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此人極具爭議?他名望不在諸葛亮之下,最後卻慘遭曹操殺害!

三國此人極具爭議?他名望不在諸葛亮之下,最後卻慘遭曹操殺害!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

孔融在絕大多數人小時候是一個正面典型,雖說孔融也是東漢末群雄紛爭時代的人物,但人們熟知孔融反倒不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而是他讓梨的故事。三字經也宣傳「融四歲,能讓梨」的謙讓美德(因「孔融讓梨」的故事傳承,其歷史知名度,一度不亞於諸葛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孔融的影響力似乎逐漸淡漠。更有甚者扒出孔融的一些「黑歷史」,對孔融的評價也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轉。實際上,文學作品中的孔融表現雖然不突出但也絕不是反面人物。真實歷史上的孔融頗有文才,性格也十分率直。而孔融最後慘遭殺身之禍,其所獲「罪名」在筆者看來多系構陷,有諸多不實之處。

一、文學作品中的孔融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孔融是作為一方諸侯登場的,第五回,孔融以北海太守的身份參與了反董卓聯盟(正史上孔融並未參與),可是期間並無亮眼表現(筆者按:倒是其部將武安國在呂布跟前走了十餘個回合負傷而退)。不過,孔融為人頗為熱心,曾經幫助照顧過素未謀面的太史慈的老母,在陶謙受到曹操進攻時亦欣然同意前往援助。只是,孔融的軍事指揮能力實在稀鬆平常,第十一回,孔融在前往救援陶謙之前被黃巾軍管亥打得頗為狼狽,得太史慈、劉備等人相助才化險為夷(《後漢書》《三國志》有相應故事原型)。爾後,孔融在小說中的戲份主要分為救人和阻戰兩塊。孔融曾出言救過三人性命,第二十回,曹操欲殺楊彪,孔融力勸,楊彪才得免於一死(《續漢書》《後漢紀》有相應記載)。第二十三回,劉岱和王忠被劉備打敗,曹操欲殺二人,也是孔融解勸,曹操才免二將一死。孔融還曾兩度勸諫曹操不要輕易用兵出戰,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二回,孔融指出袁紹勢大,曹操不可與戰只可與和,結果被荀彧全盤反駁(《三國志》《後漢紀》《資治通鑒》均有相應記載)。第二次是在第四十回,曹操欲南征劉表、劉備和孫權,孔融再度站出來曹操出師無名,結果正是因為這次阻戰直接導致曹操對孔融的積怨爆發,在郗慮的煽動下,曹操最終將孔融並其家小全部殺害(筆者按:小說中孔融之死的原因和袁宏《後漢紀》中孔融之死的描述最為接近)。

縱觀小說中的孔融,雖然不似其他英傑人物有耀眼表現,但也頗為古道熱腸,稱得上是仁義之人。

二、孔融的才與德

歷史上的孔融有才有德,比小說中更為亮眼。

作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的文才頗為著名,《後漢書 孔融傳》載其「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魏文帝曹丕對孔融亦是十分敬佩欽慕,是孔融的粉絲。此外,孔融亦素有德行。孔融仁孝,十三歲時不幸喪父,孔融悲痛欲絕,一度要人攙扶才能站起,其孝行為州郡所稱讚。孔融剛直,在司徒楊賜府中任職時,他不畏宦官權勢,敢於正面檢舉宦官親族的不法行為。面對董卓擅自行廢立之事,孔融言必匡正,結果被外放到盜賊猖獗的北海郡為相。孔融忠厚,每每聽到他人有善行,就好像是自己的一樣高興,別人的話有可採納之處,就一定儘力去促成。在與人交往時,孔融總是對人當面說出其短處,而在背後稱讚其長處。孔融愛才,時常推薦賢能,栽培了不少人才。基於此,當時全國的優秀人才都對孔融十分信服。

當然,相比於孔融的文才和德行,孔融的政才和軍事才能就遜色許多了。其在北海任職時,曾幾度為盜賊所敗,在與袁譚的交戰中,孔融也是一度潰敗,以至於家人都成了俘虜。《後漢書孔融傳》評價孔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在筆者看來這是說明其政才和軍事才能的欠缺(並不代表否認孔融的文才和德行)。袁宏的《後漢紀》記載,孔融曾經和陶謙密謀迎接漢帝回到洛陽,恰好碰到曹操進攻徐州而中止。事實上,即便曹操沒有進攻徐州,孔融的這一謀劃也難以實現,因為孔融的長處在於文教宣傳、推舉賢能,而對撥亂反正、守城略地並不擅長。故而,歷史上的孔融長處和短處都是比較明顯的。

三、孔融之死的原因探究

歷史上,孔融為曹操所殺,大抵因為孔融的言辭犯了忌諱。但是,多個歷史版本對孔融被殺的原因解釋不盡相同,這裡筆者整理了《後漢書》《後漢紀》《三國志》和《資治通鑒》四部歷史著作對該事件的記載,以期說明孔融真正被殺害的原因。

《後漢書 孔融傳》對孔融最終緣何被殺害記載的最為詳細,這裡筆者將這些緣由概況為三類:

第一類是孔融之前與曹操的過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孔融譏諷曹丕私納袁熙之妻甄氏,說這好比是周武王將妲己賜給周公。此外,在曹操北征烏桓時,孔融也曾出言諷刺,認為曹操此次出征也可以順帶把之前北方少數民族肅慎不進貢楛木箭、丁零人偷盜蘇武所牧之羊的事一併解決,其意在說明曹操征烏桓並無必要。可以看出,第一類緣由是因為孔融多次暗諷曹操。

