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與治國理念,好不好請打分!

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與治國理念,好不好請打分!

在人類的軸心時代,亞歐大陸上的宗教與政治實驗不斷湧現,蓬勃發展,新政治體制與過去的貴族政治完全決裂。但是接下來,這些宗教與政治實驗終結了(至少是在亞歐大陸的部分地區)。

羅馬帝國衰落後,歐洲復歸於貴族統治。幾個世紀之後,人們發現歐洲重新進入了傳統世界——一個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力完全由出身所決定的世界,這就是直到19世紀才被最終推翻的世襲社會。

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與治國理念,好不好請打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世襲社會建構的世界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貴族成員分別控制自己的領地,每塊領地的統治者依據個人願望來建立風俗和法規,彼此之間並不一致。當時,並不存在一個能夠建立綜合性法律的主權國家,沒有道路或其他公共設施連接不同的領地。這樣的世界不僅不存在任何社會流動,運輸路線的缺乏還阻礙了一切商業活動的發展。

直到一千年以後,「現代」的跡象才開始浮現,包括新教的出現和對人本的強調、城市和市場經濟的出現,以及要求自身政治權力的中產階級的出現等。而在這之前的中國,也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中華帝國是如何的景象呢?一起來看西方學者是如何看待的。

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與治國理念:

01中華帝國的官僚統治機構

在早期帝國時代,中國漢朝建立起了有效的國家制度,並運用官僚機構和法律去根除前朝的世襲制度遺存。公元3世紀漢朝滅亡之後,後繼朝代繼續鞏固漢朝統治者留下的制度,創造出成功的國家官僚機構,從而促成了中華帝國的繁榮興盛。

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與治國理念,好不好請打分!

公元7世紀早期,中華帝國迎來了一個地域廣闊的新帝國——唐朝。在一套有效的官僚機制和法律系統保障之下的唐朝創造出了一個繁榮興盛的國際化社會。唐朝的都城中到處是來自亞歐大陸各處的不同民族的人、宗教信徒和物資。

到了公元12—13世紀,這種官僚統治機構在中國已經發展為真正的精英政治體系:除了皇權之外,人們想進入國家權力的每個分支都只能通過參加科舉考試而實現。

02科學考試的建立

科舉考試的目的並非測試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或他所能展示的技巧和能力,相反,考試中的問題都是關於國家官員可能面對的現實場景、道德困境與衝突或是利益爭鬥的。考官並不依據答案正確與否來評判考生,因為問題原本就沒有正確答案。考官對考生的評價依據他在答卷中所顯示的把握全局和處理複雜道德情境的能力而產生。此外,考試也是對德行的評估。

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與治國理念,好不好請打分!

科舉考試的意義在於政治權力不是世襲的,政治權力為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階層所擁有。

擺脫了貴族精英這一特權階層,國家就能夠集中全力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而這種情況在支離破碎的封建制度籠罩下的歐洲是不可能實現的。在古代中國,人們修築道路、挖掘運河、建立全面的法律體系,這些都對經濟增長大有益處。隨著經濟騰飛,巨大的貿易網路也發展起來,並且延伸至國境之外。

03四通八達的貿易網路

在公元15—18世紀延展至東南亞、印度洋以及中東地區的貿易體系中,中華帝國的商業網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絲綢之路)。這些網路最終也連接起了中華帝國和地中海地區,例如義大利的威尼斯之所以變得非常富庶,在很大程度上就有賴於它藉助這些網路而進行的貿易。

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與治國理念,好不好請打分!

