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你做到了嗎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你做到了嗎

文/墨雲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你做到了嗎

提起儒家相信大家對於它實在是太過熟悉,縱觀中華民族的歷史,儒家文化對於我們的影響可謂是無處不在的,在平民中人們用儒家的思想來教育子女同時也用儒家思想來孝敬家中的長輩。

另外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就在漢代被確立為官方的正統學說,從這一方面不難看出儒家學說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偉大地位。

在儒家許多經典語句中的,有一句是人們經常說的,它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相信大家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無後」是三孝中的一個,那麼其它兩項不孝有是什麼?

其實在在這裡我們要了解一個知識,就是古代所說的有一些俗語,其實不能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從它的字面意思來理解,如果用現在的語言來了解就會鬧出許多笑話。

這裡首先要向大家解釋一個概念,就是在古代人們對於數字並不是與現在一樣,在古代一般數字是一種虛數,並不是說一就是一,因此這裡的「不孝有三」所講的其實是不孝有很多種表現形式。

另外就是這裡的「無後」所講的並不是不傳宗接代的意思,而它的真正意思是想表達子女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以及義務。所以總結下來,這句俗語的意思其實是不孝有很多種,而子女沒有達到應盡的責任以及義務是在所有的不孝當中排在第一位的。

而現在我們所理解的這句話,不孝有三種,沒有後代是在這三種不孝的第一位,其實是起源與一名叫趙崎的文人,在他所寫的《十三經註疏》這本書中所闡述的三種不孝的表現,被後人所接受

這本書中所講的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它所告訴我們的是在生活當中,不能什麼事情都順從父母的意願,因為這樣就會將父母陷入不義,這就是三不孝中的第一不孝。

第二不孝所說的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這句所講的是家中的生活條件不好比較貧困,自己的子女也不思進取,這樣的背景之下自己還不出去謀取官職去侍奉自己的父母,這就是三項不孝中的第二項不孝。

最後一項不孝是「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一項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類似,講的就是沒有後代是三種不孝中的首位。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對於我們之前所講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其它兩項不孝有了一個了解,其它兩項不孝所指的就是凡事都順從長輩的意見以及家中沒有收入來源自己還不思進取,奉養自己的長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融若歷史 的精彩文章:

民間俗語:「飯有3不吃,酒有3不喝」是哪三不?春節將至多留意

TAG:融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