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鐵吃多了易患癌?這些你最害怕的疾病,可能都與鐵有關

鐵吃多了易患癌?這些你最害怕的疾病,可能都與鐵有關

圖片來源:wirdoudesigns

我們每天需要攝入多少鐵?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成年男性的推薦值為8毫克、絕經前的女性為18毫克。而為了安全起見,成人每日的最高攝入量為45毫克。但事實上,僅僅是一份早餐麥片,就有可能達到每日的最高攝入量,鐵攝入量超標已屢見不鮮。而過量的鐵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

在過去幾十年間,一系列試驗發現,體內鐵元素含量超標可能與很多疾病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病、糖尿病與神經退行性疾病。Christina Ellervik是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主要研究鐵與糖尿病的關係。她說:「現在我們對鐵元素的看法與40年前對膽固醇的差不多。」

撰文 | Clayton Dalton

編譯 | 韓瑾儀

審校 | 楊心舟 吳非

亦正亦邪的鐵

細胞層面的能量代謝依賴於電子從勢能高的區域流向勢能低的區域,正如水從高山流向大海。細胞可以調控電子流動的方向,並且可以利用電子在流動中釋放的能量。這個過程和水電壩其實原理一致。

這些電子流向的「大海」是氧氣,對於地球上大多數生命體,鐵便是電子流動需要的「河流」。氧氣是結合電子的一個完美目標。而負責運輸電子的蛋白中心是鐵元素,它在將電子運送到氧氣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所以,鐵與氧氣對生命都很重要。然而,細胞內這一反應過程也可能帶來負面的結果。

血紅蛋白的結構,核心區域含有鐵離子。圖片來源:Difference Between

細胞中正常的能量代謝會產生低濃度的有毒副產物。其中一種是氧氣的衍生物——超氧化物。幸運的是,細胞中有幾種酶幾乎可以瞬間將其清除。這些酶將超氧化物轉化為過氧化氫,緊接著過氧化氫會在胞內被分解為氧氣與水。

但是,如果超氧化物或過氧化氫在這一過程中碰巧遇見了鐵,將會引起一系列生化反應,最後產生活性很強的羥自由基。自由基對生物分子有嚴重破壞性,Barry Halliwell與John Gutteridge撰寫的一本書詮釋了鐵在生物化學中的作用,書中寫道,「羥自由基的反應活性很強,一旦在生命體系中形成,就會立即與它們可以接觸到的一切生物分子反應,產生活性各異的新的自由基。」

氧氣與鐵在能量的生成過程中至關重要,但它們聯合起來,卻可以破壞細胞內的精巧秩序。正如神經科學家J.R. Connor所說:「生命存在於鐵過量與缺鐵這兩種狀態之間很窄的緩衝區。」

過量的鐵提高心血管疾病

直到20世紀末,人體內鐵的代謝仍是個謎。科學家只知道兩種人體自然排鐵的形式:出血與正常的表皮和胃腸道細胞脫落。但是這兩種方式每天只流失幾毫克的鐵,這說明我們的身體可以嚴格調控膳食中鐵的攝入量。2000年,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可以調節鐵的蛋白——鐵調素。當體內有足量的鐵時,肝細胞會向血液中分泌鐵調素,減少胃腸道細胞對鐵的吸收,並且使體內其他細胞將鐵以鐵蛋白的形式儲存起來;當鐵含量偏低時,血液中鐵調素濃度降低,腸細胞重新開始吸收鐵。因此鐵調素也被認為是調控體內鐵平衡的主要物質。

但是如果鐵調素可以如此完美地調控體內的鐵元素,一個人還有可能鐵攝入過量嗎?

1996年,幾位科學家發現了與遺傳性血色病有關的基因,他們稱其為HFE。血色病是由於機體攝入過量鐵元素導致的。後續的工作發現HFE基因的產物有助於調節鐵調素,HFE基因突變會導致鐵調素系統出現缺陷。

遺傳性血色病的特徵。圖片來源:Clinical Photography/SCIENCE PHOTO LIBRARY

這表明一些人確實可能攝入過量的鐵。但是這類突變是普遍存在的嗎?

