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有尊重和包容的家就是最好的家

有尊重和包容的家就是最好的家

尊重與包容

家不是旅館——僅滿足吃住簡單的生活目標,而是人生內容和結果的重要來源,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地方。所以,我們要重視家庭。

作為家庭的負責人或者家長,要學會包容和珍惜。更重要的是,要有家庭的願景,要以和諧與生機為目標,使智慧和情感不斷互相匹配。

一般來說,中國人的情感內斂而豐富。這就需要我們在相處時有智慧,並懂得互動。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能說誰屬於誰。如果夫妻倆都覺得對方屬於自己,這就可能存在潛在的危機。我們應當給對方足夠的空間去自我完善。

當我們對人生的智慧進行思考、沉澱,或者對過去的生活進行總結的時候,可能會提出一個願景:以生機和和諧作為家庭的一種氛圍;以子女的成就以及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作為所緣的境界。

所以,我們要把家庭當作一個道場去修行,懂得相互尊重與包容。有了這個目標,每天的思考就會更豐富,對家庭的預案也會更多。只有經過365天不同背景的考驗,我們才有可能胸有成竹,洋洋洒洒,善用其心。

當家庭有了內在的精神追求,我們才能在社會上健康地做事、做人,整個社會才可能健康,整個時代才可能和諧,並具有生機。如果社會也具有這種和諧與生機,公共的文明規則會促進我們思考家庭的定位。

孝順與否重在發心

隨著我們的長大,不管修行不修行,都很難在父母身邊。如果我們修行,父母還可以分享到我們的一份功德。現在的人都很忙,我自己因為出家了,也深有感觸,我也很忙,可是再忙,我們出家人還是自由的。隨時想照顧父母,我們還可以做到,而社會上多數人很難做到。

所以這個問題的根源在心。通過修行,願真切了,就會想到辦法孝敬父母。

在社會上,我們會很明確地知道,父母年老以後,實際上需要照顧的是精神生活。而平常社會中定義的孝,只是對父母身體及物質方面的滿足,很少有人能夠給父母以精神上的慰藉。

父母晚年的生活大概有二三十年,真正在卧床不起的時候,無論我們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應該儘可能地守在他們身邊,但是平常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生活。所以要知道孝順與否關鍵在於發心。

長養孩子的善根

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一個經歷。長這麼大,我的母親從沒動過我一根手指頭。我很反對父母對小孩大聲大語或者體罰,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來說是不合適的。傳統家庭教育信奉「棍棒出孝子」,可我認為這種方式並不適合現在這個時代。父母一定要養護孩子的慈悲心。自己有煩惱,家裡有糾紛,都要避開孩子。

對於教育,我們經驗還是不夠的。但是通過了解古人的教育方式,再對比現今在教育中發生的事,看到小孩子承受這麼大的壓力,真的讓人很痛心。

家庭教育和傳統教育都不應該求結果。對那麼小的孩子求結果,這是父母讓孩子去實現自己沒有達成的願望。這並非小孩子想要的,大人們不要太過執著。

在宇宙生命共同體的因緣之下,人生的每一天都是一場學習。我們應當珍惜這個學習的機會,對我們寶貴的人生和家庭付出一份責任與智慧。這也是一種修行。

中國古代重視的是孩子的思想教育,並不太限制他們的行為。讓孩子們的童年過得自在、完整,這就盡到了家長大部分的責任。影響每個人生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父母會在孩子小時候為他們種下一些善根,在孩子有了人生歷練以後,這些善根將對他們的正知正見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最忌諱在孩子小時候給他形式上的要求,這種教育方式不科學。

南懷瑾先生辦的太湖大學堂教育孩子多讀些儒家經典。對於佛家經典,推薦背《心經》這些比較簡單的經文,太深的並不適用。

儒家的教育方式與生活比較貼近,很多都是在教我們做人的規範,是一種由粗到細的漸進方式。對細節部分的領悟是孩子長大之後的事,我們誰都幫不上忙,所以首先還是先幫孩子打好根基,慢慢來。?我們學佛的人要多注意觀察,讓小孩的心自由而不失去慈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孝法師 的精彩文章:

沒有所謂的「好人」和「壞人」,因為心是無常的
出離心是站在世間的對面,看到世間的過患

TAG:如孝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