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視角

視角

文/ 龍泉 首發/ 雲南道教網

若有所收穫,請順手轉發,功德無量!

所謂視角,即我們看問題的角度。視角所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不過,只要有了某個視角,我們就會擁有立場。立場所承載的是思維、觀念、習慣、信念等元素,而我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堅持自己的立場,即使在別人看來有所偏差,我們也會義無反顧。

記得有媒體報道過一件事情。一位年輕的小偷被捕後,在法庭上大聲責罵到庭聽審的母親。原來,他自小家境貧寒,他偶爾會「順」些吃的、錢等回家,以解決燃眉之急。不過,對於這種行為,他的母親並未制止,反而誇他能幹。後來,他變本加厲,專門從事偷盜行業,直至被抓,後痛苦不已。

這只是一個較為極端的個案,在我們生活中所見不多。實際上,人生中我們會遭遇各種問題、困難、困境,在困難面前,越挫越勇的人不多,絕大多數人則會選擇妥協,然後儘可能尋找一種折中的辦法,然後,我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立場可能會慢慢坍塌,沒有了堅持的勇氣。

建立立場是需要時間的,而且需要勇氣,因為,每一種立場都需要足夠的內容進行支撐,裡面還可能摻雜著錯誤的、不太合乎情理的認知。當我們不願意放棄看問題的角度,我們可能陷入執著。關鍵問題是,立場還不得不受到習慣的影響。慢慢地,我們似乎很容易放棄那些可能對的事情,而卻執著於那些錯誤的東西。

姑且以戒煙為例。幾乎所有人認為抽煙百害無一利,但當我們試圖戒除它時,我們卻發現極其困難。其實,抽煙的人都曾經歷過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即剛開始戒煙時總是豪情萬丈,煙癮發作時則易於妥協。過完癮後可以信誓旦旦,煙癮發作時又可能將戒煙之事無限延期。這就是習慣影響所致。

實際上,這是視角的問題。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源於我們對世界、對自身的認識,且與個人的境界、格局、修為有關。格局越大、境界越高、修為越好的人,越趨向於圓融,看問題更全面,越不容易受到別人的干擾,心也更加善良純凈,性格更加包容溫和,看問題越不易於偏離。這叫修中和之性,也就是道性。

與此相反,一個人格局越小、境界越小、修為不夠,則其極容易陷入極端,漸漸不容易接納異己,越來來偏執,越來越受到異己的左右,然後極容易被極端思想、慾望、憤怒、嗔恨等負面情緒影響,性格會更加孤僻,眼界越來越狹窄,思想越來越偏激。這就叫走火入魔,是非莫辨,不是不願意辨,而是沒有能力自控。

其實,執著於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固然很好,但過分地執著就變成偏激了。偏激,就像站在飛揚的沙塵里,睜不開眼睛,看不到前方。無論對錯,只要執著於一端,我們必定失去察照事物整體的耐性和悟性。實際上,世間沒有對錯,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你所看到的對,只是你認為對而已,不是事物的全部。

一個人即使再好,也不可能讓所有人認可和稱道,而一個人再壞,也會有人認可和極力擁護,這就是道。像老子、莊子那樣的人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沒有分別的世界,鄭板橋懂了,因此寫了「難得胡塗」四個字傳世,我們也常用它來激勵失意時的自己,而春風得意時,又有多少人會記得老子「禍福相依」的忠告?

其實,因為我們易於執著於自己的視角,我們極容易將自己封閉起來,限制了想像力。這樣分別心就隨之產生。我們見過罵道教的佛教徒,也見罵佛教的道教徒,都是從各自的視角出發,所以都顯得理直氣壯。就像學術界常見的學術爭論,各說各話,都有道理。不過,老子卻說:「混而為一」、「和光同塵」。1加1真的等於2嗎?對與錯真的重要嗎?

莊子筆下有一個長相極其醜陋、瘸腳駝背的叫哀駘它的人,魯哀公授之以國政,他理政之法無他,唯應聲附和而已,朝政卻井井有條。另一個名叫支離疏的怪胎,人以其醜陋怪異而嫌棄他,但他不以為然,即使在兵荒馬亂的年頭也能安然行走於世。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為什麼非得用我們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別人呢?

道家所追求的圓融,不是個體之間沒有差別,而是超越、消融那些差別。站得越高,我們越能獲得更廣闊的視角。兩個激烈爭吵的人各持己見、各自為是,唯有不偏不倚的仲裁者才能分清是非。因此,當老子用道的視角看萬物時,萬物的道理便一清二楚。當莊子用道的視角看世界時,他便早已超越了差別。

總而言之,我們不是不該擁有視角,我們需要的可能是以更全然的視角察照萬物,那時,我們的視野便會廣闊得多。如果能像老、庄那樣看待萬物,我們也許就開悟了。慈悲。

[2019.1.2 | 圖片源於網路,侵權即刪]

·end·

—如果喜歡,快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以下為廣告本人經營的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道教 的精彩文章:

伍柳派創始人伍沖虛
天下最長壽的人

TAG:人間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