答案可能有些出人意料:事實確實如此。美國大約有二百分之一的人患有遺傳性血色病。因為人的染色體都是成對存在,所以HFE基因在人體內有兩份拷貝,這部分血色病患者往往一對HFE基因都有缺陷,臨床上他們體內的鐵元素過量。在美國,超過800萬人可能無法正常調控鐵的吸收與代謝。

如果你僅有一個有缺陷的HFE基因,另一個HFE基因正常呢?在遺傳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雜合體。雜合體的數量比純合體更多,最近一項估計顯示,超過30%的美國人可能攜帶有一個有缺陷的HFE基因,粗略估計有一億人。

HFE蛋白結構。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個問題嚴重嗎?一個正常的基因是否足夠?在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多,但是目前有一些證據表明一些雜合體確實在鐵代謝上有問題。轉鐵蛋白是一種可以在血液中運輸鐵的蛋白質,有研究表明,HFE雜合體體內的鐵蛋白與轉鐵蛋白水平貌似都輕微提高了,這表明他們體內鐵的含量升高了。

此外,這些雜合體人群患心臟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概率也提高了一項研究指出,對於同樣有吸煙習慣的雜合體和純合體,前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是後者的3.5倍。另一項研究提出,「雜合」這一特性本身可以提高患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第三項相關的研究則表明,雜合體患有心肌疾病的概率提高了近六倍,這很有可能導致心衰。

攝入過量鐵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可能不止與HFE基因有關。2013年的一項元分析使用了55篇嚴格論證兩者者關係的研究,其中27篇支持體內鐵含量與心血管疾病的正相關性,20篇沒有發現顯著相關性,8篇則聲稱發現了負相關關係。

這55篇論文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一項在2000名芬蘭男性中進行的研究表明,鐵蛋白水平每提高1%,心臟病的患病風險提高4%。相比之下,只有吸煙這項風險因素與心臟病的關聯更加緊密。

有人可能會質疑,鐵蛋白水平並不能完美地衡量體內鐵的含量,因為引發炎症的物質也可以影響它的含量。為此,一個加拿大的課題組直接研究了血液中鐵含量與心臟病發病概率的相關性,發現與正常人群相比,血鐵水平較高的男性患心臟病的概率提高了一倍,而在女性中這一數字更是4倍之多。

糖尿病也難逃「鐵網」

如果心血管疾病與鐵有關的話,那糖尿病也脫不了干係。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首次發現鐵與糖尿病相關,在病人接受常規輸血時(血液中含有大量鐵),他們患糖尿病的概率會顯著提高在血色病患者中,很難說葡萄糖代謝紊亂是由鐵的積累還是基因缺陷導致,但這一發現說明鐵間接導致了糖代謝紊亂。

此外,鐵標誌物水平也與糖尿病相關。1997年,芬蘭科學家首次採用數據挖掘的方法,在隨機選取的1000名斯堪的納維亞人中發現,鐵蛋白水平可以很好地預測糖代謝失調,是僅次於BMI(身體質量指數)的風險因素。1999年,研究人員發現鐵蛋白水平的升高將男性、女性患糖尿病的概率分別提高了4倍和近3倍,與肥胖和糖尿病的相關性相當。

波士頓兒童醫院的Christina Ellervik在2011年發表論文,研究了轉鐵蛋白飽和度與糖尿病的關係。轉鐵蛋白負責在血液中運輸鐵,轉鐵蛋白飽和度則用于衡量與轉鐵蛋白結合的鐵的量。Ellervik發現,在一個由大約35000名丹麥人構成的樣本中,若轉鐵蛋白飽和度高於50%,患糖尿病的概率就會提高1~2倍,死亡率也隨之提升。

但是這些研究也存在問題。所有的研究都只停留在了「相關性」,而沒有解釋兩者是否有因果關係。為了研究因果性,就需要對這一過程進行人為干預。對於鐵來說,只需要降低試驗者體內鐵的含量就可以了。目前有一種很容易、很安全的方法來降低人體內鐵含量。這種方法就是獻血,在醫學上也稱其為「放血」

