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六堡茶之家2018年鑒,一路走來,感謝有你

六堡茶之家2018年鑒,一路走來,感謝有你

六堡茶之家,一個專業且有態度的團隊,因熱愛六堡茶而聚在一起,我們尋找那些美好的六堡味道,傳承同時也在創造新的味道。

年終歲尾,時間的轉軸距離2019年僅剩3天。

回望2018年,我們做過的事,走過的路,遇過的人,彷彿像是一場電影,一幅一幅,一幀一幀地不斷閃現在我的腦海。

於是,趁著年末,我把它們劃分歸類,回顧我們經歷的一些事情,回憶我們留下的印記,力求通過反觀這些點滴,思量我們正在經營的事業,做好在下一年來臨前的整裝待發。

想來,若要用一個字來形容我們正在做的事,恐怕「慢」最合適不過了!

是的,我們確實正在做一件很慢的事,例如:公眾號的內容每周只更新一次,而且不是每次都有乾貨,以至於在後台常常收到茶友的吐槽「你們怎麼不更新文章了」;少得不能再少的產品,算上今年上新的3款茶,目前常規的茶品僅有8個;各式各樣的活動也不多。

不過,即使如此,這一年還是幸得大家的認可、陪伴、傳遞,為此,我們深表感謝!

藉此機會,我想跟大家好好說一下我們做的事,讓大家對我們多了解一點。

進茶山、訪茶人

我們一直這樣認為,一款茶的優劣判斷,主要有兩大核心:天然環境之優越,採制之能合理,缺一不可。

影響茶品質的因素有很多,茶樹生長環境的生物多樣性、生態條件、小氣候、土壤、製作技藝、制茶時的天氣等,而鮮葉產自哪裡更是決定了其味道所能達到的上限。

所以,進茶山成為我們走出去的第一步。

紅色小車載著我們在盤山公路上一路顛簸,底盤不時被路上的砂石刮蹭出大大小小的響聲,大概繞過200多道彎後,到達了六堡茶發燒友必訪的「聖地」——六堡鎮。但於我們而言,這裡並非是「朝聖之地」,而是我們發現、傳遞茶山茶園之景色,探討傳承中的創新與變革、留取與捨棄的起點。

六堡鎮里的茶園大多位於高山深谷之中,每次的茶山之行都需要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徒步前往。

儘管如此,在那些不為人知的偏遠村落,高山深澗的茶山中,依然留下我們數次到訪的足跡。

在這裡我們首次見到「瘦骨嶙峋」的百年六堡古樹,美麗而稀缺的紫芽,同時也見證了茶農除草、採茶的艱辛,切身感受好茶來之不易。

這裡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小氣候,成就了六堡茶的迷人茶香,茶樹生長在沒有過多的人工干預的絕佳自然環境中,物競天擇,可持續的土壤、自然的代謝,孕育了天生麗質的六堡鮮葉。

六堡茶界如同江湖,有許多大師,也有許多高手。

這一年,我們拜訪過各式各樣的茶人,其中不乏堅守傳統的制茶手藝人;現代工藝的踐行者;也有改變、創新的新一代匠人;還有為了個人愛好不計成本,只想做一杯好茶的老茶師;不斷研究、試驗,改良現代工藝的研究者。

我們向他們討教,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是如何通過技藝讓鮮葉在自己手裡上演完美落幕,成為令人歡喜的茶。

此外,我們也採訪了多位藏家、行業資深人士,他們視野廣闊,各有建樹,從中我們汲取了豐富的品茶之道,加深了行業的認知,與他們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們的內容

2018年,我們以不同內容為載體,給大家分享了六堡茶的原料、工藝、保存以及品、鑒、藏等知識,既有小而精的內容鋪陳,又有滿滿乾貨和不乏趣味的實驗解讀,不知不覺寫了近10萬字的原創內容,雖然算不上高產,但卻都是我們的經驗總結和對這個行業的理解和認知。

我們寫有自己見解、不盲目跟風的文字,通過真實有趣並尊重科學的實驗,把六堡茶知識用更通俗,更直觀的方式傳播給茶友,如:

聽說六堡茶隔夜不餿?實驗告訴你是真是假

實測 | 六堡茶怎麼悶泡最好喝

我們沒有雞湯故事,沒有空洞的說教,只講乾貨,如:

六堡茶沖泡大全

手把手教你沖泡六堡老茶

我們敬畏傳統,在不斷學習積累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建立對自己行業的洞察力,我們撰寫行業深度文章,其中一些是迄今為止,行內人不願或不肯提及的內容,如:

