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肉體,我更喜歡這新片的腦洞
在武俠電影與小說中,「客棧」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俠客走進客棧時,所有的幫派鬥爭、家族血仇、政局陰謀,都化為下酒菜。
觥籌交錯的表象下,暗流涌動,客官的一顰一笑,掌柜的一應一答,往往都預示著一場腥風血雨的到來。
客棧已然成為武俠片中最常見的場景,無數的愛恨糾葛、陰謀背叛在此上演。
而在歐美影視劇中,也有一種刀光劍影、魚龍混雜的客棧——
汽車旅館!
身份各異、心懷鬼胎的住客,搭配與世隔絕的環境,使其成為滋生罪惡的肥沃土壤。
還記得希區柯克的《驚魂記》嗎?
那場嚇尿全世界觀眾的浴室謀殺戲,正是發生在汽車旅館中。
橫掃奧斯卡的神作《老無所依》,同樣有大段發生在汽車旅館的殺戮劇情。
還有燒腦《致命ID》,也以汽車旅館房間號,作為殺手標記。
近期,又有一部以汽車旅館為背景的電影把魚叔看 high 了;
簡直就是一部復古嗑藥版的「龍門客棧」——
《皇家酒店謀殺案》
Bad Times at the El Royale
片名美其曰「皇家酒店」,實際上不過是個規格稍高些的汽車旅館罷了。
這家酒店很特別,地處加州與內華達州的交界,州際分界線直接從中間橫穿。
在這裡,你既能享受到加州和煦的陽光與微醺的海風,也能從擁有賭城拉斯維加斯的內華達州那裡沾上點運氣。
同時酒店四面環山,風景宜人,可謂是一方風水寶地。
但故事的開端,卻與這番美景格格不入。
一個拿著提包的男人,走進了皇家酒店的一間客房;
他撬開了地板,將提包藏入地下,隨後又將所有傢具安置原處。
不久後,另一個神秘人出現,二話不說殺掉了藏提包的男人。
沒人知道這兩個男人的身份,以及包里裝著什麼。
編劇留著懸念,直接把時間線推移到了十年後的1969年。
此時的皇家酒店宛若過氣網紅,曾經門庭若市的大堂如今門可羅雀,只剩下一位接待員。
不過這天似乎是邪了門,有四位遊客幾乎在同一時間入駐了酒店,而且似乎都來路不凡:
第一位是滿口買賣的碎嘴電器商人。
其扮演者是《廣告狂人》男主,艾美獎「劇王」喬恩·哈姆,重操老本行的他似乎相當得心應手。
第二位是記性不好的老神父。
其扮演者是科恩兄弟御用男主,奧斯卡影帝傑夫·布里吉斯。
第三位是狂拽炫酷的墨鏡姐。
這位也厲害了,是《五十度灰化肥發黑會揮發》的金酸梅獎最差女主獎得主,達科塔·約翰遜。
還有最後一位,是個大包小包加身的黑人女性。
其扮演者辛西婭·艾莉佛,是格萊美獎/艾美獎/托尼獎三料得主。
四人一通閑聊扯淡後,各自選擇了房間入住。
鏡頭首先跟隨電器商人,進入了酒店中最豪華的蜜月套房。
他先將自己的日用品,一樣樣拿出來認真地擺放整齊;
又打開了吸塵器樣品箱。
當觀眾都以為他會用吸塵器清掃房間,將自己的精緻中年大叔形象貫徹到底的時候——
他卻取出整個夾層,割開底部的皮層,拎出一個裝滿各類工具的箱子。
在接下來的幾分鐘里,大叔從房間中的電話、插座、開關、燈具,甚至是電扇上,拆下來幾十個竊聽器。
這還沒完,大叔發現客房裡的鏡子似乎有蹊蹺,又繞過大堂,走入員工專用區域。
原來,酒店裡有一條密道與每間客房相通,密道中的人,可以通過這一單面透視鏡,監視客房中客人的一舉一動。
本能的好奇心,驅使大叔繼續偷窺其它房客的狀況,可眼前的情景卻讓他徹底懵了:
老神父正在撬開房間的地板,試圖從地下挖出點什麼。
黑人女士在客房中縱情歌唱,她的歌聲婉轉動聽,絕對是專業級別的歌手。
她那大包小包的行李原來都是些吸聲材料牆紙,為的是增加隔音效果,不讓歌聲泄露。
最誇張的還要數墨鏡女,她居然綁架了另外一個姑娘,一副分分鐘就要撕票的樣子。
大叔徹底懵逼,這酒店裡都住著些什麼牛鬼蛇神!
他急忙奔向酒店外的公用電話亭,撥通了 FBI 總部的號碼:
「長官,我是特工羅德貝克,我們遇到麻煩了...」
影片進行到這裡,才走了半個小時的進度條,卻已經為觀眾構建了一個嚴謹而精妙的懸念修羅場。
1.監視密道是誰設計的?
2.神父與十年前的那起謀殺案有何關聯?
3.墨鏡女綁架了誰?
