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癌症能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嗎?這些案例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癌症能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嗎?這些案例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大眾一般認為癌症不會傳染,因此浪漫影視劇里的悲情角色們會患上各類白血病胃癌和腦瘤,而不是豬流感這類聽名字就很強大又土氣的傳染病。親友們也不離不棄不戴口罩,與患者擁抱親吻一起吃泡菜,完全不擔心劇情會走向《釜山行》。

那麼,癌症真的不會傳染嗎?

影視劇是對的。(全文完)

……除非悲情主角是失散已久的兄妹。那就涉及到極端情況了。

健康人確實不會輕易從癌症患者那裡「傳染」到癌症,但是,在極端情況下,癌症是有可能從一個人傳遞到另一個人,並在新身體中繼續生長發育的

某些特殊情況下,癌細胞確實可以進入另一個個體興風作浪 |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一次移植,四名患者「染上」乳腺癌

一名53歲的女性器官捐獻者,在2007年因腦卒中(又稱「中風」)去世後捐獻出腎臟、肺、肝臟和心臟供移植。16個月後,移植了肺部的女性患者發現自己身患腫瘤,且已經蔓延轉移到肺部、骨頭和縱隔淋巴結。她在一年後去世。對特異性DNA序列的分析顯示,這些轉移癌細胞來自於原捐贈者

醫療人員覺得始料未及。

按規定,患有侵襲性和活躍惡性癌症的人是不能捐獻器官的,這名供體沒有患過可察覺的癌症,全面的身體檢查也未發現癌組織,這些檢查包括了全身體檢、實驗室化驗、腹部和心臟超聲、胸腔X光,以及支氣管鏡檢查等。但醫護人員當時並不知道,捐贈的器官中竟然暗藏著檢測不到的癌細胞

他們聯繫了還活著的其他接受移植的患者做檢查。結果非常不幸:分別移植了左腎和肝臟的兩名女性也在體內檢查出了癌症,並在幾年後相繼因為癌症去世。移植了右腎的32歲男性患者也於2011年在體內檢出了轉移性乳腺癌細胞,並因此接受了一系列治療。截至2017年4月隨訪時,該患者尚倖存,並在等待再一次的腎臟移植。

這是近期刊登在《美國器官移植雜誌》(Am J Transplant)上的論文,這個極端的案例也是首次報道的由一個供體導致多個受體罹患腫瘤的情況。

在這個案例中,癌細胞能躲過移植時的檢查,可能是因為供體內的癌組織還小得難以用常規手段檢測到,但已經發生了轉移,躲藏在被移植的器官中伺機作亂。

這種遊離的腫瘤細胞並不罕見。在1期乳腺癌中,就可能已經有循環腫瘤細胞存在,它們隨著血液循環遊走於體內,一些利用血液而非組織活檢的癌症篩查就是基於這點。

當免疫系統被打壓,癌症有了可乘之機

在正常情況下,因為接受移植而產生固體腫瘤(相對於血液和骨髓類癌症的「液態腫瘤」)的幾率是0.01%~0.05%,也即不大於萬分之五,這說明在器官移植時的預防性檢查手段是基本有效的。英國有幾項研究曾顯示,幾百例由癌症患者捐贈的器官並未給受體患者帶來癌症,這意味著,部分癌症患者的器官也有可能用於移植,因此有擴大器官資源的潛力

中國有超過150萬人等待器官移植,美國也有超過10萬人在等待名單上。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顯示,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和所捐獻器官的比例為20:1,還存在極大的缺口。所以,如果癌症不傳染,對於等待移植的患者來說是極有意義的消息。

不過,英國這幾項研究中供體所患的癌症主要是原發性腦瘤,本來就是不大會轉移到其他器官的類型,所以其他組織有癌症的患者在捐贈器官方面還是會受到限制。

因移植而患上癌症的可能性較低,但對待癌症患者捐贈器官依然要非常謹慎 | 圖片來源:東方IC

但在那些確實因移植而患上癌症的案例中,為什麼癌細胞在供體的體內沒有蓬勃生長,等到被移植後才興風作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此時沒有了免疫系統的監控——接受移植後的受體需要使用免疫抑制類藥物來壓制自己的免疫排異反應。

