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國有多少人患風濕病?如何鑒別痛風、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

中國有多少人患風濕病?如何鑒別痛風、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

風濕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發病的話關節和骨骼都會疼痛。據報道,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近期的一次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被抽樣調查的106678人當中,風濕病患者達到18552人,超過總數的17.4%。

中國有多少人患風濕病?如何鑒別痛風、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項調查目的是掌握風濕類疾病的發病規律, 從而研究預防及其治療的有效途徑,調查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調查的對象分為自然人群和特定人群兩部分。自然人群調查人數66981人,查出風濕病患者9383人,患病率14.1%。

中國有多少人患風濕病?如何鑒別痛風、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

特定人群主要是紡織工人、化工廠工人、石油工人、礦區井下工人、醫院職工等。調查結果表明,特種人群中風濕類疾病的患病率均明顯高於自然人群。調查人數39697人,患病9169人,患病率23.1%。

由此可見,風濕類疾病與人們所從事職業有著密切的關聯。本項調查研究還顯示:從患者年齡結構看,風濕病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升高。從性別看,男性患病率不同程度地低於女性。

中國有多少人患風濕病?如何鑒別痛風、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

在臨床上,經常可以碰到關節疼痛伴有關節畸形、行動困難的患者,他們急切諮詢醫生亦渴望醫生下個準確的診斷,以解決他們的痛苦。然而,許多種疾病可以兩種表現並存,增加了診斷上的困難。但是,如果不能明確關節病的病因,就難予以針對性的治療,病人會長期受疾病痛苦的困擾。因此,有必要將常見的幾種關節病予以鑒別。

「痛風」是一個遺傳性疾病,有家族史,近年來發病率有所增長

中國有多少人患風濕病?如何鑒別痛風、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

為嘌呤代謝紊亂所引起的以關節、結締組織和腎臟的炎性變化為主的代謝性疾病。當體內嘌呤代謝產物尿酸產生過多,超過腎臟排泄能力時,尿酸即在血液及組織內積聚,形成「痛風」。在急性發作期常表現關節疼痛、紅腫,很易誤診為「風濕」性關節炎。

二者的區別

痛風幾乎見於40歲以上的男性,常表現夜間突然發作劇烈疼痛,多以急性關節炎,呈紅、腫、痛開始,72小時達到頂峰,一兩周可自行消失,數年再發作。當吃含嘌呤多的飲食,如動物內臟、沙丁魚、酵母、煙、酒等,高尿酸在血液和組織內積聚易形成痛風石,多見趾骨關節周圍,亦可形成腎結石等。

中國有多少人患風濕病?如何鑒別痛風、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是與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多見於青少年,多發作於關節受風濕之後,常表現在大關節,如膝蓋、踝、肘、腕等關節的遊走性關節炎,心肌及瓣膜同時損傷,也就是這個病可同時表現「舔關節、咬心臟」。

兩者的治療皆然不同。痛風是用抗嘌呤代謝、促尿酸排泄的藥物,如秋水仙控制癥狀。而風濕性關節炎是採用水楊酸類藥物。隨著時間的推延,痛風因屢屢發作的關節,不僅組織損害,而且骨質的關節端有侵蝕,再加上痛風石的沉積,使關節呈慢性炎症和關節畸形,很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混淆。

中國有多少人患風濕病?如何鑒別痛風、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遺傳性,是一個慢性頑症,病因不清楚,與多種綜合因素作用相關。不及時治療幾乎所有內臟器官都會受累:全關節可發生破壞性病變,引起關節慢慢變畸形、強直,雙手呈雞爪狀、功能喪失,甚至癱瘓,骨和骨骼肌萎縮,還常常伴有關節外的癥狀,化驗可見類風濕因子陽性。

中國有多少人患風濕病?如何鑒別痛風、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

三者不難鑒別

痛風好診斷,測血尿酸升高、摸到痛風石就可以確定。風濕性關節炎單獨存在很少見,多為大關節炎。在急性期多有風濕性心肌炎,慢性期患「風濕性心臟病」。化驗抗鏈O實驗(ASO)陽性。類風濕關節炎是慢性的頑症,關節畸形、功能喪失明顯,呈僵直或癱瘓,類風濕因子陽性。最重要的一點,風濕性關節炎預後比較良好,沒有什麼後遺症,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有關節彎曲變形,僵硬等後遺症,按通俗說法,類風濕更為嚴重。

中國有多少人患風濕病?如何鑒別痛風、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

這三種疾病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治療,不能自行治療。

請大家點擊右邊+關注我們,學習更多健康知識促健康

#了不起的醫生##真相來了##養生#@頭條健康@頭條養生@頭條健康聯盟@湖南醫聊 @藥師方健@護脾養胃林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尿病康復之路 的精彩文章:

中藥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有很好效果,可以對症試試以下中藥
有機蔬菜別被忽悠了!選對了很重要

TAG:糖尿病康復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