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的職位上,旗人官員多,還是漢人官員多
清朝的時候,兩江總督是個非常重要的職位。它管轄著兩江地區的軍政大權。這是當時中國最富裕的地區,包括今天安徽、江蘇、傷害、江西。
它每年可以為國庫貢獻至少三分之一的錢糧賦稅。無論是漕運所需的糧食,或者江淮鹽業,都是朝廷重要經濟支柱。
而且,當地重視文教,每年科舉榜上一半的名額,都被兩江地區壟斷。這是一個戰略要地。無論如何,都必須牢牢抓在手裡。
所以,在兩江總督的人選上,清朝一直保持慎重。這種慎重,意味清朝必須把這個職位放在可以信任的人手中。
清朝入關後,雖然一直提倡滿漢官員相同,並把雙方的規定俸祿劃分在同一水平上。但是,旗人官員跟漢人官員的區別,卻一直實際存在的。所謂旗人官員,就是清朝入關以前組建的八旗,劃分為滿洲八旗、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八旗出身的官員,因為跟皇室關係更近,往往更容易被信任。他們可以憑著這個條件,更容易獲得官職。而一般漢人官員,則基本需要接受科舉考試。
雖然少數可以憑著父輩餘蔭獲得官職,但是,這種方式不會被視為正途,地位較低。但是,在清朝前期,更傾向於把官職交給旗人官員。
尤其是順治時期。時任三位兩江總督,都是漢軍旗人出身。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因為,當時清朝剛剛佔領兩江地區不就,不時仍有反抗聲浪出現。
所以,必須把這塊地方交給可以信任的大臣。可是,兩江地區的管轄,設立大量財政賦稅,漕運鹽錢的領域。這些都需要擁有專業能力的大臣,才可以應對大小事務。
滿人官員在這方面,一直較為弱勢。漢人大臣又不受信任。漢軍旗人曾經跟著打天下,較容易信任。所以清朝才會把兩江總督的位置,交給漢軍旗人大臣。
但是,當天下逐漸穩定後,滿人出任封疆大吏的情況,開始逐漸增加。康熙時期的16任兩江總督中,滿人官員有9位,數量超過一半。漢軍旗人出身的官員,數量大幅度下降,僅有4人。
但是,也是從康熙時期開始,漢人官員得到任用的機會更大一些,可以有機會擔任封疆大吏。不過,康熙時期的兩江總督,也僅有三位漢人大臣,數量較少。
之後的雍正、乾隆、嘉慶三任皇帝,基本延續這一情況。兩江總督的任職中,滿人官員較多,漢軍旗人跟漢人出身的官員,數量相差不多,佔比都較少。比較特別的是,嘉慶年間,曾有一位蒙古八旗出身的兩江總督。
所以,從順治時期到嘉慶時期出現的49任兩江總督中,旗人官員佔據38個,漢人官員僅有11個。但是,從道光時期開始,滿人總督的數量就開始逐漸下降。出現這種情況跟,主要還是因為,滿人官員無法擔當重任。清朝自乾隆時期開始,便逐漸走下坡路。
嘉慶皇帝雖然略作調整,但依然無法改變整體下落的趨勢。對兩江總督而言,在他的轄區內,漕運問題日漸嚴重。漕運是用水路給京城運送糧食,一直走的是內河水路。可是,從乾隆後期開始,官吏貪腐嚴重,河道疏於治理,屢屢出現黃河泛濫倒灌運河,造成阻塞的情況發生。至於兩淮鹽政,更是腐敗嚴重,弊端叢生。
這種局勢下,滿人總督往往很難擔當宗人。跟漢人官員靠科舉出身不同,旗人大臣可以靠筆帖式、襲職、驍騎衛、御前侍衛等職位,獲得晉陞。相比科舉那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慘烈競爭,旗人大臣走的這條路,要容易許多。
當然,並不是所有旗人大臣都是走這條路,也有參加科舉,獲得官職。只是數量相比,會更少一些。這種容易走的路,長期以往,極容易引發滿人大臣的驕惰情緒,整體素質不斷下降。
到了道光皇帝以後,清朝面對的形勢更為複雜。對內,各路起義軍不斷興起,東南半壁江山都拱手讓人。對外,列強的堅船利炮,同樣不好對付。這種情況下,需要更有能力的大臣。
而且,面對各路起義軍的興起,朝廷國庫緊張,只能讓地方自行組建團練,籌集軍餉。這個舉措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一批漢人大臣的崛起。他們因為軍功,佔據朝廷重要職位。封疆大吏中,漢人大臣開始佔據多數。
到了同治時期,兩江總督任職上,竟然沒有一個旗人大臣,全都是漢人官員。這固然有同治皇帝本身在位時間不長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出形勢的變化,迫使清朝必須做出改變。
這種形勢,一直延續到光緒時期。直到末代皇帝的宣統時期,兩江總督的任職上,出現漢人官員、旗人官員各佔半壁江山的情況。但是,當時也僅有兩位總督。不久後,清朝就亡了。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微信公眾號: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為什麼舉人趕考有公車接送,秀才趕考只能路費自理?
※被清朝授予「從一品」的將領們,可以得到什麼待遇?
TAG:腦洞外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