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21世紀的「法顯精神」 ▏觀法顯法師西行紀錄片有感

21世紀的「法顯精神」 ▏觀法顯法師西行紀錄片有感


作者 ▏

圓英


觀法顯法師西行紀錄片有感


作為一名剛踏上上師聞思修解脫大船沒幾年的小佛子,我的佛法歷史知識顯然是十分匱乏的,以至於上師講了「法顯精神」這堂開示後我才知道,歷史上還有「法顯」法師這號如此了不起的人物。

震驚之餘,當然是馬上搜紀錄片來一探究竟,

除了跟著旁白痛哭流涕了一把以外,內心還是有很多觸動

。許多小夥伴都一時激動發願要像法顯大師一樣為了眾生拋頭顱灑熱血,我也是其中一個。後來想想,眼高手低這事太常見,修行還是得一步步來,比如花點時間完成上師說的這篇假期作業。



1


起跑線


歷史上,法顯法師三歲走入了寺廟,開始了一生清凈的聞思修生活。在紀錄片中,每年夏季三個月的時間,他都在山西的一處山洞中靜心研究佛學與坐禪。就是在這一樣一個方寸之地他度過了大約三十個夏季,約佔他整個人生的三分之一。

看到這裡,就不得不感嘆,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那是因為人家根埋得深啊。

沒有這幾十年的日夜修行,面對往後求法過程中的艱難怎能毫無懦弱退卻之心?而這幾十年的實修中又是衝破了多少身心的障礙才能練就這樣的心境?

我想修過加行的小夥伴都知道,沒有心力和上師加持,就靠我們今天晴明天雨的心態根本連十一萬大禮拜或者觀修都完成不了,

這不是時而興起看幾本論典寫幾篇論文的概念,這是要踏踏實實融入生命地去修啊。


再者,不論世間所謂的三觀,還是出世間所謂的信仰,這些觀點基本上都是從還是幾歲小孩子時就接受,並在接下來十幾年乃至幾十年中一直串習的。

法顯的整個人生基調從一開始就圍繞著佛法,這種自律到嚴苛的修行方法卻正是他日後求法路上的「儲蓄資糧」。

回顧自己,20出頭的年齡,還算年輕,但遇到上師,開始聞思修之前,世間的習氣也是串習地很「積極」的。日常就是和小夥伴們八卦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為了早日成為「高富帥」、「白富美」,大家加油打氣一起努力K書......青燈古佛、閉關修行、憂國憂民這些事件基本不會出現在我們90後的字典里。

(在這邊又不得不感嘆一下上師的慈悲攝受和福報的重要性......)這樣對比了一下起跑線之差,恐怕和我一樣看完紀錄片就大言不慚要干一番大作為的小夥伴們已經冷靜下來可以客觀對待自己目前的現狀了,不過好在現在遇上了真正殊勝的具相善知識,殊勝的法脈傳承,還時逢21世紀這樣科技發達、資訊共享的方便時代,

好好聽話,現在開始努力聞思修行我們還是可以被搶救一下的,說不定還能搶救一下別人。

比起沒有互聯網的那個年代,我們坐享其成地閱覽、修習古德的那麼多論典已經比法顯大師當時求法的進度條快了好幾格了。不過,有位大德也說過「手機網路」現在已經是「八無暇」之外的第九個無暇之處了。它到底是我們現在修行的方便還是毒害恐怕得大家自己各自思量把控了。



2


西行之因


據歷史記載,早在法顯之前兩三百年,佛教就已經傳入了中國,其實當時佛法在中土十分興盛,但由於從印度傳來的戒律不完整故僧團沒有統一管理標準,場面一度有些混亂。

當時,法顯大師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但他深知「戒律」的重要性,於是為了完善漢地的佛法戒律,

他由衷發下強烈誓願:要去印度求取完整、系統的律法。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並沒有說佛法在中國已經十分微弱、勢況告急,而是十分興盛的時代。但法顯法師還是看到了這興盛背後的隱患和不足,致使他即使在60多歲高齡也願意扛起這樣的大願大行。他沒有想,佛法目前弘揚的情況還可以,戒律的問題可以讓以後年輕的僧人再想辦法。

如果放到現在,情況是這樣的:海內外很多高僧大德都在弘揚佛法,但是苦難眾生仍然有那麼多。有多少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會真正發自內心對於末法時代的弘法利生也願意擔起一分責任?恐怕大多都會舉著」自輕凌懶惰」的盾牌躲在自己的小圈圈裡裝模作樣的念經修行。


佛法現在能在地球上還存在著這當然離不開所有傳承祖師們、大德們的付出,但是多一個人的加入,它都會更好一分。

上師也一再說過,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並不是某個高僧大德、某個法師的事,而是每一個佛弟子的責任。

反思自己,連對比較熟悉的道友乃至自己的聞思修都不負責任,有時候發心和自己的情緒碰撞時,分分鐘想一百個理由要撂擔子(諸如:我身體不好啊、我時間不夠啊等等)天天嘴裡還喊著「我要利益度化一切眾生」,著實啪啪打臉。

