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代銀元含銀量成色的變化?

近代銀元含銀量成色的變化?

從中國銀元誕生以來,官方的銀元含銀量幾經變遷,大體的變化過程是,主幣從90%含銀逐漸降低到89%含銀,最後到70%的過程,含銀量下降是主要變遷方向。

袁大頭的含銀量,根據民國三年公布的《國幣條例》,銀幣有四種:

一圓銀幣:銀九銅一

五角銀幣:銀七銅三

二角銀幣:銀七銅三

一角銀幣:銀七銅三

再參考民國六年的《國幣法草案》,其中規定:

一元銀幣:銀八九,銅一一

中元銀幣:銀七銅三

二角銀幣:銀七銅三

一角銀幣:銀七銅三

再看清代龍洋,根據光緒三十三年《度支部奏進呈新鑄通用銀幣並議定成色分量奏摺》,銀幣有四種:

七錢二分銀幣:銀九銅一

三錢六分銀幣:銀八五銅一五

一錢四分四里銀幣:銀八二,銅一八

七分二厘銀幣:銀八二,銅一八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袁大頭主幣一圓的含銀量,從民國三年規定的銀九降到了銀八九。另外輔幣的含銀量民國時期固定在銀七銅三,這比清代的龍洋輔幣成色大大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鑄造新幣成本太高造成的!不得不降成色以實現普及並增加利潤。

銀幣的鑄造成本到底需要多少呢?

根據梁啟超敘述:

一元主幣,法價與實價相等,外加鑄費六厘,而此六厘不足供購銀及工作之需,計每鑄一枚,應虧四厘左右,此逕購原料以鑄新幣所虧之數也。舊銀元成色不齊,故起市價在國幣法價之下,今若認為與國幣有同一之效力,則每枚應虧三分一厘余,此改舊為新所虧之數也。

面對主幣如此巨大的虧損額度,顯然降低成色可以有一定的彌補作用,但畢竟主幣的定位是本位幣,無限法償,故而不能大幅降低成色,這就得從輔幣中另尋辦法。

在清代,貳角,一角的鑄幣也是有盈餘的,如今輔幣成色又進一步降低,這使得鑄造輔幣的盈餘增長明顯,這一方面能彌補鑄造主幣的虧損,另一方面也能貼補國家財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定收藏 的精彩文章:

今年古錢幣市場怎麼樣?

TAG:鑒定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