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不思善、不思惡,就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不思善、不思惡,就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13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這個名字,又叫「如來藏」,又叫「本妙圓心」,本來就是妙的,不但本來妙,而且還圓滿清凈,周遍法界。因為它周遍法界,所以大。講大,大而無外,沒有再比它大的了;講小,小而無內,沒有再比它小的了;這個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那個本妙的圓心。可是在這個「本妙圓心」,和一切的法又不同,怎麼樣呢?

非心:前邊講的這個「本妙圓心」,它又不是你識心的這個「心」。非空:也不是虛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也不是這個地,也不是水,也不是風,也不是火,這講四大也都空了。這叫空有為法,把有為法都要沒有了。

非眼:也不是眼根。非耳鼻舌身意:也不是耳根,也不是鼻根,也不是舌根,也不是身根,也不是意根。這講四大、五陰、六入,都非了!非色、非聲香味觸法:把六塵也都沒有了,非了。這就好像《心經》上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和那個道理是一樣的。

不過《心經》講「無」,這個說「非」。你說「非」和「無」有什麼分別?非,就是不是;無,根本就沒有了。這「不是」,是說不是這個,但是它還是那個。是什麼呢?在後邊會講。這前邊講「非」,後邊又講是「即」;即,就是。所以本經裡頭,這個講的是「非」,《心經》上講的是「無」,稍微有一點分別,就在這個地方。(這時果朴在底下笑了起來,所以上人說:「這果朴大約有會心之樂了!『有會心之樂,而無望洋之嘆』」。)

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也不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那麼這個「本妙圓心」,就叫做「本妙圓心」;你認為它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都不是的。前邊講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都是如來藏性,現在又都給非了,說都不是這個。這一講,把人都講糊塗了,講得不知怎麼好了!又說「是」,又說「不是」,究竟是不是?沒有是,也沒有不是。你不要擔心,不要憂慮,沒有個是,沒有個不是!佛法就在這個地方,沒有是,也沒有非!

佛說法是「隨說隨掃」。隨說這個法,隨就把這個法掃了它,沒有了。所以在佛入涅槃的時候,有人問佛:「佛您說的法,怎麼辦呢?將來怎麼樣流通啊?」你說,佛說什麼來著?這並不是佛要臨往生的時候糊塗了,才說這話!佛說:「我沒有說法啊!若有人說我說出一個字來,就是謗佛。啊,我連一個字都沒說!」所以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沒說一個字!你說這又怎麼講啊?所以現在又是非色,又非心、非空,都給非了。本來佛說一切法,可是說完了,又沒有了,他不留;這叫「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就不叫人有法執。

佛說的法,我若著住到這個法上,這沒有得到法空;你要人也空、法也空了!說:「我天天睡覺,什麼也不學。那我得到人空、法空了!」「我人空了嘛?人空了,我睡覺去!」你還有個睡覺呢!你要睡覺也沒有了,那才空呢!你還有個睡覺,那就沒有空了。所以要把我執沒有了,沒有我,也沒有法了,這我、法二執全空了!

《金剛經》上,如來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就好像過河,你過河需要船,過河之後,你若背這個船走,你說那多累贅啊!果彰也有艘船,他想要坐船從西雅圖到三藩市,那麼他坐車來,是不是要把船背著來呢?不是的。船隻是渡海的,渡過去,就要把它放下。這個法也只是滅除我們煩惱的,我們煩惱如果沒有了,什麼法都不要了!你煩惱如果沒有了的時候,就不能說我什麼法也不要了。那你不要什麼法,你的煩惱就更多了!

「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學這個法門,就是為的斷煩惱。所以你學佛法,我現在講點真的佛法給你們聽,就是要斷煩惱!你不斷煩惱,你學幾千年佛法,也是等於零,沒有學,所以要斷煩惱!怎麼樣斷煩惱呢?就是遇著境界來了,不為這個境界轉。你不被境界所搖動,這就是定力,也就是佛法了。

說,佛法怎麼沒有是、沒有非?六祖大師告訴過我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沒有一物,你說到什麼地方有塵埃的?所以這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就把這一些個法都非去了,都沒有了!這也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我為什麼說也沒有個是,也沒有個非?這就是佛法!你在這個地方若明白了,這也能開悟的。

六祖大師告訴惠明法師說:「不思善、不思惡,就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就在這個時候,也不思善;不思善,就沒有個「是」;不思惡,就沒有個「非」。沒有「是」、沒有「非」,這個地方,你用一用功夫,你把它想一想,這是個什麼境界?也就是那個「不思善、不思惡」,沒有「是、非」了;這就是本有的「佛性」,就是那個「本妙圓心」。你若能得著這個本妙圓心了,那你就什麼都有了,也什麼都沒有了。

但是你什麼都有,什麼都沒有,可不像你現在執著這個境界。你什麼都有,有什麼呢?有如來藏裡邊所具足的這些個法寶,你都有了。什麼都沒有,沒有一切煩惱了。煩惱有多少,那如來藏里那個法寶就有多少。為什麼你沒有得著如來藏裡頭那個法寶?就因為你的煩惱太多了,你的肚皮里裝不了那麼多東西。所以你煩惱若多,這個法水就少、法性就少;你把煩惱變了,也就是把煩惱變為法性。

你不要怕你脾氣大,你脾氣越大,你那個法性也越多。但是可不要再使脾氣了!你若再耍脾氣,那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反被聰明誤,你本來很聰明的,但是自己往那個愚痴道上走。所以我們學佛法,就是要斷煩惱的。你把煩惱斷了,那就是菩提;「煩惱即菩提」,也就是叫你把那個冰化成水。你若水變成冰,那就是煩惱;冰變成水,那就是菩提。沒有什麼很困難的問題,只要你一變,就成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命運不是一定的,吉凶也不是一定的,只要你往好了做,你心一轉變,什麼都轉變了!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