從這裡也能看出為什麼法顯法師後來能夠順利求法回國弘揚戒律,這和他一開始的發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如果一個人是真正為了一切眾生為了佛法的興盛完全不顧自己的一切而發下大心,那諸佛菩薩、龍天護法都會隨喜讚歎、保駕護航。

這是我們在很多公案中都能了解到的。


很多小夥伴都曾經和我有過一樣的困惑,弘法利生是好我們都知道,但我現在就是沒能力的凡夫一個呀,泥菩薩過江,自身都難保啊。後來有一次無意間看到上師寫下的答案:

「弟子若能捨棄自己,一心一意地護持上師的事業,以這樣的恭敬心和信心,必定會無勤獲得解脫。」

上師的事業就是來弘法利生呀!自己與眾生都是一樣,因為無明我執才生生世世陷落在苦痛輪迴中。而完全捨棄自己,如法顯般不顧自身外在種種條件限制,一心奉獻於佛法與眾生,這其實就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啊。於依師之道,於利益眾生之行,這才是真正的「竅訣」。

哪天我們可以做到這樣為佛法眾生奮不顧身,以師任為己任,我們才談得上能和法顯大師一般發了真正的大乘之心。有了這樣的發心加上三寶三根本的加持,弘法利生自然水到渠成。



3


求法過程


這恐怕是紀錄片中最主要的橋段了,

過程堪比唐僧取經的九九八十一難般曲折撓人

,我想看過短片或聽過上師開示的小夥伴們都大概了解。路途遙遠、未知的惡劣天氣首當其衝,在那個沒有飛機、動車,也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可想而知法顯一行人吃了多少苦。

穿沙漠翻雪山等就是在這個物資豐富、交通發達、資訊完備的年代都是一種「大冒險」,更何況當時也沒有什麼旅途意外險,路上什麼事都可能發生,死在路上或土匪強盜的刀下就只能就地入土,啥名啥利都留不下。上師開示中開玩笑說他們那時候高原反應也沒有氧氣袋。回想起自己幾年前第一次去學院的時候,還不是發心為了眾生去的,去的路上就一路顛簸,上山直接高原反應上頭了,就想著「我要回家」......這種脆弱的心和法顯法師的毅力相比活生生地被碾壓了幾個級別。


對於求法路途的苦行、走過了很多個國家確依然沒有得到想要的完整律法的苦行、面對路中同伴一一告別甚至死去的種種苦行,

法顯大師都以他那顆堅毅的心安忍了下來,歷時11年最後才圓滿得到了自己所求之法。

對於我這般脆弱的小心靈只是觀看他的經歷都佩服得五體投地。按照上師的說法,我猜測他的生命之花里一定有歐石楠。

這十一年的壯舉又可以和之前的發心和幾十年的修行基礎相呼應。如果是為了自己名聲大噪、地位崇高,成為一代宗師這類世間八法的發心而去,恐怕不到一半的路途就會因為實在受不了而放棄了;如果只是為了自己能有一個好的修行環境,只求自己解脫,那估計與很多同行的道友一樣都留在了那佛法興旺的中印度,怎麼還願意一大把年紀不怕舟車勞頓地把翻譯好的典籍帶回來呢?

對比我們平時發心或者聞思修,辛辛苦苦做了半天,不說碰到什麼生命危險這類的大事,就我們的等級還不用這樣的考驗對我們動手,就說如果上師法師忽略你了、道友冤枉曲解你了、自己賺錢的機會和發心又衝突了,你還能一如既往地每次都堅持「莫負初心」嗎?所以,

初心奠定我們的方向,而堅持初心就是我們能不能抵達目的地的關鍵。


再說,如果之前修行基礎打不穩,不像法顯大師有實打實幾十年對治煩惱習氣的實戰經驗,哪怕有這一腔孤勇,但面對大山般的障礙困難,恐怕沒有正知正念防護的小牛犢們只有內傷了。

這時才了解上師所說,

我們要終身學習、終身修行、終身利他。

齊頭並進,每個階段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隨著我們自身修道的進步,利他的能力也能越來越大。

這並不是成佛之前就什麼利益眾生的事情都不做(事實上這樣的人也成不了佛),也不是凡夫一個的時候什麼大活兒難活兒都著急地往身上攬(同樣,事實上這樣的人一般也什麼事都幹不成)。而是帶著對自己客觀的認識以中道的方式來行這條自利利他的菩提之道。自利在其中,利他也在過程中,並非水火不容。



就如法顯大師在求法途中,看似是為了他人求法然而自己卻是第一個享受到妙法甘露之人一般。

勇敢和有一顆堅毅的心很重要,但對我們來說過程中不偏不墮也很重要。




當然最最關鍵的還有一點,也是上師很多次強調的,就是

永遠不要忘記祈禱上師三寶!

