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老北京冬天裡的那口兒「胭脂琉璃」

老北京冬天裡的那口兒「胭脂琉璃」

冬天來一杯暖熱的飲食給身體以犒賞 圖源視覺中國

冬日養生注重進補,是中國人的傳統。營養暖熱的飲食給身體以犒賞,給心靈以熨貼。口腹之慾被大大滿足之後,容易生出倦怠困頓。此時若有一種食物能達到至味清歡的境界,便傾倒眾生;若再兼具養生功效,堪稱人間佳品;若還承載著快樂與鄉愁,則由舌尖直抵心尖,觸動心瀾了。

能做到前兩點的食物並不難尋,但能做到全部三點的,在我心中非北京傳統小吃炒紅果莫屬。

它入口酸甜,清涼沁脾,是飯後甜點和小吃的絕佳之選,且開胃生津,化食消積,提神醒腦,兼具食療作用。又因食材樸實,做法簡單,是北京喜聞樂見的家常小食。秋冬之際,茶餘飯後,取少許一碗,冰鎮尤佳,點綴些干桂花。食之忘憂,如徜徉於雪夜,清涼、寧靜、通透。

媽媽做的炒紅果是讓人心生歡喜的味道 圖源攝圖網

它總能讓我心生歡喜,孩童般的喜悅。也許是甜味的緣故,但與西式甜點的甜膩不同,甜蜜中還回蕩著爽冽的酸,在舌尖輾轉,略帶挑逗和變換,曲折宛轉,餘味回甘。經過烹制,山楂缺乏水分的沙綿質地被徹底重塑,脫胎換骨。汁甘四溢的口感,彷彿新鮮飽滿的水果剛從枝頭摘下。桂花幽香浮動,似隱若現,更著飄逸和洒脫之趣。而低溫的妙處在於"入靜",當涼意順咽喉滑下,周身一緊,意念匯攏於斯,萬籟都寂,但餘一個我,忘情游弋在這賞味之境。

時至今時,晚飯後媽媽的一句提醒:"今天做了炒紅果,在冰箱里",仍能喚起我最單純的快樂,"吃的時候別忘了撒點桂花……",叨念中滿是溫柔。籍由著一道甜品,牽住了子女的腳步。

冬天自然是山楂的天下 圖源攝圖網

舊時的北京,冬季天寒地凍,難覓新鮮水果。山楂因較易儲存,是為數不多的百姓果品之一。於是,以山楂為食材的各種吃食便應運而生。一碗炒紅果,藏著京城的歲月味道,凝結著老北京幾代人寒冬里的世俗喜樂。

相傳,清朝末年,劉記炒紅果憑藉著地道的口味和精湛的技法,白手起家,在昔日商販雲集的東安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生意日漸紅火,聲名竟傳至皇宮,後傳承數代,廣受讚譽。如今劉記後人雖不再以炒紅果為主業,卻不曾忘卻祖輩的訓誡和秘傳技法。

劉記後人曾提及一段逸聞,耐人尋味。宣統年間,劉記當家人曾用銀兩買通太監,被藏在溥儀書房的屏風後偷偷看了一回末代皇帝,回家後告訴小孫子,所謂的真龍天子不過也是個小孩兒而已。慨嘆間上演了頗富戲劇性的歷史橋段。皇權富貴終是黃粱一夢,幾百年的光景,而味道的記憶卻能存世久遠,像文化一般蔓延,生生不息。反過來說,文化又何嘗不是精神領域的一種味道呢?

炒紅果,是老北京的叫法,所謂"炒"其實是煮。深秋初冬之際,山楂大量上市。將它們逐個洗凈,切開去籽去柄後待用。取一砂鍋,注入清水,水開後放入山楂和冰糖。大火煮沸後轉文火慢燉,燉至酥軟即可。涼後,放入冰箱,隨吃隨盛。亦可隨心變幻做法,如湯水型、蜜餞型、果凍型等多種樣式。既可入尋常巷戶,也可登酒席宴會。

除了味道美好,明艷的色澤也讓食客的視覺迅速淪陷。在燉煮中,山楂皮中的紅色浸入湯水,煉成醉人的紅,嫵媚動人。芳蹤誰曾識?大約只在詩詞中有過驚鴻一面:"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亦或"紫膩紅嬌扶不起,好是未開時候。半怯春寒,半宜晴色,養得胭脂透。"喚作胭脂紅,甚是相宜。不摻半點色素,純天然食材便能演繹出絕美的顏色,在添加劑泛濫的當下,像遁世的一方桃源。

南宋 佚名 《紅果綠鵯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山楂中富含果膠,只有在加熱過程中才慢慢溶出。你會發現湯越熬越粘稠,如蜜裡調油般豐厚和油滑,顯露出琉璃般的透明質感。舀一勺入口,不要著急拭去嘴唇上沾染的稠汁,攬鏡自照,好一片丹唇欲滴。這廉價小吃無意中就滿足了女生愛美的小心思。在如今花樣繁多的唇彩中,也有能達到同樣效果的。名字讓我很是認同:果凍唇蜜。沒錯,正是這個感覺。

腦中總構想著一幅畫面:在冬季晚間,取一鏤花水晶碗,舀入冰鎮的炒紅果,撒些許干桂花;觀,胭脂琉璃;聞,暗香浮動;啜,清冽瓊漿;品,綿軟多汁;心滿意足間不忘舔舔無意中塗抹的"果凍唇蜜";而媽媽一直坐在桌邊,看著我……

微信排版:王小懶

簡單三步,點亮星標

就能第一時間看到推送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糟辣椒遇上豬肉丁:辣得起,放不下
大紅袍:印象中那抹中國紅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