具有現代物理學意義上的自然科學概念。

這顯然是過度拔高和誇張了《道德經》的內涵,將原本屬於哲學、思想領域的經典侵入了要求實證的自然科學領域,而其理論假設也難以論證,缺乏說服力。

相對而言,當代道家思想研究大家陳鼓應先生的解讀似顯得更貼切。

陳先生認為,《道德經》的道論最重要的是從天道的角度推明人道,即「道作為萬物的本根意涵對於老莊而言,不只是具有生成之根源義,更意味著道是人事價值的根源。

亦即人間的一切制度、君王的行事作為,皆以道作為價值的依據」。也就是說,《道德經》討論道,並不僅僅是為了指生成萬物的根源,更重要的是要求將道作為人類世界的價值準則,來指導人類的生存。

如道的創生性正表現為無為,也就意味著道不有意識的主宰、干預人類的生活世界,就能使得人類能夠順其自性的生活,使得包括人在內的萬物都能夠充分發揚、完滿自己的本性。

這也就是「玄德」,而《道德經》正要求統治者效法這種「玄德」,以保障百姓能夠實現其生命的本然。

而如何實現這種生命的本然呢?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資料圖)

當然不是如世俗所理解的那種「順其自然」,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而是要求人取法於道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虛明玄通。這需要生命的不斷自我提升和轉化。

《道德經》中提出了「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的方法論。

《南華經》則進一步提出了「心齋」、「坐忘」的修養方法,以期達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逍遙自得之境。

道家所談論的「道」並非縹緲玄遠不切人世,反而是對人間深切的憂慮和關懷。綜合來說,以唯物唯心來劃線,顯然是一種預先設定的帶有批判眼光的立場,其分析不免帶有門戶之見。

這也提醒我們不能以庸俗的所謂唯物、規律來理解「道」。以現代科學的觀念來解釋「道」,不免誇張太過,流於玄想而不切實際,自說自話,無從取證。

而從人文、人生、人性的角度出發,將其視為一種價值關懷、生存進路、智慧觀照、修養法門,顯然更貼近作為思想巨著、宗教經典的《道德經》。

(編輯:見石)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玄都密戒 度己度人:道教的飢餓戒與日常修行
張懋丞:文以俊秀 法以術顯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