六堡茶行業里的2個政治正確

不能說的越南料

尋茶,試茶是我們的日常

了解我們的茶友大概都知道,我們的產品不多,也許有人覺得是因為我們懶。實際並不是,毫不誇張地說,最大的六堡茶藏家手裡的六堡茶種類也未必有我們的齊全。

我們尋茶、試茶的工作,並非是單純的喝茶那麼簡單,從原料是什麼品種,到外在形態,再到香氣口感以及原料種植、加工環境,無一不是我們考察的對象。

試茶就好比在沙子中尋找金子,事實上,這並不是一件很愉悅的事情。

我們的茶樣有大廠的、也有小廠的,有知名老藏家的,也有默默無聞茶農的,因為渠道的不同,難免會遇到各種奇葩難以下咽的茶,雖然經過多年的實踐,掌握了基本的聞湯識垃圾茶法,然而,有時為了驗證這是一款垃圾茶,還是要細吞一口,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小心謹慎,每一款茶都要經過至少10次的反覆比選,在數量和品質兩者之間,我們選擇了後者。

產品是我們與大家溝通的另一種方式,為了能更好地客觀評價一款茶,更清晰準確描述其內在價值,我們做了一套六堡茶評價體系,滋味、香氣、湯感、平衡感、韻味/餘味、層次感,都是我們對一款茶的基礎考量,也是我們尋茶的價值判斷,當然,這樣做也是想讓我們的產品給大家帶來那麼一點點不一樣。

每個月臨近月末,明窗淨几的茶評室里,已成習慣的茶評工作便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置茶、注水、出湯、品飲、記錄,無數次動作的重複,只為仔細甄選。

嚴選106,6月底確定上架。這款茶,是一位有著二十多年制茶經驗的老師傅製作的,選用特級的高山茶原料,製成後經過防空洞窖藏以及六堡山區自然存放,5年已顯陳香。事實上,在3月份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喝過這款茶了,由於當時茶剛從籮里取出,沒有經過醒茶,對於它的價值,我們做不到客觀和真實,因此,連續3個月的評茶日都會再次審評,直到6月才敲定,號稱是六堡茶之家最難評定的一款茶。

嚴選106

7月,第一期尖貨茶品,留給了六堡茶之家公眾號的粉絲。我們定義的尖貨是那些量少,且品質上乘的六堡茶品。它有可能是藏家的多年珍藏,也有可能是茶農自製的手工茶,甚至是我們的軟磨硬泡「薅」來的茶。所以,尖貨的出現更多是一種偶然。

第一期尖貨(已售罄)

六堡小青柑, 8月份開始預售,這是我們的第一次嘗試,選料、製作、包裝,全部由我們來監製。記得那時,我們在採用烘焙和生曬工藝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南方的夏季是雨季,若是採用全生曬,不僅會延長製作時間,還會冒著品質可能會變質的風險,經過再三權衡,最後還是決定用全生曬工藝,因為它代表的是由我們創造的新的六堡味道。

自製六堡小青柑

10月,一款「另類」的樟香六堡茶入選六堡茶之家的臻味系列。對於原料的來源我們從不避諱,一直以來大家認知的六堡茶都是來自六堡原產地,所以當我們要說出這款茶是採用邊境原料製成的時候,會不會引起大家的反感,是否能夠被大家所接受?我們不得而知。因此,在上架前,我們發了茶樣給部分茶友試飲,沒想到,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評。正如茶探長所說:樟香六堡茶,或將顛覆你對六堡茶的認知。

臻味306(樟香六堡茶)

是的,這就是我們的初衷:尋找那些美好的六堡味道,傳承的同時創造新的味道。

2019年,我們還會繼續我們的路,也許有人會質疑,反反覆復地尋茶、試茶、上茶山、去茶園,該去的地方你們都跑遍了,到底還能有什麼新意?如果說這一兩年我們走訪的多是茶園茶山,呈現的是鄉土、傳統,那麼在即將到來的一年,我們希望以一種現代的方式來與大家交流。

直播、視頻是我們一直想做的事,它的即時性、現場性優勢,更容易建立我們與你們對話的橋樑。潮流涌動,我們希望與你們一起,吸收著六堡茶文化養分的同時,也改變著、定義著它的傳統與傳承。

本文由「六堡茶之家」編輯整理,參考資料:《六堡茶入門手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堡茶之家 的精彩文章:

六堡茶級別高低和品質有無必然關係?實驗告訴你答案
空腹可以喝六堡茶嗎?

TAG:六堡茶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