免疫系統是機體的內建防禦系統,功能是識別並防禦外來物質——比如病毒和細菌。對於移植的器官這種東西,免疫系統也不知道它是來救命的,就會將其識別為外源物質進行攻擊,導致移植排異反應。為了幫助身體接受移植器官,需要抑制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常常是通過藥物,有時候也會通過手術。

內部防禦被壓制,對於癌細胞來說可謂天時地利,它們於是趁機作亂。

除了免疫抑制患者,還有一些人群也有較高風險被「傳染」,包括免疫發育不全的嬰幼兒,或者免疫力缺陷(比如艾滋病患者)的人群等。

多虧了免疫系統,人才沒被癌細胞輕易打倒

自從20世紀70年代發現原癌基因以來,人們對癌症的生物分子學根源的認識突飛猛進。癌症本質上是由基因異常所導致的。一個健康成人每分鐘都有數以百萬計的細胞在更新換代,這麼大數目的複製和分裂,有些基因在複製過程中出點問題也比較正常。

能讓基因出問題,最終導致癌症的因素有很多,基本上都是讓肥宅快樂的事……包括過度曬太陽(皮膚癌)、吸煙(肺癌)、喝酒(肝癌)、擼串(胃癌和腸癌)、喝奶茶(糖尿病和胰腺癌)以及慢慢變老(各種細胞分裂錯誤積累性癌症)。

為什麼世界這麼兇險,我們卻並沒有像川久保玲的「腫塊」系列作品那樣滿身腫瘤呢?因為免疫系統不光能識別細菌病毒和隔壁老王的腎,也能識別體內的「非我」——比如說癌細胞

「腫塊」系列是日本時裝設計師川久保玲1997年的作品,她在時裝的不同部位塞進了不規則的填充物 | 圖片來源:anothermag.com

人體免疫系統分為先天性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快速而兇猛,能直接識別和消滅病原體,目標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以及不正常的細胞。癌細胞就相當不正常。像NK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細胞就能查殺癌細胞。而適應性免疫系統則要通過抗原和受體的反應來識別對象。殺手T細胞是T細胞的一種,能殺滅癌細胞、受病毒感染的細胞和其他受損的細胞。

但很多看似身體健康,免疫系統沒有缺陷的人也患癌症了啊~

為什麼免疫系統不能完全消滅自身的癌細胞?

一個可能是癌細胞發源於自身,調節免疫反應的細胞有可能將其認定為「自我」而不讓殺手T細胞攻擊它們,避免對平民濫用警力。

另一種可能是癌細胞偽造身份讓免疫系統認不出來。每個細胞都其身份證(表面的特異蛋白抗原),沒有身份證的會被NK細胞清除,身份證跟資料庫對不上號的會被T細胞清除。科學家發現,癌細胞能下調錶面抗原,讓身份證上的照片變得模糊,成為沒有特點的網紅臉,有時候能逃脫NK細胞和T細胞的圍剿。

另外還有一種原因,是癌細胞進化出了特殊手段,能抑制免疫系統的殺傷。人體自身存在對免疫系統的逆向調節機制,也即免疫檢查點這類「剎車」。如果踩下T細胞上的剎車,就能抑制免疫系統的活性。癌細胞利用這一點,表達那些能踩剎車的蛋白來逃避T細胞清除。科學家發現這一點後,利用藥物不讓癌細胞踩剎車,從而讓T細胞盡情奔放,攻擊力 999,給癌症患者帶來了極大的臨床收益和漫長的生存期,這就是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調節免疫檢查點的癌症療法」

打架鬥毆讓癌細胞擴散開來

除了移植,癌症還能在別的情況下傳染嗎?技術上來說,能,而且還有兩種傳染途徑,但機制大相徑庭。

第一種,是癌症本身在免疫背景極其類似的個體中傳染。科學家在袋獾中就發現了這種現象。

袋獾是種有袋類食肉動物,現今只分布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因此又有俗稱「塔斯馬尼亞惡魔」。它們長得像是老鼠和狗熊的雜交,個子不大脾氣不小,找食打,佔地打,連交配都打,打起來像磕了浴鹽似的喜歡撕咬對方面部。

袋獾是種脾氣暴躁的動物 | 圖片來源:Mathias Appel/flickr

塔斯馬尼亞島上的袋獾在1.4萬年前就已經存在,因為海平面上升而被隔絕在孤島上,因此現存袋獾之間的親緣關係有點拖泥帶水。十幾年前,定點監測發現,有上萬隻袋獾患上了面部腫瘤(DFTD),這種腫瘤分布在袋獾的面部、頭頸部和口腔中,讓其進食困難。受影響的袋獾大多在12~18個月內死亡,估計使其數量下降了80%,有些地區達到驚人的90%!

