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楞嚴經》參習(194)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楞嚴經》參習(194)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楞嚴經》參習(194)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我們再看底下幾句,『幻妄稱相』,「幻妄」就是虛假而不實,「稱」是名稱而已,稱之為相。在唯識裡面講,相有兩種性質,一種叫依他起性,我們在唯識裡面去看,依他起性就是性境,三境是:性境;帶質境跟獨影境,統統是遍計所執性,那怎麼不是幻妄的!所以說諸法無自性,無自性之性是實性。永嘉大師在《證道歌》裡面也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

末後一句結論,『其性真為妙覺明體』,這就是講幻妄之相,性是什麼?性就是眾生妙覺明之實體。要記住,妙、覺、明這三個字,這在前面都詳細講過,「妙覺明體」是什麼?就是經中常講的清凈法身。大家曉得念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在哪裡?你見過沒有?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天天見你,你見不到他,這冤枉!無始劫以來,毘盧遮那佛從來沒有離開我們一步,我們就見不到他,這是我們真正的身體。如果你要見到他了,前面的兩句「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見到了;換句話說,證得自己的清凈法身,自家的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遍一切處,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遍一切處,無不清凈,無不妙、無不覺、無不明,妙覺明。妙在哪裡?就是此處講的兩句話,「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個妙!就妙在此。妙在事理圓融,清涼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妙在這裡。我這個說法,可以說把義趣也都說出來了,就看我們能不能體會?可是入不進去,確實不太容易體會。

到入不進去的時候有一個方法,這在佛法里常講的薰習,薰習要長時間的薰習。如果這個薰習中斷,煩惱就起來、妄念就起來了。

所以煩惱跟佛法,佛法太少了,敵不過,煩惱是根深蒂固,佛法力量很薄弱,沒有法子跟煩惱抗衡。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病,我們自己的障礙,自己有病自己要曉得,然後才有方法來對治。自己有病又不曉得,換句話說,你根本就不知道對治,這個病只有一天比一天嚴重。到哪一天病死了,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死的,你說這個多可憐!從這些地方看,經可以說句句都是圓滿的。所以一部經,並不是說從頭到尾都把它念完這叫功德圓滿,也不是從頭到尾講完算是功德圓滿,不是的。悟了就圓滿,要是不悟,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上一百遍也不圓滿,沒悟!五祖跟六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悟了,圓滿了,後頭不要講。不但這部《金剛經》不要講了,《大藏經》一切都不用講,為什麼?全都悟,一悟一切悟。沒有說是這部經悟了,別的經拿來還有困難,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悟是比什麼都重要。聽經、讀經、看經,無非是求開悟;念佛、參禪、持咒,無非是求一心,這個重點一定要把它抓到。

這就是講到清凈法身沒離開我們,在本經裡面,或者是在《唯識論》裡面,它又有個名字叫如來藏,為什麼叫如來藏?因為世出世間一切萬法都含藏在其中,所以它才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就稱之為如來藏。「妙覺明體」,就好比鏡子一樣,乾乾淨淨能照一切萬相,這個浮塵幻化之相就像鏡子裡面照的影像一樣。影像雖然是虛,不實在的,但是要曉得,離開那個鏡子,就沒有這個影像了。像不離鏡,鏡不離像,永嘉大師說「幻化空身即法身」,不是跟此處講的一個道理嗎?問題就是要在真正的明了一切諸相確實是虛偽不實的,鏡子裡面的相一樣,可是鏡子是真的,相是假的,我們從這個比喻來說,它的體性是真實的。而體性,佛在此講妙覺明體,體性裡面具足妙覺明三義。佛在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前面說這幾句總綱,這幾句總綱非常重要,這幾句是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總綱領。前面講的「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那幾句是講理上的總綱領。

能把這兩個綱領掌握住,真正能夠契入,《華嚴經》一展開就是我們現前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你生活在哪裡?你生活在華藏世界中。實在講《華嚴經》好比是個倉庫,《楞嚴經》就是開倉庫的鑰匙。確實有《楞嚴》的基,在《楞嚴》裡面有些悟處,那個《華嚴經》其味無窮,否則的話,經文一打開枯燥無味。這幾句綱領要是掌握到,唯識不是很艱難嗎?你把唯識經論展開來,也是其味無窮。《華嚴經》是唯識六經之一,唯識學裡頭六經十一論,《華嚴經》算一部經。佛的經論不會有困難,沒有障礙了,世出世間那些學問,都是些雞毛蒜皮,不學就會了。為什麼說不學都會了?你智慧開了,總離不開智慧。總綱領在此地先開示出來,它的作用無非是為了後面的經文,五陰、十二處一直到十八界,做為一個大前提。

這大前提裡面包含兩個意思,一個是比類知妄,所謂是聞一知十、一聞千悟,因為幻化等相是不實在的。你再拿這個大前提仔細觀察,五陰之相、六入之相、十二處乃至十八界之相,才能恍然大悟,原來確實是幻化的。《金剛經》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問題才算解決,才算是真正懂得,念《金剛經》這首偈子,念得有用、念得很得力,自己能入這個境界,這是第一意思。第二個意思講比類信真,知妄之後才相信真,真是什麼?妙覺明體,也就是清凈法身。你才相信清凈法身是真的、真有,誰真有?自己真有,一切眾生個個真有,才知道一切萬法是平等的,確實是無二無別。這個意思就是說,把一切有為法它的真實面目確實看清楚了,是虛妄不實,更進一步追究它的根源,這個虛妄不實的法從哪來的?我們世間人有這個習氣,所謂是打破沙鍋問到底,它從哪來的?它從法性裡面來的。法性就是妙覺明體,從這兒來的,到這個時候你才真正相信真妄不二。

就好像鏡子,鏡子是真的,鏡子裡面照的影子相是假的,真假不二。離了真,沒有假;離了假,真也不起作用,真跟妄是一不是二。這樣才能念到一心不亂,這樣才能入一真法界,《華嚴》裡面講的一真法界,《維摩經》裡面講的不二法門,這才能入得進去。到這個時候,還是用《金剛經》一句話來做這一段(就是前面這個大前提)的結論,佛在《金剛經》裡面講的清凈心,「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可以說佛講的這些大前提,其目的就是在此,就是教我們真正能夠生起清凈的信心。清凈信心現前了,實相就現前,實相是什麼?就是妙覺明體,就是如來藏,就是清凈法身。可見得這個事情人人具足、本來圓滿,問題只是等待我們自己去證得。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 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 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 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法師」;「和尚」;「大師」——《金剛經》研習(32)
「持戒修福,是入般若門」——《金剛經》研習(43)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