一個對上師有堅定信心的人,千萬魔眾也無法作害。這就是竅訣!法顯大師在一路最艱難困苦的時候始終不忘祈禱觀音菩薩,最後他能圓滿此次西行除了自己的毅力,也與佛菩薩看不見的加持力有絕對關係。

上師也常說喇榮的教法現在可以在世界各地如此廣弘,這也和護法、本尊、空行以及歷代傳承上師的加持密不可分。我想很多道友小夥伴們都一定多多少少在生活中感受到過這股無形的加持力。這一切都觀待我們自己的信心有多強烈,有沒有去認真祈禱。這讓我想起曾經看到的一句話,讓我深受啟發:

佛法不是你有信心有感覺了才去做,而是你去做了才會有信心、有感覺。而這堅定的信心即是一切成就之本。



4


翻譯學習


在路途中,大師六七十歲的高齡,仍然孜孜不倦地學習新的語言、新的技藝(例如畫唐卡、佛像等)。我想這除了之前所提到的利他心,也和大師本身有一顆熱情好學的赤子之心有很大關係。即使是世間學問,對知識永遠有一種好奇心也是成功的關鍵之一。

上師也在很多次開示中提到過自己對於看書與探索世間各種知識學問的喜愛,而法顯大師更是用事實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用生命去學習」。

正因為這樣的見多識廣,大德們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才能真正以善巧方便來幫助不同喜好的眾生

,這也是為何上師一直讓我們在家佛教徒不能兩眼一閉只打坐觀修再不聞世間事的原因吧。


而如今不知為何,也許是影視劇的串習,也有可能是現代社會學業、事業、家庭各方面的壓力太大,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活得非常「喪」(很慚愧地說包括我自己),對待任何事情好像都毫無熱情,還給自己冠了個所謂「佛系青年」的美名。如此心態想要成辦世間的個人成功都難以做到,何況承擔起輪迴中等虛空眾生的苦難。

所以,稍稍年輕一點,稍稍有多點時間的小夥伴們,上師說了,除了加行、入行論這些「熱門課程」以外,五部大論是要學的,外語也是要練練的,新聞時事也是要了解了解的,幾百年前的法顯大師都如此international,我們這些21世紀的產物總不能變成古董吧。當然,最主要的是要帶著一顆充滿熱情的利他心,這樣學多少都不會累,我們要加油。



5


回國弘揚佛法


終於要到大師回國了,大師在八十幾歲歷經海上漂蕩幾月、不知生死過後終於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土。回國後,他並沒有就此泄氣,好好休息安享晚年,而是馬不停蹄地開始繼續翻譯論典,並且培養新一代的僧才。

這再一次讓我們後學者知道了什麼叫「行持善法無有厭足」。他沒有忘記自己出發時的初心,沿途他不畏困苦阻礙亦不戀安穩舒適,求法後也並沒有回到長安,而是隨勢不偏利益眾生。

上師在開示時也提醒我們,想想自己求法的目的是什麼,對於在學院常住的道友,不要當學院是自己的家而貪執;對於在家的居士亦不應執所在城市的一方小小居所為「家」。

一方面這樣的想法對我們自己斷除執著的修行有幫助,另一方面對於要成為大乘佛子的我們來說,儘可能將我們所學到的妙法甘露灑向世界各個角落的眾生這是更為重要的。


即使不能像前輩譯師們那樣用多種語言弘揚,至少也可以用自己的母語給身邊有緣眾生種下善根。就像根登群佩說的:

「現在,我們在四方形的小小坐墊上安閑地坐著,有現成的佛經論典可以享用,這其中的內容,就是前輩譯師大德們的恩德。」

如果懂得飲水思源,懂得感恩,就一定想要回報這份恩情,而報答的方式就是盡己所能利益眾生。

雖然我們可能暫時還無法像法顯大師一般成就如此廣大的利生事業,但只要我們能有法顯大師的精神,融入上師事業的大海,那哪怕我們只是其中的一滴小水珠,我們最終也將與這片功德海無二無別。



6


後記


就我個人而言,之前的幾年在世間法方面,外人看來實在過得很糟糕,好像人生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一樣。很多身邊的小夥伴們都一樣被青春期的煩躁、長大後與現實社會的拉扯所束縛,心中有一股力量卻不知道往哪裡使勁發力,最後自己內傷又傷害別人。

但現在隨著一步步的聞思修行,加上這次上師開示法顯法師的生平經歷,包括在寫這篇觀後感的同時我慢慢理清了一些思緒(所以上師布置的作業真的要做啊,有時候偷懶不寫就沒辦法有進步啊)。在輪迴深淵中,我們都是掙扎中的苦難眾生,我們得到的每一分智慧、每一分溫暖、每一點解脫都來自這些聖者的慈悲。


而現在我們也要將傳到我們這裡的哪怕一點點智慧與溫暖再傳給其他眾生。因為體會過痛苦,所以想幫助眾生擺脫痛苦;因為感受過上師三寶的溫暖,所以想成為他們這樣的明燈也給別人溫暖。

祈願我與所有的小夥伴們都能以這樣的方式生生世世永遠與上師在一起弘法利生,不分年齡,這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寒假作業


本文為「寒假作業」系列


戳下文可查看具體徵文內容


徵稿 || 還記得上師


給我們布置的「寒假作業」嗎?


來稿一經採用,會有大驚喜喲!


小夥伴們,搞快行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怡苑?心靈樂園 的精彩文章:

衣櫃即人生
如果有他日,我肯定不進宮

TAG:靜怡苑?心靈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