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清朝遭遇慘敗,被迫割地賠款,西方輿論為何還同情日本?

甲午戰爭清朝遭遇慘敗,被迫割地賠款,西方輿論為何還同情日本?

眾所周知,「弱肉強食」乃是自然法則,然而當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文明程度已經很高,在道德的規範和約束下,一般都會憐憫弱者,同情那些被殘暴對待的人民和國家。然而也應注意到,人們受輿論影響的程度愈來愈嚴重,在強大的輿論導向之下,人們不會再根據事情本身進行評判,而是偏向於輿論上佔優勢的一方。

甲午海戰劇照

比如「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陣亡了三萬餘名將士,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更是全軍覆沒,而在東北旅順等地,日本還進行了殘暴屠戮,最後以清廷被迫割地賠款才告終結。就是這麼明顯的局勢,各國卻一邊倒地同情日本,並紛紛指責原本應當獲得同情的大清。當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都屬於侵略一方,有著共同利益,彼此聲援倒也正常。然而在另一方面,卻是因為清廷幹了一件蠢事,才讓日本在輿論上佔據極大優勢。

北洋水師官兵劇照

在開戰之前,明面上的北洋水師無論噸位、軍隊數量還是實力,排名那都是遠超日本的。再加上國土面積和人口上的懸殊,清朝財政收入又是日本的幾十倍,幾乎註定是一場地區大國欺凌偏遠小國的戰爭。事實上,清朝經過上百年的「閉關鎖國」,整體實力早已落後,而當年「滿萬不可敵」的滿洲八旗也紛紛蛻化成只知提籠遛鳥的蛀蟲。反觀日本,卻在「明治維新」之後飛速發展,國力大漲。不過在開戰之前,日本很聰明地帶上大量的隨軍記者,大篇幅的宣傳本國是何等弱小,而清國又是如何強大,彷彿這是為了生存才不得已進行反抗的。

明治時期「王政復古」繪畫

由於維新之後各方面都向西方學習,因此日本非常清楚西方人的心理。在戰俘問題上,他們把俘虜來的上千名清軍將士都帶回大阪,暗地裡極盡虐待殘害,但表面上卻給予他們良好的醫療、衛生、飲食等優待條件,治療過程都詳細地記錄在案,還專門為死者修建陵墓,在世界面前充分展現自己的「人文關懷」。在簽訂《馬關條約》之後,日本還專門派商船將976名戰俘軍官和士兵全部送到了天津大沽口。就這樣,西方各國看到的是一個文明仁義、為保護子民而不得不戰的日本,都對其予以很高的同情和評價。

外國公使覲見清朝皇帝版畫

反觀清朝,則依舊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那些被送回來的戰俘,被朝臣們斥為賣國賊,主要軍官被全部罷免,許多將士被直接收監,更有甚者被拉出來遊街示眾。對於一些官員提出給陣亡士兵家屬發放撫恤的提議,清廷更是不屑一顧,不僅寒了自己人的心,還在全世界面前丟人。此外,清廷對於西方媒體和輿論也不重視,許多記者拍攝下了被俘日軍的慘狀——捆著手腳,吃臟飯糰、喝臭水,沒有衣服鞋子。當這些照片傳回西方時,日本的文明和大清的野蠻簡直形成了最刺眼的對比。

《馬關條約》簽訂場景復原

就這樣,這場讓大清付出3萬多條生命、賠上整支艦隊和2億白銀,還割讓大量國土的戰爭,最終被世人視為日本的「正義之戰」,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黑白顛倒。更好笑的是,日本在侵略之時還打著「驅逐蠻夷、恢復中華」的口號,簡直是中華民族莫大的悲哀。這段歷史至今讀來,仍令人為之氣結。

參考文獻:

《清日戰爭》《清日戰爭實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唯一禁止赴外展覽的兵俑,有一部位顏色古怪,考古界爭議至今無果
清潔工偶然撿到廢鐵,砸碎後20元售出,如今成國寶禁止赴外展出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