放血療法會減少體內的紅細胞,骨髓在再造紅細胞時會消耗體內儲存的鐵。hemochromatosishelp

1998年,有研究利用放血來驗證鐵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研究者發現無論是正常人還是糖尿病患者,放血都會使胰島素敏感性與葡萄糖代謝水平上升。2005年,研究者發現有獻血習慣的人體內鐵元素儲備量較低,且胰島素敏感性顯著高於不獻血者。2012年,研究者對處於糖尿病前期的志願者採取放血療法,使他們的鐵蛋白水平下降,志願者的胰島素敏感性得到顯著改善。

這些證據受到了不少質疑:相關性與因果性的界限仍不明朗,一些研究的樣本數量太小,而且獻血可能會造成除了鐵含量降低之外的影響。但是綜合這些研究來看,結論仍然是成立的:鐵在糖尿病複雜的病理生理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越來越多公開的數據揭示鐵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間的關係,研究者開始將目光投向下一個目標——癌症。

體內鐵含量與癌症相關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試驗證實,向動物體內注射大劑量鐵可以引發腫瘤。但直到80年代,科學家才開始尋找人體內鐵與癌症相關的證據。1985年,Ernest Graf與John Eton提出,各國結腸癌發病率的差異可以通過居民飲食中纖維含量的差異解釋,而纖維則會影響鐵的吸收。

在Graf與Eton的研究之後,闡述這一問題的論文層出不窮,其中大多數都支持鐵與癌症,尤其是與結直腸癌相關。一年後,Richard Stevens在2萬名中國男性中發現,鐵蛋白升高時,癌症患者的死亡風險提升了兩倍。1994年,一個芬蘭課題組發現,在由4萬名斯堪的納維亞人組成的樣本中,轉鐵蛋白飽和度提升時,結直腸癌的患病概率提高了兩倍,患肺癌的概率也增加了一半。2001年,一篇綜述總結了33篇研究鐵與結直腸癌關係的論文,發現其中四分之三都支持二者的相關性。

其他的證據也支持鐵與癌症的相關性。攜帶HFE基因突變的人更易患結腸癌與血癌。同時,在乳腺癌、血癌、結直腸癌等癌症的患者中,HFE基因是雜合子的概率是健康人的兩倍以上。

另一些干預性試驗也探索了鐵與癌症的關係,這裡我們介紹兩例。第一項研究由日本科學家在2007年發表,他們先前發現通過放血減少體內鐵含量,可以使丙型肝炎患者肝損傷標誌物的水平恢復正常。丙型肝炎與肝硬化可能導致致命的肝細胞癌(HCC),據此他們猜想放血也可以降低這種癌症的患病率。試驗結果引人矚目:5年後,接受放血治療的病人只有5.7%發展為肝癌,而對照組有17.5%。10年後,組間差異進一步放大,治療組有8.6%的病人罹患肝癌,而在對照組中這一數字達到了39%。

第二項研究是由達特茅斯學院的名譽教授Leo Zacharski在一年後主導開展的,這項多中心隨機試驗起初旨在研究放血療法對血管疾病的療效,4年半後,研究者發現治療組病人的患癌概率比對照組低35%。此外,在所有患癌症的病人中,原先處於治療組的,在隨訪期內死於癌症的幾率也比對照組低60%。

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新思路?

大腦對營養的需求量很大。儘管它只佔我們體重的2%至3%,卻消耗了20%的氧氣。在大腦內進行著如此劇烈的需氧代謝活動,因此相較其他器官,大腦產生的自由基明顯更多。雪上加霜的是,大腦中抗氧化的物質比身體其他組織都要少,這使得它更易受到氧化壓力的影響。正常細胞代謝與可能對組織造成傷害的活性氧之間需達到平衡,在大腦中,對此的調控要比其他部位的更精細,這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鐵對氧氣的敏感性。

早在1920年,人們就發現,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與大腦中鐵元素的沉積有關1924年,巴黎的神經科學家Jean Lhermitte發現在晚期帕金森症患者中,大腦特定區域堆積了過多的鐵。1953年,一位名為Louis Goodman的醫生髮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中鐵元素堆積的區域與澱粉樣斑塊高度重合。然而,這項工作在今後幾十年間都沒有得到重視,直到1992年一篇文獻確認了他的發現,才激起了人們的興趣。兩年後,磁共振成像(MRI)的發明使得人們能在活體內探測鐵與疾病的關係,它證實了早期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屍檢時的發現:他們腦組織中鐵的含量高得驚人。