十室九空,這很讓人驚恐,難道這種癌症是會傳染的嗎?科學家採樣研究,發現這些袋獾的面部腫瘤具有一樣的遺傳特徵——癌細胞的特性就是不羈,生存壓力的大風越狠,它們的心越盪,遺傳物質常常變異得亂七八糟的,但這些袋獾的腫瘤居然都有相同的染色體核型,說明很有可能是起源於同一隻袋獾。後續的DNA分析等都支持了這一推測。

科學家推測,可能因為這類腫瘤細胞之間的結合併不緊密,在袋獾的日常撕打中落入對方面部傷口,並落地生根在一隻只袋獾面部生長起來,讓整個群體看起來非常硬核。怎麼看,這都是癌細胞達成破碎虛空成就,從一個個體傳播到下一個個體的「傳染」行為。

這類腫瘤(DFT1)發源於一隻雌性袋獾的神經膜細胞,擴散到全島。後來發現的第二種袋獾面部腫瘤(DFT2)發源於雄性袋獾,主要局限在島的東南區域。

關於袋獾的面部腫瘤,從1996年得到報道以來,已經有超過350篇論文。有趣的是,雖然癌細胞的染色體核型經常不穩定,但DFT1的基因組達到了某種穩態,讓其能在長期傳播中保持自身特點。這種穩態在大多數腫瘤中都不存在。

受面部腫瘤影響的袋獾大多會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死亡 |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7]

除了袋獾,科學家還在另外兩種動物中發現了能傳染的癌症,一種是狗的犬傳染性性病腫瘤,一種是實驗室倉鼠中傳播的人工腫瘤。而前者和袋獾的DFT1相似,也在長達一萬多年的傳播中表現出了某種染色體穩定性,這說明,即使是對於破破爛爛的腫瘤基因組,演化的生存壓力也能篩選出最重要的生存基因。

但不要恐慌。癌細胞在體外其實是非常脆弱的東西。單個細胞在體外都很脆弱,太容易殺死了。袋獾面部腫瘤這種傳播途徑,首先要有大量癌細胞交換,然後要有存活的癌細胞進入傳染對象的傷口,最重要的是,受體的基因型要與供體足夠相似——比如隔絕在孤島上近親繁殖幾千年——才能讓癌細胞在新環境中紮根並生長。

XKCD的漫畫「子彈有最好的抗癌效果」,就精闢地描述了在體外有抗癌活性/能殺死癌細胞的手段為什麼不一定在臨床中有用。 圖片來源:xkcd.com

對於人類來說,從路人身上傳染到癌症的可能性不大,就算是有兄弟姐妹近親患了癌症,只要不跟他們玩搏擊俱樂部,應該說也幾乎絕無傳染可能——除非有科學家搞事。

據記載,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醫生曾經將一名50歲女性所患的黑色素瘤移植到她80歲母親身上,原因是「為了科學」……

那是生物醫學倫理學還未發展完善的黑暗時代,人體實驗缺少監管,那時候正好也是器官移植學科迅猛發展的年代,1954年人類第一次成功進行活體腎臟移植,1967年第一次心臟移植。在1961年進行的這項實驗,本意也是為了弄清楚處於不同時期的癌症對移植的影響。可惜的是,女兒在一天後死於腸穿孔。母親也在15個月後死去,黑色素瘤已經在她體內肆虐,並轉移到肺、肋骨、淋巴結和橫膈膜。

