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缺乏目標沒有計劃?試試這幾個小方法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缺乏目標沒有計劃?試試這幾個小方法

作者:奉奉子玲

本文:三個好媽媽(Goodgoodmoms)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有一個強化控制理論。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缺乏目標沒有計劃?試試這幾個小方法

強化包括積極強化、消極強化和自然消退。斯金納認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為,任何習得行為都與及時強化有關。

比如當孩子出現一個行為後,我們對他不論是加以讚揚、或是加以批評,都會對他的這一行為起到一個強化作用。

如果孩子出現的是無理取鬧的行為,我們可以「冷處理」,也就是暫時對他不予理睬,讓他知道他的這個行為是不會得到關注的,那孩子的這種行為會因為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消退。同理,如果孩子出現一個良好的行為,我們可以讚揚使孩子的行為得到強化。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的行為表現具有反覆性、重複性的特點。他衡量自己行為是否妥當的唯一標準就是「這個行為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強化,尤其是家長對其行為的反應。」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形成一些良好行為習慣,只需在孩子出現適宜的行為時,及時給予孩子一個積極強化的刺激。

但積極強化、消極強化和自然消退的使用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孩子的性格脾氣不同,每個家庭的教養方式不同,所以採用的強化方式也是不一樣的。但有一點,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提倡以強化理論中的消退法來取代懲罰的方法,更多地發揮強化作用。

但在使用強化作用的手段時,我們家長一定要注意兩點:

第一,設立一個明確的、能鼓舞孩子、又切實可行的目標。必須是在孩子達到或基本完成了預定的目標時,才能給予一定的強化刺激。

第二,及時反饋,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後,家長要及時將完成情況的評價告訴他。

作為家長,孩子的行為形成,其實是需要我們隨時的觀察、指導、鼓勵,只有這樣,才能和孩子一起處於那種為完成目標而不懈努力的積極的狀態中。這樣,不但體現了強化的有效性,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做事的堅持性。

介紹完了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接下來我們具體說一說這些工具的使用。

心愿表

前面我們提到了強化理論,那在這個理論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叫強化物。凡是能增強反應概率的刺激和事物都叫強化物。

對於孩子而言,每個孩子有自己不同的喜好,也都有自己適合的強化物。比如有的孩子喜歡被表揚,有的孩子則喜歡物質的獎勵。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於強化物的選擇也有不同。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希望爸爸媽媽能帶自己來一趟旅行,小一點的孩子可能希望爸爸媽媽送自己一個玩具。

但對於孩子而言,他最想要的東西,一定是能夠給他帶來積極強化的力量的。所以,讓孩子自己寫下他的心愿,完成目標他就可以實現一個心愿。而且,把這個心愿表也充滿儀式感的展示出來,每完成一個心愿,在這個心愿表裡可以做上特別的記號。

這樣,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去完成自己制定的計劃。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缺乏目標沒有計劃?試試這幾個小方法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缺乏目標沒有計劃?試試這幾個小方法

心愿單爸爸媽媽可以自己帶孩子去做,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做的正式一些,對於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做更有趣的心愿棒。

時間差記錄表+曲線表

爸爸媽媽最頭疼的事情排前三的肯定有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缺乏目標沒有計劃。說起來,孩子也覺得自己委屈,這些時間管理、目標管理的技能爸爸媽媽如果不起到榜樣作用,他跟誰去學習、模仿呢?

孩子對於時間、結果的感知遠不如我們成年人,而且,時間、目標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概念,我們就算念叨一萬遍「抓緊時間」「下次考試考好一點」,可孩子還是不知道要怎麼做。所以,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把時間和目標可視化、可量化。

關於兒童時間管理的課程很多,我自己也在學習。經常用的是四象限法和番茄時鐘法。在這裡,提供一個新的方法供大家參考,更適合於小學生的家庭使用。

以前我在世界500強企業工作,每到進行考核時,公司會要求我們提交各種報表。我們會用柱狀圖、曲線圖、餅狀圖等非常直觀的圖形來表現自己的工作成績和發展空間。有了這些圖形,數字才變成了有意義的指標,也變成了我們的工作動力。其實這個方法用在孩子身上也如是。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缺乏目標沒有計劃?試試這幾個小方法

類似這張曲線圖,我們和孩子一起每天記錄孩子花在學習、娛樂、運動等各方面的時間。然後將每天的時間連線,這樣一個直觀的、具體的、動態的線性圖形就出現了,這個曲線能讓孩子非常清楚的看到時間的流逝、自己的變化、距離目標or結果的差距

