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
張繼是唐朝時期的人物,是一個著名的詩人,張繼的詩隨著時間的流逝留存作品甚少,在時間的長河中消亡了。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
楓橋夜泊
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卧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唐代詩人張繼的這首千古絕唱,不僅家喻戶曉,而且名揚海外,在中華詩壇上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但如何正確理解該詩的獨特內涵,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以至發展到近幾年連中學教材甚至歌壇也參與了這方面的探討和爭鳴。
現在,對這首詩的認識通常有著以下兩種不同解釋:一種是將此詩形容為一首景物詩,如權威的《唐詩鑒賞辭典》及教科書就認為該詩描繪了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以及詩人卧聽疏鍾時的感受;另一種是把這首詩理解成一首禪詩,指出該詩以世間筆法,營造了出世間的意境,是籍助於「鐘聲」用禪心來解除眾生煩惱的一首七絕。
對於讀詩的人來說,每一首詩都會在理解中摻雜著個人的情感,所以,若非研究此類問題的學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也未嘗不可,這首詩是小編心頭最愛,不知你又如何人理解呢?


※收好這些土味情話拿去撩
※哪一刻,你開始發現爸媽也是很脆弱的?
TAG:詩酒琴棋書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