4.黑人女子為什麼不想讓別人聽到自己的歌聲?
5.FBI 又想從這個旅館中得到什麼?
觀眾和影片中的大叔一樣,腦門上有太多太多的問號亟待解答。
如此令人捉摸不透的劇情,都出自本片導演德魯·高達的神器大腦。
他曾是一名專業編劇,擅長撰寫腦洞大開的故事,《科洛弗檔案》《火星救援》、《超膽俠》、《死侍2》等片均出自其手。
2012 年,他執導了自己的長片處女作《林中小屋》。
該片以一個看似俗套的恐怖故事,諷刺了當下恐怖片類型固步自封的現狀。
層出不窮的反套路與重口味的畫面,使《林中小屋》成為新千年以來最偉大的邪典電影之一。
更是留下了「查水表」動態圖這一偉大遺產。
而作為他的第二部電影長片,《皇家酒店》迷局的背後,同樣也暗藏玄機。
如果說《頭號玩家》,是斯皮爾伯格獻給 80 年代的一封情書;
那麼《皇家酒店謀殺案》,則是德魯·高達烹制的一道 60 年代關東煮。
上世紀 60 年代,是一個充滿混亂與謎團的時代。
冷戰的白熱化,加劇了各國情報人員們的間諜活動,大量花邊新聞與政治內幕從高速發展的媒體行業中流出,最終對現實世界產生了影響。
而越戰、肯尼迪遇刺等重大事件,更是為這十年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諸多人物事件,其實都是以當年的坊間傳聞與都市傳說為基礎。
比如在影片中後期登場的,由「錘哥」克里斯·海姆斯沃斯飾演的大反派——邪教領袖比利·李。
其人物原型,就是上世紀中葉臭名昭著的邪教「曼森家族」的領袖,查爾斯·曼森。
查爾斯·曼森
順帶一提,昆汀明年的新作《好萊塢往事》,就聚焦一起曼森家族製造的血案。
當錘哥那張堆滿雄性荷爾蒙的臉龐出現在雨夜時,我們似乎理解了這個邪教統領為何能擁有眾多信徒。
因為顏值即正義啊!
而錘哥也不忘全程展示美好的肉體,讓觀眾一飽眼福。
影片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線索,是關於酒店內監視攝影機所拍下的錄像帶。
膠片上的內容——
「不過是人們在做愛嘛」
但根據服務生的描述可知,這卷膠片是在去年,也就是 1968 年拍攝的。
而錄像帶中翻雲覆雨的,則是 FBI 很想扳倒的一個人。
更重要的是,此人很有名,而且,在 1968 年就遇刺死了。
肯尼迪總統早在 1963 年就已遇刺,而他和夢露那點破事兒當年鬧得就差官宣,根本算不上新鮮。
他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是在 1968 年遇刺身亡的,這一時間線倒是吻合,但其生前並無性愛八卦。
因此,兩位肯尼迪可以排除嫌疑。
那麼還有誰是 FBI 想扳倒的, 被拍了性愛錄像,並於 68 年去世,而且能夠掀起如此大波瀾的呢?
膠片上的人,有且只有一個,就是於 1968 年 4 月遇刺的黑人民權領袖——
馬丁·路德·金。
馬丁生前與 FBI 確實有不少矛盾糾葛,坊間也一度傳言他生性好色,喜歡在民權活動期間通過招妓發泄壓力。
招待如此關鍵人物,政府自然會讓服務生做好監聽與偷拍。
而後來得知了消息的 FBI 局長鬍佛再私自下令讓特工取走證據,這樣整個故事的因果牽連就都說得通了。
雖然這只是我的揣測,但只要稍微搜索一下「馬丁·路德·金的性醜聞」,就豁然開朗了。
當年,美國所有媒體都拒絕刊登馬丁·路德·金的性愛錄像帶有關新聞,其理由是性醜聞與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無關,私德不容公犯。
相反,FBI 對其竊聽,更加卑鄙無恥。
或許是遵循這個慣例,直到最後,這部影片也沒有揭示出膠片上的傢伙,究竟是不是馬丁。
這是影片留下的未解之謎,也是歷史給後來人留下的懸念之坑。
不過,觀眾在推理中所獲得的樂趣與滿足感,早已遠超故事本身。
答案並不那麼重要,過程才是最精彩的。
影片開場時,歌手穿過了華麗的酒店大堂,徑直走向一堵牆壁。
滿牆的剪報與照片,記敘了皇家酒店的輝煌歷史,你甚至還能看到肯尼迪與夢露也曾光顧過這家酒店。
一切的輝煌,都隨著片尾決鬥後的大火,化為了灰燼。
皇家酒店也好,龍門客棧也罷,所有的故事與秘密,終將封塵在時代的嬉笑怒罵之中,隨往事成風。
歷史拂過,只留下一灘模稜兩可的灰燼。
後人拼湊起來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版本。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年度撕逼大戲,一路反轉到底
※豆瓣9.4,唯一怕我的智商配不上這部國產綜藝
TAG:獨立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