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2018年度社科界十大熱點關注

2018年度社科界十大熱點關注

國際熱點

06

美國展開新一輪全球多邊談判

2018年,特朗普政府在單邊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掀起了新一輪的「退群」狂潮。今年,美國先後退出或宣布將要退出《伊核協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萬國郵政聯盟和《中導條約》等國際條約或國際組織。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國際政治學教授丹尼爾·德雷澤納(Daniel Drezner)認為,特朗普將撤出國際協議作為一種談判策略,但這是一種十分糟糕的戰略,是一種邊際回報遞減的策略。

此外,今年以來,美國與歐洲、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廣泛的貿易摩擦,以國家安全為由揮舞關稅大棒,引起美國貿易夥伴的嚴重不滿。美國政治哲學家弗朗西斯·福山發表文章稱,「……美國給世界政治注入了巨大的不穩定因素。『美國優先』主義的政治,所走向的只能是『美國獨行』的世界。」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主席森卓·喬希評論說,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引領世界。在「以結果為導向」的所謂「美國優先」政策下,美國不斷從二戰後建立起來的世界秩序中抽身,逃避承擔應有的責任和義務。這種幻想只享利益、不擔責任的外交霸權主義行徑,換來的只能是對美國形象的巨大透支。(熊一舟)

07

展望人工智慧衝擊下未來就業前景

人工智慧的高速發展,在極大推動生產力發展、豐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就業替代的隱憂。今年,國際機構紛紛發布報告,對人工智慧衝擊人類未來就業的前景進行了深入剖析。2018年10月8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經濟學人》智庫合作發布了《發展4.0:亞太地區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機遇與挑戰》。報告指出,人類工人很可能會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被機器所替代,從而加劇不平等並加重貧困狀況。一些中低端的工作是最易被取代的對象,而這些工作正是某些國家社會流動的引擎。報告舉例說,人工智慧將影響到為印度創造了4500萬個就業機會的紡織業。10月19日,世界銀行集團正式發布《2019年世界發展報告》,報告主題為「工作性質的變革」。報告指出,市場對技術可以取代的較低技能的勞動力需求量正在降低,而對高級認知技能、社會行為技能及與更高適應能力相關的技能組合的勞動力需求量在持續增加。在工作性質發生變革的過程中,個體、企業和政府最有意義的投資應當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為應對由人工智慧帶來的工作性質的變革,國家必須大力促進對基礎教育的投資,同時更加有效地利用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熊長論)

08

「臉書」數據泄露拉響數據安全警報

當地時間3月17日,據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觀察者報》聯合曝光,「臉書」上超過5000萬用戶信息數據被一家名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泄露,用於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針對目標受眾推送廣告,從而影響大選結果。此事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軒然大波,引發人們對個人信息數據安全的廣泛擔憂。受此影響,「臉書」股價出現了五年來的最大單日跌幅,兩日市值蒸發500億美元。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數據蘊藏的大量價值推動著對數據信息獲取途徑的挖掘,而伴隨信息技術發展而來的卻是越發頻繁的信息泄露事件。為解決這一問題,5月25日,歐盟正式出台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通用數據保護法案》(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 GDPR)。該法案針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強調數據隱私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企業有責任部署數據隱私策略積極確保數據安全,並需在設計之初考慮數據隱私的問題。愛爾蘭數據保護專員海倫·迪克森(Helen Dixon)認為,該法案開創了互聯網歷史的新篇章,為其他國家和組織制定了一份可供借鑒的藍圖,同時尋求平衡個人數據保護的權利與個人的其他權利,以及平衡個人數據保護的權利與企業和政府的合法利益。信息安全的攻防戰是一場長期博弈,需要個人、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熊長論)

09

新科技引發倫理危機大討論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世人帶來了巨大福祉,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麻煩和威脅。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導致假新聞泛濫,使人們對真相的辨別力越來越弱。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現在任何人都能輕易地製作足以亂真的假視頻。今年出現的假視頻假音頻事件,使得「眼見為實」已經不再放諸四海而皆準。有學者認為,被技術改變的視頻最終會破壞人們對於共同現實理念的認同,從而再次將社會個體引向茫然無措的原子化狀態。而大數據在跟蹤個人數據的同時,往往也將個人的「自由」編碼,人工智慧和生物工程會不會使人類失去自由,失去自我,成為智能化時代另一個令人焦慮的話題。此外,世界首例基因編輯雙生嬰兒的出生也引起了全球關注和強烈反響。基因編輯將改善公共衛生狀況,促進經濟發展,對抗醫學頑疾,還是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生物災難,衝破倫理禁忌造成社會混亂?面對不可抗的未來領域,基因編輯的相關研究應該如何監管?賓夕法尼亞大學校長艾米·古特曼(Amy Gutmann)和教授喬納森·莫雷諾(Jonuthan Moreno)聯合撰文指出,失控的基因驅動可能會徹底改變甚至威脅一個物種,而編輯人類基因組則會給個人和整個社會帶來風險。為了防止出現倫理危機,科學和生物倫理團體必須牽頭設計標準和程序,推動科研人員自律。政府機構也應該出台相應法律法規,既要使有前途的研究能夠繼續進行,又要確保研究的安全性。(熊一舟)

10

金融危機10周年全球大反思

2008年9月15日,美國知名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標誌著次貸危機正式演化為全面的金融危機,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大危機爆發。由於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全球金融體系的長期失衡,這場源自美國的金融風暴,波及範圍之廣、衝擊力之強和連鎖反應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今年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10周年,面對危機造成的新圖景,各國學者紛紛對危機的原因和影響進行了重新審視。這場危機對全球經濟政治模式和國際關係的衝擊極其巨大。危機使每個美國人的終生收入平均損失7萬美元,大多數受衝擊的國家經濟增長下降,失業率上升。而為抵禦金融危機所採取的不當措施,又給之後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沉重的包袱和障礙,至今仍有不少國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受此影響,全球化進入深度調整期,特別是全球需求的萎縮和增長低迷導致全球存量市場資源進一步收縮,在經過長期由全球化和全球貿易推動的經濟增長之後,各國政府在經濟困難時期越來越多地尋求保護本土產業。近年來出現的包括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分離主義在內的「逆全球化」甚至是「去全球化」現象,不僅影響了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與合作,也導致全球貿易增長遇阻。在政治上,在經歷了10年收入停滯不前和財政緊縮之後,相當一部分在經濟上受危機影響嚴重的民眾支持針對精英階層的民粹主義,導致了民粹主義的政策影響力在歐美等地出現井噴之勢。(熊長論)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38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未來地緣政治格局的關鍵
後理論時代:理論未死!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