當這種規模龐大的海洋經濟開始改造亞歐大陸時,一些歐洲地區仍然保持著「傳統」,處於貴族統治之下。荷蘭、西班牙和英國距離上述貿易網路比較遙遠,也沒能獲得那片貿易網產生的太多財富,於是這些國家開始造船遠航,到達了非洲,後來又繼續向西做環球航行。他們沒能到達亞洲,卻在美洲登陸,之後便開始在奴隸勞工的基礎上建立起新的環大西洋殖民經濟。

04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以及對東方國家的武力征服

早在公元16世紀,耶穌會傳教士就開始造訪中華帝國。他們被這個地方的景象所震驚,並在報告中這樣描述:「由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階層而非貴族階層所管理的官僚機構,適用於所有人(無論是農民還是貴族)的法律,為了參加科舉考試而接受教育的人,精英體制下的社會流動。」所有這一切對歐洲來說都前所未聞。

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與治國理念,好不好請打分!

兩個世紀之後,這些報告對歐洲啟蒙運動起到了促進作用。伏爾泰等哲學家閱讀了這些報告,並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國家複製其中描述的現象。他們開始提出一些主張,希望建立能夠培育官僚制度、法律系統和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階層的體系。

歐洲人開始建起高效運轉的國家,法律體系和強有力的軍隊。隨著大西洋貿易帶來了巨額財富,西歐的國家逐漸變得極其強大。終於,它們打通了與亞洲的貿易網路。只不過現在的目標已經不僅僅是觸及這些商業網,而是要接管它們,正如歐洲人在美國所做的——開拓殖民地並建立一個帝國。

05西方與東方的對比分析

當我們回顧歷史時,有趣的轉折點正由此開始顯現。當歐洲國家變得強大富足、開始打破舊的貴族秩序時,它們認為自己是在創造一個歷史的轉折——拒絕傳統世界、建立現代世界。

一代又一代的西方思想家始終將中國與世界歷史演化進程的早期階段緊緊相連。對此,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黑格爾認為中國根植於一種與自然界保持永恆和諧的狀態。他相信只有當一個國家理性、自知,打破自然世界的藩籬,能夠自覺地參與促使自身不斷進步的奮鬥和鬥爭時,進步才是可能的。德國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試圖解釋為什麼中國沒有像歐洲那樣產生資本主義。他的結論是中國缺乏一套超驗的信念,這限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他認為,儒教和基督教新教有著各自不同的哲學基礎,這使得中國試圖適應世界,而西方則尋求改造世界。

06法家思想對現代法律的影響和啟發

無可置疑的是,歐洲傳承下來的許多東西都起源於中華帝國。精英主義考試(例如美國學術能力測驗)的大致理念從根本上可以追溯到中華帝國的科舉考試,主張人人平等的法律亦可以上溯到中華帝國歷史中的古老制度,由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階層管理的官僚機構亦是如此。

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與治國理念,好不好請打分!

關於歐洲向中華帝國學習的故事還有一個小小的提醒,這一提醒只與中華帝國思想潮流中的一個流派相關,即墨子和他的思想繼承者法家學派學者。歐洲流行的觀念是將人類看作依據普遍規律管理理性法律系統的理性主體;歐洲的考試測試的是一個人純粹的能力,而非其道德的良善或所受的道德訓練。墨家/法家思想則從道德框架之中掙脫出來,僅僅看重如何建立一個官僚政府。因而法家思想是現代理性國家崛起的一個關鍵成分。

結語——

雖然東方的治國理念被模仿了,但其在西方的具體應用卻與其本源非常不同。在中華帝國,治國的目的是將財富與政治權力相分離,從而使國家成為由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所管理的精英社會。而在西方,治國的目的卻是儘可能地連接財富與政治權力,從而破壞貴族社會的根基。

社會流動由財富收益所創造,而財富收益又將直接導向政治權力。在西方,社會流動背後的驅動力不是教育和國家的發展,而是財富和經濟。由於將過去的人類歷史全部視為「傳統」的,我們便阻礙了自己向其他思想學習的潛能。

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新時代,各種思想觀念在新時代都能重新活躍起來。鑒於人類今天所面臨的個人和社會危機,東方的這些富有智慧的思想觀念可能是我們找到出路的最佳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詩畫 的精彩文章:

5種值得深交的人,早看早受益!
12幅養眼國畫,帶你快速認識山水名家胡九軍!

TAG:哲學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