第二類是直接引起曹操殺心的原因。典型的即孔融反對曹操的禁酒令,還有孔融曾上奏建議依照古代王畿的制度,京城周圍千里之內不把土地分封給諸侯。第二類緣由是因為孔融公開和曹操唱反調,同時議論的範圍也相對擴大。《後漢書孔融傳》載「操疑其所論建漸廣,益憚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潛忌正議,慮鯁大業」說明孔融的言論可能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曹操的野心,這使曹操動了殺心。

第三類是路粹所列罪狀。最後曹操殺孔融的罪名,主要是由軍謀祭酒路粹所網羅的,大體上有兩塊,一是孔融曾經誹謗朝廷、欲圖不軌,曾經大逆不道地說「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二是孔融言行放蕩、有傷風化,最要命的是曾放言子女只是父母滿足慾望的產物。這是屬於「不孝」之言論。嚴重違背了當時崇尚孝道的社會準則。第三類緣由可謂誅心之論,是站在儒家準則層面從根本上否定和抨擊孔融。只不過,孔融是否有如此言論,還是有待商榷的。

《三國志》沒有為孔融立傳,對孔融的相應記載散見在其他人的傳記中,針對上述整理的三類緣由,第一類在《三國志 崔琰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中有提及(孔融暗諷曹丕納甄氏的事件),第二類在《三國志崔琰傳》裴松之注引張璠漢紀中有提及(孔融反對禁酒令事件),第三類則在《三國志 崔琰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以及《三國志 王粲傳》裴松之注引《典略》中有提及,《典略》中並無孔融類似子女只是父母滿足慾望的產物的「不孝」言論,而《魏氏春秋》中卻增加了一條孔融有傷風化、有違孝道的有罪言論(鬧饑荒時,食物短缺,如果父親不好,寧可拿給別人吃)。《三國志》對於孔融案的記載似乎有所忌諱,內容幾乎都出自引注。從體系和詳盡程度上也均不如《後漢書》。對孔融之死,在第三類緣由上增加了些許內容。

袁宏的《後漢紀》也對孔融案有所記載,其中與《後漢書》與《三國志》不同的是,增加了一條孔融反對武力征服劉備、孫權因而觸怒曹操的緣由。此外,《資治通鑒》也對孔融案有所記載,大體也與前面幾部著作的一些主要內容相似。不過,《後漢紀》和《資治通鑒》都沒有特別談及上述的第一種緣由,對第三類緣由也分別作了處理,《後漢紀》對孔融「怨誹浮華」的罪名一筆帶過,而《資治通鑒》並沒有收錄孔融「不孝」的罪行言論。

在筆者看來,孔融之死看似原因複雜,實際上僅僅是因為孔融犯了曹操的忌諱。在曹操平定北方的過程中,孔融確實對其多有暗諷,但暗諷之事可能只涉及曹家私事,對曹操不構成實質性影響,因此曹操對孔融的暗諷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至於路粹羅列、曹操公布的孔融的罪名,很大程度上是忌憚孔融的聲望而構陷出來的。

首先,路粹所列的孔融的「罪行」難以找到切實的證據。尤其是言行放蕩、有傷風化之說,更是能從孔融的經歷中找出反駁的例子,前文所述,孔融十三歲曾因為父親過世悲傷欲絕,州郡都認可其孝行。故而以「不孝」之罪名加於孔融之身,前後是矛盾的。

其次,從歷史記載的措辭中能夠看出孔融的「罪行」多系構陷。《後漢書》在描述孔融案時這樣用詞「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其中郗慮的「構」和路粹的「枉」都能說明加在孔融身上的「叛逆」和「不孝」罪名很有可能系捏造。

再次,郗慮、路粹其人都是德薄之人,對孔融的構陷是奉承曹操的意思,歷史資料中多有體現,如《後漢書孔融傳》載:「山陽郗慮承望風旨,以微法奏免融官」、《典略》載:「及孔融有過,太祖使(路)粹為奏,承指數致融罪」、《資治通鑒》載:「融與郗慮有隙,慮承操風旨,構成其罪,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奏」,其中「承望風旨」、「承指」、「承操風旨」都說明郗慮、路粹是揣摩曹操的心思來處理孔融的。因此,此二人網羅的孔融之「罪名」真實與否是存疑的。

這裡特別提一下路粹,這個人在筆者看來是一個才高德薄之人,《三國志王粲傳》裴松之注引《典略》特別提到了這個人,說此人才名不在「建安七子」之下,但如上述所言,路粹這個人善於察言觀色,所以在曹操欲置孔融於死地時,路粹發揮了重要作用,筆者懷疑孔融所謂的「罪名」多應由路粹構陷,因此,史載:「融誅之後,人睹粹所作,無不嘉其才而畏其筆也」。從另一個角度看,路粹構陷孔融可能也帶有文人相輕的原因。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孔融之死主要是由於孔融的言辭揭示了曹操的野心,對曹操構成了輿論上的威脅,因此曹操才要想盡辦法除掉孔融,這一過程中,同為文士的郗慮、路粹投曹操所需,羅織捏造不少不實的罪名意欲用道德否定的方式徹底摧毀孔融的聲望。孔融之死,曹操是元兇,郗慮、路粹是幫凶,孔融大抵是不需要負太多的責任的。如果說孔融有什麼失算之處的話,筆者認為孔融最不應該的就是文人的意氣帶到官場上。

事實上,如果仔細看孔融的一生,會發現孔融的品行還是十分值得稱讚的,其恪守禮法、為人剛正、待人誠懇,只是因為自身的文人意氣最終不為曹操所容。通過分析,大抵可知歷史上許多強加在他身上的罪名多為不實。假使孔融生在治世,想必他的聲名功績應該更會為後世所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馬晉一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都鬥不過司馬懿,此人卻要試試,結果還搭上曹操之子一條命
水滸暗藏四大神功?武松魯智深威震江湖,一人實力卻被低估!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