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執著堅守!弓箭傳人楊福喜:由心出發,由手傳遞溫度!

執著堅守!弓箭傳人楊福喜:由心出發,由手傳遞溫度!

【下載華輿APP,海外生活更有趣】

2018年12月12日,「聚元號」第十代傳人楊福喜在其位於北京通州的工作室內試射一張弓。在這間不大的工作室內,除了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聚元號」招牌,楊福喜祖上的老照片、「射以觀德」的四字掛幅、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的《乾隆騎射圖》等都被其視作珍寶掛在牆上。(圖片來自華輿 李雪峰攝)

「學習製作弓箭就是一輩子的事。如果你問我哪把弓做得最好,我只能說這一把相比上一把好。」在通州的一個農家小院里,「聚元號」弓箭第十代傳人楊福喜在此製作傳統弓箭。他的雙手有些乾燥和粗糙。

北京已經進入最冷是季節,此時不適宜製作弓箭。楊福喜依然守在小院里,閑暇時做一些配件。

這些年,出入這個小院的人很多,有來自美國為兒子來買弓箭的母親,有慕名而來的學徒,有前來採訪的媒體記者……

2018年12月12日,楊福喜接受捕輿者採訪。(圖片來自華輿 李雪峰攝)

這些年,最讓楊福喜感到欣喜的就是「帶出了三個手藝過硬的學生,在傳承這件事上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承襲了中國雙曲反彎複合弓的優良傳統,弓的主體內胎為竹,外貼牛角,內貼牛筋,兩端安裝木質弓肖。

清朝時,北京東四大街有個「弓箭大院」,是皇家特設的兵工廠。楊福喜介紹,院內弓箭鋪均屬皇家專有,「聚元號」弓箭鋪始於1720年至1721年間,位於弓箭大院南大門內第一家。

踏上制弓之路:偶然中的必然

2018年12月12日,楊福喜通過老照片向捕輿者介紹清代皇家御用兵工廠「聚元號」的歷史傳承。(圖片來自華輿 李雪峰攝)

楊福喜並非從小和父親楊文通(第九代傳人)學習製作弓箭,而是進入化工廠成為一名工人。在他看來,後來能夠繼承這門手藝,既有些「情非得已」,也是性格所致的必然結果。

「我不太適合在任何單位工作。我的性格說得好聽點是過於直率,說得不好聽就是有點兒『混不吝』。這種性格註定交往圈子會越走越窄。」楊福喜坦言,「社會環境無法改變,我們只能適應這個社會,但我似乎適應不了。」

1992年工廠改制,楊福喜走出工廠,開計程車,但依然出現一些不適應的狀況。

1998年,當時已經40歲的楊福喜下定決心學習製作中國傳統弓箭,希望以此謀生。「我的性格不好熱鬧,但能夠坐得住。父親也快70歲了,這門手藝如果失傳非常可惜。」

走好制弓之路:要用心領悟

2018年12月12日,楊福喜在其租住於北京郊區的小院里整理製作弓箭的材料。「這些牛角是用文化部撥發的項目扶持資金購買,」他說,「冬季不適合製作弓箭,但我也常來做些雜活。」(圖片來自華輿 李雪峰攝)

在學習過程中,楊福喜發現製作弓箭最大的難度就在於它沒有統一的標準,全憑經驗。他舉例說:「鋪牛筋是把牛筋蘸上鰾膠均勻塗抹在弓胎上。這其中的力道沒辦法形容,力過大過小都不行。師傅會在徒弟胳膊或者後背上試驗,徒弟感受這其中的力度,並慢慢掌握其中的力。」

一把弓箭講究頗多。比如在選材階段,竹子既需要粗壯,年頭又不能太久;弓梢選擇榆木,是基於重量和韌性考慮等。

「這門傳統手藝需要一些悟性。」楊福喜說,「做了20年的弓,每一次都有新的的感悟。每一次我都能夠發現自己需要精進的地方。比如,鋪牛筋時要在火上加熱,加熱一次和加熱兩次會使牛筋在弓胎上的貼合程度有所差別。」

製作弓箭最關鍵的兩個原材料是牛角和牛筋。楊福喜介紹,牛角起到張力的作用,牛筋起到韌性作用。「牛角的張力讓箭射程更遠,牛筋的韌性確保弓胎不斷裂。這樣的原材料看似簡單,但顯出了祖先的智慧。」

學習製作弓箭的第六年,楊福喜有了心動的感覺,「我感覺自己的技藝有了很大提高。」

堅守制弓之路:還需吃得苦中苦

2018年12月12日,楊福喜工作室內陳列的用唾液黏合蛇皮裝飾的弓。(圖片來自華輿 李雪峰攝)

「聚元號」的弓箭需要上百件專用工具對二十多種天然材料進行手工加工,歷經200多道工序。一把弓箭需要歷時三至四個月方可製成。

在楊福喜看來,學習制弓不僅要耐得住寂寞,有一定的悟性,還要吃得了苦。制弓需要使用木銼,由於做工時間較長,楊福喜有一天猛然發現自己食指的指甲只剩下一半。「半夜經常會疼醒,不知道手應該放在哪裡。」

有人建議楊福喜在工具上纏上一些布條或者帶上手套。但楊福喜清楚,真正的手藝人靠的就是「手感」,裸露雙手來感受溫度、力度和粗糙度等。

打磨牛角的時候,粉塵會落在皮膚上,即使洗完澡後,身上依然有刺痛的感覺;蛇皮常用來作為弓的裝飾,粘蛇皮時需用人的唾液當黏合劑,唾液的黏合效果是水代替不了的。楊福喜坦言,這其中的辛苦,並不是誰都能忍受的,但是他從沒想過要放棄。「最慘的時候,一年只賣出一套弓。」

正是因為家人的支持,讓楊福喜毫無顧慮的製作弓箭,潛心研究這門傳統技藝。

一年又一年,楊福喜藉助手中的弓,感受到外部環境的變化:「製作弓箭需要天然鰾膠,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北京明膠廠能夠生產這種膠,但隨著城市的變遷,我們需要自己製作鰾膠;國家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聚元號』弓箭也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得到扶持;公眾對於傳統手工藝的認可度越來越大。」

「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我真的不負此生。」楊福喜拉開一把弓,平視遠方,擺出射箭的樣子。他希望,這弓箭和這門手藝能夠代代傳下去。「一張弓,由心出發,由手來傳遞溫度。」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連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俄烏衝突發酵,烏邊境軍演劍指俄!
有了這144小時,海外華人也能「順路」回家看看了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