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如此稱頌柏樹,為何天子陵墓周圍卻不種?答案與漢武帝有關

古人如此稱頌柏樹,為何天子陵墓周圍卻不種?答案與漢武帝有關

眾所周知,中國人對偉岸挺拔的柏樹充滿濃烈敬意,這不僅是因為其具有令人訝異的抗寒能力,還因為其代表著正義、長壽與不朽。在古代,人們時常將其柏樹與松柳一起栽種於先人墳地兩側,以希冀死者長眠不朽、後人安寧幸福,那麼為什麼歷代皇帝陵墓前並沒有柏樹存在呢?說起來,這與西漢時期推崇儒家禮法有關。

漢武帝茂陵

古人在死者墳墓兩側栽種樹木,實質上是寄託了在世者對逝者「長眠不朽」的願望,而墳地周圍要栽種柏樹則與一個古代傳說有關。遠古之時,有一名叫魍魎的妖獸,無惡不作,尤其喜愛偷食剛剛下葬不久的屍體由於魍魎神出鬼沒,人們很難加以防範,壓根沒法將其誅滅,好在有人發現魍魎非常懼怕山中猛虎與林中柏樹,所以古人開始有意識地在墓地兩旁擺放石虎與種植柏樹,用以驅逐魍魎。

《述異記》明代刻本

據南梁任昉所著《述異記》所載,墳地種植柏樹另有原因。秦穆公時期,陳倉有一老農在田間耕作時挖到了一個長得既像羊又像豬的不明物什。老農回家途中,遇見兩個身穿華服、氣質不凡的小孩,兩小孩你一言我一語地告訴老農,這個東西叫做「蝹」(yūn),是一種不祥之物,它很喜歡鑽入地底偷食墓中屍體腦袋。如果想要徹底殺死它,就必須折下柏樹長在東南面的枝條,然後將柏樹枝插在其頭上方可。說完,這兩個小孩便消失不見,老農於是依照他們的方法取來柏枝,最後果然除掉了「蝹」。也就是從那時起,人們開始在墓地兩旁種植柏樹,防止「蝹」侵入墓中吃食逝者頭顱。這兩個故事雖略有差異,但其大意都是在表明柏樹具有辟邪的作用。

黃帝陵

貞觀年間,唐太宗為紀念黃帝,祈求其庇佑大唐,詔令工部對黃帝陵進行擴建,並命人在黃帝陵旁栽種千餘棵柏樹。宋仁宗年間,地方官員又遵照仁宗皇帝聖旨,為黃帝陵增種松柏,黃帝陵的柏樹數量進一步增多。由此可見,古人對柏樹十分敬重,柏樹在陵墓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那為什麼天子陵前卻不種柏樹呢?

漢武帝劉徹劇照

這是因為西漢武帝時期,劉徹採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議,選擇以儒家思想治國,儒家禮教從那時起就作為官方意識形態而存在。在這一過程中,儒家經典著述中所宣揚的等級觀念與禮節儀式,自然也成為朝廷認可的「正統」,在儒生的推廣之下,最終得到全天下百姓的嚴格遵守。而根據《禮記》所載,逝者墳墓封土、樹木與其生前地位有著嚴格的對應關係,其中地位崇高者封土高而樹多,地位低下封土低而樹少。

青山翠柏

作為至高無上的第一人,天子陵墓的封土高達三仞,其旁所種之樹以松樹為尊;諸侯封土半之,只能種以柏樹;大夫封土八尺,種植欒樹;士大夫封土則不能超過四尺,墳墓旁也只能種植槐樹;至於庶人連封土都不能有,低賤的楊柳最適合他們。從那時起,以樹木品種代表尊卑等級的做法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認同,象徵天子身份的樹木也就從柏樹演變為松樹了。因此自漢以後的天子陵墓都不再種植柏樹,否則就是「有失身份」,尊卑不分。

參考文獻:

《禮記》《述異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戰國珍寶離奇失蹤,半年後卻現身美國拍賣行,歷經艱辛已重歸故土
唐朝村婦患病要吃狗肉,丈夫因此被鄰居報官,最終結局卻令人唏噓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