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年末,泡一壺茶聽師父談文化、健康與人心

年末,泡一壺茶聽師父談文化、健康與人心

文化也罷,身體也罷,從根上講都是一樣的。文化是生命的真相,醫學、健康則是生命的現象。從佛法來說,生命根本不存在健康這個維度,它是一個偽命題。健康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結果,除非到了一個界線,發生了質變,才是真正病了。什麼是中醫的未病?看似「虛」的文化又是什麼?我們慢慢來探討。

心念快,身體慢,身心很難統一

如果心理有問題,身體便會投射出「實」的現象即疾病。佛經上說,如果心念動了,像一個設計圖,通過心念形成的16倍時間讓身體接收到,身體再按照設計圖施工,心和身體兩者之間並不見面。

佛教認為生命是動態的。哲學的認識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人可以認知這些規律。如果我們不能達到絕對的認知,就相當於幾架馬車各走各道——身和心不統一,這是生命的一個難點。

良醫和良相的相同之處

當我們陷入相對思維時,會把1看成2,如果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更高的角度看現象和本質,才能找到化解問題的著手點。

物質世界用中醫的理論來講,無非是金木水火土,它的複雜性在於這五個元素並不是一個平面,而是化為五運六氣【註解1】互相作用。五運六氣作用於身體這個物質世界,形成一個磁場,這個磁場之外又有一個環境的大磁場。所以如果今年我們覺得自己身體不好,但並沒有達到一個質變的話,它有可能不是不好,而是我們的運氣衰,並不是一個實病。

【註解1】五運六氣:五運六氣的簡稱運氣。運氣學說是中國古代研究氣候變化及其與人體健康和疾病關係的學說,在中醫學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運"指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個階段的相互推移; "氣"指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六種氣候的轉變。

中國人的理想為什麼是「不為良相必為良醫」?因為良相和良醫用「經方」時都是本著「長治久安」的原則,絕不會短視。短視的理論是一化為二的。當我們把傳統文化拋棄了,就現象談現象,這就好像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水漲船高,面永遠也和不好。當我們回到一個更大的前提看這種相對時,才能讓相對最終達到絕對,所以身體和文化是一個問題。

中國文化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

現在人不能駕馭心,這顆心快馬加鞭地把我們的物質搞亂了,所以病是從心上來的。我們要關注心往何處去,而不是病往何處去。心往何處去這是一個文化方面虛的話題。

中國的文化能夠陶冶情操,讓人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為之獻身達到忘我。當人無欲而奮發時,人體的免疫力就和宇宙同步了,這就化解了相對思維,沒有「想」【註解2】,就算有也能夠超越。因為有偉大、神聖的目標,所以有前進的動力,物質跟上後會自然調整。我們要尊重這種調整,局部的調整是必不可少的——天道如此,人道如此,地道也如此,所謂「尊道而貴德」。

【註解2】想: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之一。一切現象叫做「色」。當我們看到色,色與我們結合,感受到了叫「受」。我們覺得「受」是快樂的、苦的,或者不苦不樂的時候會產生判斷,這就叫「想」。於快樂的受想擁有,於不快樂的受想遠離,於不苦不樂的受就很麻木,我們的「想」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這三種「受」的結果,引發「貪嗔痴」三種心理現象。

慈悲心長養身體陽氣

人若不尊道如何貴德呢?又怎麼會有慈悲心呢?慈悲心才是我們最好的良藥。人的福報和智慧從哪裡來?如何解決現實中的對立與矛盾?就是要能夠包容,包容就像中醫治病一樣:矛盾已經激化了,「正」暫時不能夠對抗「邪」,就要制定長遠規劃,先養正氣,讓生命提升一個台階。

一些人一點成本都不想付出,這是我們最大的局限。當我們文化認知的起點太低時,各種對治的方法一定是短視的,越治越問題越多。從身入手,一定是相對、局部的方法,從心入手,一定是絕對、長久的方法。

調整心,讓一切問題變簡單

若按照佛教的理論來說就更深了:生命是一直動態流動的,在波動中不斷有進有出。當生命時刻受著影響時,我們怎麼宏觀地平衡生命的大資料庫?這種紛繁複雜的動態不好調整,所以佛教講究發願——用心來調整。

調整心就要聚焦,當心聚焦到一個目標時,萬物萬事會按我們的要求來組合。我們因此掌握先天和主動,以思想解決現實問題。這時思想具有一定的創造性,能超越一切外境,有時甚至會創造奇蹟。思想如果沒有創造性,就不可能創造奇蹟。

傳統文化並不是虛無的。中醫以《易經》為綱領,通過「天地人」三才協同作戰,最後實現五運六氣與物質世界的深刻置換。人生病時好比體內有敵人存在,我們不能對抗,只能遠遠地等著它。當敵人疲倦同時我們身體正氣上升時,談笑間敵人灰飛煙滅,在這個過程中不傷自己,沒有對抗,甚至都不用和敵人見面,這就是佛教說的「無我」。

如果沒有《易經》「變」的思想,怎麼會有中醫藥「方」的思想?「方」就是方法,方法一定要有理論支撐。我們如果沒有在文化上認清,採用的方法是一定會很狹隘。比如把疾病分科,就陷入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限,失去了宏觀整體的思維。

如果陷在治「病症」的泥潭,就難以成為高明的醫生。治病如果急於出成果,也是一種功利思想,出發點或者說發心就不對。所以佛教非常重視發心,凡事先調整內心,從大前提到小前提,最後才是方法,它是多維的。

預告

——

聽師父用「空谷回聲」講我執

敬請關注系列連載(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孝法師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上沒有善人、惡人,只有善念和惡念
觀音菩薩化身示現,玄奘法師妙得傳承

TAG:如孝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