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旗頭燕尾:清朝人的髮型有怎樣的演變過程?

旗頭燕尾:清朝人的髮型有怎樣的演變過程?

「鬢挽烏雲,眉彎新月。肌凝瑞雪,臉襯朝霞。」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關於古人頭髮的描寫不計其數。「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人甚至還把頭髮和孝道直接掛鉤。男子、女子成年禮都是要束髮的,這是古之禮節。

直到清朝,清廷頒布「剃髮令」,要求舉國上下所有男性剃髮,只留頭頂小手指細的一縷,古人束髮這個傳統終於發生了改變。

清朝男子

清朝以前,漢族男性有束髮的習慣,但滿人入關之後,為了便於統治,清廷兩次頒布「剃髮令」,雖然第一次因為漢人的抗爭失敗了,但1645年,多爾袞第二次提出「剃髮令」並在全國上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十日之內,必須削髮垂辮。若有不從者,當街斬首。這一法令演變到後來,甚至成了清朝官吏殘害百姓的「護身符」,有些漢人稍有不從的,當場便被砍頭的不在少數。一時間街上人人自危,民間怨聲載道。民間亦流傳「留髮不留人,留棺不留屋」之語。

清朝初期,男性只在頭頂上留金錢大小的一片頭髮,因為把這縷頭髮編成小辮後,恰好能穿過銅錢中間的方孔,故而這種髮型又稱「金錢鼠尾」。隨著清朝經濟發展,滿漢文化逐漸交融,人們對於辮子的審美需求不再是細細一縷的「老鼠尾巴」,而是開始嚮往「長、粗、亮」。

清朝中葉,男子依然只在頭頂留髮,但留髮面積已經由原本的銅錢大小,悄然擴張到成人手心大小。

清朝男子

清朝後期,大多數漢人已經接受了剃頭這件事,但為了更美觀,只把頂發四周邊緣剃乾淨,而頭頂保留長發,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陰陽頭。

男子將頭髮分三綹編成辮子垂在腦後,有些頗具審美的,更常會用辮墜、辮穗等做裝飾品。

不過清朝這種髮型要想保持卻很麻煩,因為頭髮長起來是非常快的,一天見陰影,三天見青茬。只有長年累月地堅持剃髮,破了髮根毛囊,才可能多堅持一段時間。

對於貧民而言,自然沒有更多的時間和金錢隔三差五去剃個頭,於是彼時的街巷裡常常會遇見背後留一根長辮,但是前半頭卻是亂糟糟的短髮的布衣。

而一些官員或者殷實人家,為保證其頭面整潔,看起來精神煥發,自然常召了剃頭匠入府侍候,甚至有些人家還專門在府中養了幾位懂剃髮的小廝,方便服侍。這在某一方面,竟然極大地推動了「理髮業」的發展。

清朝髮型演變

清朝末期,一些思想進步人士認為辮子頭是清政府對百姓身體及精神上的殘酷迫害,是對人性的一種壓迫和侮辱,於是他們毅然剪斷辮子,留起了短髮。

歷史有時像車輪一般,軋著前人的痕迹繼續向前,周而復始。清朝男性的髮型亦是如此。清朝初年,清政府不惜釀出各種血案強迫漢人剃髮留辮。到了清朝末期,男性卻已經不願意剪斷自己的辮子了。甚至當清朝政府退出歷史的舞台之後,民國政府頒布的「剪辮令」,依然受到了民眾的反抗。當時的街頭上,時常能見到這些清朝遺民,在被強行剪短髮後,手捧斷辮,眼淚縱橫。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漢人遺忘了「剃髮令」有關。在滿族近三百年的統治中,最初的蓄髮文明逐漸被遺忘,甚至有些漢人認為,人們自古以來就有剃髮留辮的傳統。

同樣有些滿族人也已經忘記了辮子文化其實源自民族血液里對「馬背文化」的崇拜,在他們的意識里,剃髮留辮一直都是漢族人的習俗。故而在辛亥革命時期,有些滿人割斷了自己的辮子,來表示對漢族「革命者」的抗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明話史 的精彩文章:

山東苦難史:膠東闖關東 魯西出響馬
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卻為何打不下一個小小的越南?

TAG:小明話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