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德國人創辦同濟大學,曾拒絕貴族稱謂:對中國病人沒有用處

這個德國人創辦同濟大學,曾拒絕貴族稱謂:對中國病人沒有用處

在中國眾多的高校中,上海的同濟大學無疑佔有一席之地——不得不說的是,國內的許多高校的創辦人都是歷史名人,比如說山東大學的創始人袁世凱,東北大學的創始人王永江,南京大學的創始人張之洞······

而翻開同濟大學的校史,卻是一個不出名的德國人:埃里希·寶隆,我們感謝他贈與中國的寶貴禮物同濟大學,更加感念他當時為中國所做的一切:

1862年3月4日,寶隆出生於德國東北部小鎮帕澤瓦克,父親的家境比較優渥,是一名建築工程師,祖父是木雕家、建築行家和較為出名的小提琴家,母親稍顯遜色,她的前輩都在舍彭施德特從事木匠和馬車夫職業,不過總而言之小寶隆有個幸福的童年衣食無憂——

直到五歲時,父母因患肺結核雙雙去世,寶隆由親戚撫養——因為當時醫生對肺結核束手無策,對病人無可奈何,他們只能建議保護健康人不被傳染,小寶隆無法陪父母度過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正是這痛苦的經歷,小寶隆立志要做與病魔戰鬥的醫生。1882年,20歲的寶隆被在基爾的王家弗里德里希-威廉醫學外科研究所錄取,接受醫學教育!

因為無錢支付學費,第二年他就參軍了,想在那裡能將自己培養成一名醫生,通過部隊的資源,寶隆先是通過大學醫預科考試又拿到了博士學位。有了學歷的支持,他也被提升為海軍助理醫生,其中伊爾梯斯號長期在東亞水域活動,1887年,他乘坐軍艦第一次來到上海:

當時的上海就是天堂地獄的結合體,自從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開埠,英、美、法等國除在那裡有一定的貿易特權外,還享有移居權和治外法權,來此聚集的大都是各國派出的家財萬貫富商或是地位崇高的外交人員,他們享受富裕市民的生活,擁有寬敞的別墅和許多(中國)僕人——

而與此相反的是,當地的土著中國人,城市集聚帶來的不是富裕,而是各種貧民窟,到處都是殘疾人和乞丐,而缺乏必要的醫療設備,一些流行病和瘟疫,如霍亂、傷寒和麻風肆虐人群,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寶隆產生了在上海建立一所給中國人治病的醫院的想法,同行們都很詫異,為什麼要給中國人治病?1905年,住在上海的外國人多達12328人,給那些富人治療的利潤要高得多呀?其實,寶隆的目的是要儘可能利用他所有的力量和知識去改善中國的醫療衛生狀況

再後來,寶隆從海軍退役,為了提高外科手術水平先後在德國的兩所醫院工作,並繼續到大學進修,同時開始籌措準備在上海開設醫院的資金——1895年,寶隆再次來到上海,他首先在策德里烏斯的診所里當助手,成為上海負有盛名的寶隆醫師,又與與在上海的幾名德國醫生成立了「德醫公會」:

1900年,寶隆在上海德國教堂附近開設了自己的診所,不得不說的是診所里的許多設備都是八國聯軍侵華留下的——取名「同濟醫院」,寶隆任院長,「同濟」二字從德語「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話的諧音而來,中文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

在寶隆的努力下,又在同濟醫院的基礎上建一所培養中國醫生的德國醫科學校,通過寶隆的個人影響力和人脈關係,同濟與德國建立了極強的聯繫,為中國源源不斷地輸送西方先進醫術培養先進的醫學人才~~~

出於巨大的貢獻,德國政府希望給予他貴族稱謂時,「他索然捧腹大笑」,他拒絕了這一稱謂,而且回信說,這對他的中國病人沒有什麼用處。倒不如做些實際的事,比如說改善不利於健康的(中國城)條件,給中國人搞一個移民區;用自己的錢送一些最優秀的大學生,去歐洲學習,加以培養,並負擔他們的旅費。。。

。。。

1909年2月下旬,寶隆不幸被傳染上傷寒,此後高燒不退,3月5日因並發腎出血去世。他值得我們記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趣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魯迅曾寫文章嘲諷,保護同胞被日寇打死
范仲淹後裔:幫助侯德榜研製侯氏制鹼法,生產出中國第一批精鹽

TAG:閑趣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