鐵元素過高會引起阿爾茨海默症?圖片來源:mercola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確鑿的證據表明阿爾茨海默病與帕金森症患者腦中鐵的代謝調控出現異常,但是彼時沒有人知道這是致病的原因還是疾病本身導致的。隨著越來越多的MRI結果公布,答案才慢慢浮出水面。

最令人激動的一項發現是在1999年,β-澱粉樣蛋白的前體被證實直接受到細胞內鐵含量的調控。細胞內的鐵越多,產生的澱粉樣蛋白就越多。這使得人們提出一個有趣的猜想:澱粉樣蛋白斑塊實際上也許是適應的結果,而並非引起病變的原因。幾乎所有直接靶向澱粉樣蛋白的療法都失敗了,這也為它提供了間接的證據。

所有的發現都表明,大腦中異常的鐵代謝可能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原因如果的確如此,那麼攜帶突變的鐵代謝相關基因的人更易患神經退行性疾病。後續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猜想。

在本世紀早期,研究發現與正常人相比,有家族病史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只攜帶一個正常HFE基因的幾率更高。另一項研究發現這種基因型的人往往更早發病。

在干預性臨床試驗中結果如何呢?對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確有一項這樣的臨床試驗:1991年,加拿大科學家發表了一項為期兩年,包含48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隨機臨床試驗。患者被隨機分為3組,分別使用鐵螯合劑、安慰劑治療以及不接受治療。螯合劑可以與鐵等金屬結合,使它們從體內組織、器官中分離,最終被排出人體。試驗的結果令人印象深刻:兩年後,使用螯合劑進行治療的病人中,出現認知衰退的概率僅為其他組的一半。

這項研究發表於世界上最著名的醫學期刊《柳葉刀》上,,但在此後的20多年間,沒有任何一項研究鐵與阿爾茨海默病關係的干預性試驗發表。

不夠「性感」

既然有這麼多研究結果都指出了鐵與一系列慢性疾病的關係,為什麼沒有更多的工作來闡明過量的鐵在人體中的風險呢?

「這真叫人難以置信,有這麼多看起來很有治療前景的文獻報道,但是沒有人真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沒有人!」達特茅斯學院的Zacharski抱怨道,「如果有人可以設計嚴謹、有前瞻性的試驗來驗證關於鐵的猜測,我們對於鐵與疾病間關係的理解就會更為深入。想像一下吧,鐵在其中發揮的巨大作用會被證實!」

關於為什麼沒有人進行臨床試驗,Zacharski的觀點很新穎,而且與領域中其他專家不謀而合。「性感。」他在很多次對話中提起這個詞。目前分子生物學與藥學十分火熱而且有暴利可圖,但是關於鐵的研究顯然不是這樣。一位曾與我交談過的研究者說,「鐵這個話題不夠『性感』,它太過時、守舊了。」 Zacharski同意這一觀點,他指出,現在很多臨床試驗的經費都來自製葯公司,他們渴望開發出下一款可以賣出數十億美元的藥物。像NIH這樣的政府機構可以填補被製藥公司忽略的那些空白領域,但拿到政府經費的科學家也深陷追求新潮的牢籠。正如一位大學裡的資深教授所說:「NIH也要追求時尚。」

Zacharski確信,鐵含量超標是席捲西方世界的很多慢性代謝疾病的幕後推手。他認為鐵含量的微量提升就會導致自由基的生成,並進一步引發慢性炎症。而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都與慢性炎症相關。

他說:「如果這都不值得用隨機臨床試驗來驗證,我不知道還有什麼科學問題值得去做了。」

不過就算我們離隨機試驗真正開展還有一段距離,選擇去獻血總是不會錯的。

http://nautil.us/issue/67/reboot/iron-is-the-new-cholesterol

《環球科學》2019年1月刊即將上市

正在預售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子宮不止是生殖器官!科學家首次發現子宮或與記憶有關
過了這麼多千篇一律的春節,這次我們換個過法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