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幾千年集權社會的打壓,這個品質在我們民族身上是退化了的

幾千年集權社會的打壓,這個品質在我們民族身上是退化了的

按通常理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俠,仗義疏財、賑窮周急也是俠。俠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獨具魅力的一支脈絡,俠精神不止於打抱不平、快意恩仇,而是展現了中國人的豪情與自信。

正如《史記》中描繪的俠精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史記》整體概括了什麼是俠之精神,處於社會中下層的俠,也就是遊俠,卻最終消失在了西漢時代。

查中國歷史,儒(仁)與墨(俠)是中國文化的兩大重要構成。

儒倡導禮和仁,以遵從秩序等級的中庸之道而為歷代統治所青睞,成為治世的工具;墨倡導兼愛,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提倡俠義的精神。俠者貴義,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棄,雖萬金將於我何干?俠的精神絕對不是「男兒要殺人,殺人不留名」之類的市井所念。

儒和俠,中國文化的這兩種精神,相輔相成:一為開明時期的秩序保障,一為亂道時期匡正時弊的文化工具和精神楷模。

俠的產生是在貴族社會解體的過程中一種非制度化的分權,而且是對日益發展的集權的一種抵制。貴族的身份註定他們生下來就是要管公共事務,管「他人事」是伴隨著他的身份而來的。而廣大的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則沒有這種權力,自然就不會有這種習慣。

出身貴族的俠,如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都有權、有土、有勢、有錢,登高一呼,從者雲集,煽起了一股遊俠之風,揚名千載,成為向慕遊俠者的偶像。

我們讀西漢人的作品可以感受到許多士人還是懷念戰國那個「權出多門」時代的。那時權力的分立,社會有較大的生活縫隙,有才能的人才會有更多的機會脫穎而出。

不過當權力集中後,俠也就消失了。

韓非在五蠹里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擺明了他的態度就是跟俠作對的。

都說韓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說是這麼說,可我總覺得跟李悝、商鞅、吳起之流相比味道有點不對。二十二卷《韓非子》從頭到尾好像不是在說要如何建立一個完整有效的法制社會,而是在教當皇帝的要如何把大權都抓在手中,如何控制手下和老百姓們。

到了西漢,漢武帝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既不搞法家極端主義,也不像漢初的無為而治,多少有些韓非的意思了。士人追捧俠的風氣漸漸平息,皇權專制制度日漸完善,以武帝以後,平民遊俠,干預公共事務的情狀,基本消失。士大夫終於弄明白,在「權出一孔」時,榮辱升沉,皆是皇權之賜。

西漢中後期的俠則已然成為史家筆下精於牟取利益的豪暴之徒。中華真正的俠文化,也就是在西漢時代暫時「斷篇兒」了。

實際上我一直認為這種遊俠精神是中華民族身上的一種優秀的品質,但這種品質一直經受幾千年來各種專制社會的打壓,因為俠本身就是對古代集權社會的一個挑戰。經過幾千年的集權社會的打壓,俠精神這種寶貴的品質在我們民族身上是退化了的。

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儒」的大旗張揚,唯缺乏「俠」的骨骼支撐!

不必打賞,高抬貴手點個「好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墓手札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美軍也曾被打得屁滾尿流,在這場戰役傷亡十萬餘人
李廣難封:光環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血肉之軀呢?

TAG:刀墓手札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