這個案例中,女兒和母親的基因型足夠類似,讓腫瘤有容身之地,並且母親年事已高,所以未能幸免於難。這種試驗應該不會再發生了。

病毒也可以成為癌症元兇

癌症的第二種「傳染」途徑,是較為間接的途徑,也即通過致癌病毒傳播。但如要摳字眼,這裡只是致癌物在傳播,它們引起的癌症本身沒有傳染性。

1909年,就職於美國紐約洛克菲勒研究所的佩頓·勞斯(Peyton Rous)研究了一隻在歷史上留名的蘆花雞。他從雞身上切除了腫瘤,將腫瘤濾過液注入其他母雞身上,發現能在健康母雞身上誘發腫瘤。後來發現,這是由名為「勞斯肉瘤病毒」(RSV)的逆轉錄病毒引起的腫瘤,亦是人類歷史上首次證明癌症可以籍由病毒感染傳播。

後續研究發現,RSV能致癌,是因為它含有一段從雞細胞的基因組中偷取的序列。這段序列原本負責調控細胞生長和增殖,被偷走後變成了癌基因。RSV在宿主體內複製時,能將自己的遺傳信息整合進宿主的基因組,此時猶如胡亂連接線路,許多情況下都是此路不通,因而無害,但有時會正好將癌基因置於強有力的開關之下,從而讓細胞生長失控,最終有可能形成癌組織

研究表明,逆轉錄病毒在雞、鼠、貓、猴等多種脊椎動物中都能引起廣泛的癌症。人類也不能倖免,曾有報道說有兩種病毒和人類的某種淋巴瘤及前列腺癌有關,但感染機會都很低。

相較於這兩種逆轉錄病毒,有種病毒和癌症的關係更明確,那就是能誘發宮頸癌的人乳頭瘤病毒(HPV)

據WHO統計,宮頸癌是全世界女性第二常見的癌症。雖然大多數HPV感染不會引起任何癥狀,但持續的HPV感染可導致異常宮頸細胞生成,達到一定比例後有可能發展為宮頸癌。據估計,99%的宮頸癌都與HPV感染有關。HPV主要通過接觸傳播,除了宮頸癌,還可以引起男性和女性的其他類型癌症,包括肛門、生殖器,頭頸癌和生殖器疣。因此,不論性別,在有初次性行為前接種HPV疫苗都能有效預防這些癌症——並不是預防癌症本身,而是預防導致癌症的病毒感染。

不過,一些臨床前的癌症疫苗研究已經展現出了極鼓舞人心的效果,再過幾年,可能一些癌症本身也能被疫苗預防了。

HPV病毒 |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總而言之,癌症不會傳染給個體差異大的健康人,免疫缺陷的人群有一定風險,某些有傳染性的病毒可能導致癌症,但其導致的癌症本身沒有傳染性。如果再生醫學進一步發展,器官來源進一步擴大,「因為器官移植而患癌」也會成為過去式吧。

排版:Ruiying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主要參考資料:

[1].Yvette A. H. Matser et al., Transmission of Breast Cancer by a Single Multiorgan Donor to 4 Transplant Recipients, Am J Transplant, 2018, DOI: 10.1111/ajt.14766

[2].Eric A. Engels et al., Spectrum of Cancer Risk Among US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JAMA, 2011,DOI: 10.1001/jama.2011.1592

[3].Warrens, Anthony N et al., Advising Potential Recipients on the Use of Organs From Donors With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rs, Transplantation,2012, DOI: 10.1097/TP.0b013e31823f7f47

[4].Murchison et al., The Tasmanian Devil Transcriptome Reveals Schwann Cell Origins of a Clonally Transmissible Cancer, Science, 2010, DOI:10.1126/science.1180616

[5].Pearse et al., Allograft Theory: Transmission of Devil Facial-Tumour Disease, Nature, 2006, DOI: 10.1038/439549a

[6].Edward F. Scanlon et al., Fatal Homotransplanted Melanoma. A Case Report, Cancer, 1965, DOI: 10.1002/1097-0142(196506)18:63.0.CO;2-#

[7].To Lose Both Would Look Like Carelessness: Tasmanian 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 McCallum H, Jones M, PLoS Biology Vol. 4/10/2006, e342. doi:10.1371/journal.pbio.0040342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果殼」,轉載請聯繫原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動動手指,給小松鼠「好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科學來源於生活,更多精彩活動等你來參加!
從「富含鈣」到「強化鈣」再到「鈣保健品」,你知道怎麼分辨嗎?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