在配合積極強化和強化物的使用,把孩子的動力激發出來,讓孩子自己去掌控他學習、生活等習慣的養成走向。我們可以少了嘮叨、孩子可以多了自主性。並且長期堅持的潛移默化中,這些方法都將成為他日後學習、工作的一種思維習慣。這不就是最好的教育嘛。

獎勵積分表

對於小一些的孩子,比如幼兒園的孩子、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我們還可以用獎勵積分表的方式,這樣能將積極強化的作用更直觀,也更能夠被孩子理解和接受,畢竟孩子越小你越不可能通過講大道理的方式讓他們去明白做這些事情的好處。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缺乏目標沒有計劃?試試這幾個小方法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缺乏目標沒有計劃?試試這幾個小方法

我知道對於獎勵積分有些教育者是持反對態度的,認為這樣會抹殺了孩子的內在動力,讓孩子只被物質刺激推動,並且這種刺激作用是會逐漸遞減。其理論依據來自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的一次著名的實驗。

1971年愛德華.德西做了一個專門的實驗。他讓大學生做被試者,在實驗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被試者都無獎勵;第二階段,將被試者分為兩組,實驗組的被試者完成一個難題可得到1美元的報酬,而控制組的被試者跟第一階段相同,無報酬;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被試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並把他們是否繼續去解題作為喜愛這項活動的程度指標。

實驗組(獎勵組)被試者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階段繼續解題的人數很少,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弱,而控制組(無獎勵組)被試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在繼續解題,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德西在實驗中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低工作動機。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人們把這種規律稱為德西效應。這個結果表明,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外加報酬),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缺乏目標沒有計劃?試試這幾個小方法

這個實驗給我的啟發就是,外部刺激和內部精神刺激要相結合,並且在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興趣領域時外部刺激和內部精神刺激的所佔比重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不一樣、每個家庭教養方式不一樣,我們沒有辦法用統一的一把尺子去度量,去告訴家長你必須怎麼做、不能怎麼做的地方。

所以,我們在進行獎勵時,更需要精神獎勵、行為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當孩子本身就充滿本在動力是,本身就對某事物有深深渴望時,我們就不要去用物質的、外部的刺激。

相反,當我看發現孩子內在動機不足,我們需要去喚醒他的興趣時,可以提供一些物質的、外部的刺激,幫助他找到興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這一部分首先提到的工具是「心愿表」。這也是為了最大可能的把這種外部刺激和他的內部動機結合起來。

同樣,你心愿的滿足也是有時間節點的。為什麼?獎勵不能是無限期的,獎勵除了及時性更需要有退出機制。就像我們在工作中制定kpi一樣,今年業績增長1倍是有獎勵,但到了明年業績基數就調高了,要想再獲得獎勵,就需要有1.5倍的增長。同樣,孩子也是在不斷成長的,當被獎勵的能力已經培養出來後,就要讓孩子意識到,這件事是自己能夠干、應該乾的事情,而不是被外在獎勵去推動的事情。

各種理論、工具都介紹完了,最後,我們來聊一聊計劃實施的具體辦法。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缺乏目標沒有計劃?試試這幾個小方法

和孩子在溝通、約定一件事情時,我們都可以遵循這樣的步驟:提前約定——制定目標——有限選擇——認可孩子。

剛開始家長也許會覺得「多麻煩啊,這麼多套路」「記不住是哪些步驟」。但如果子玲告訴你,其實這些都是你在職場工作時每天都在使用的方法,你仔細想想,還覺得麻煩、記不住嗎?

比如:


年初,領導給你制定業績目標、達成獎勵,然後簽業績承諾書。半年復盤,發現業績完成有困難,這個時候你想要申請更多資源的支持,是不是要先自己擬定方案,供領導選擇。最後順利完成業績目標,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和公司的獎勵。

對於和孩子的約定其實也是這個步驟,只不過我們總是忙忙忙,忘記經驗也是可以遷移的。但,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有其年齡特性和心理發展的規律,切不可一切都太成人化,畢竟他們的理性腦還在發育中、遠不夠成熟。

也因此,我們肯定會面臨計劃實施受阻的情況,這個時候就考驗家長的智慧了。我不太相信棍棒教育法,根據我個人成長經歷包括所受教育,我更傾向積極正面的教育方式:積極強化為主、消極強化為輔,根據觀察等待自然消退的結果。所以,在面對計劃實施受阻的情況下,家長們需要根據孩子的個性特徵和自己的教育理念去靈活處理。

現在我們來小結一下:

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其實都是希望孩子能堅持去做幾件有益的事情,培養一些可以受益的好習慣。保有這個初心,在面對困難,積極靈活的去解決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想對「熊孩子」保持耐心?只需記住這三點
給寶寶沖奶粉剛發現,為什麼奶粉的勺子有個小洞?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