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2018年電影票房破600億 院線「洗牌期」或將到來

2018年電影票房破600億 院線「洗牌期」或將到來

每經記者:畢媛媛 每經編輯:杜毅

低迷了近兩個月後,中國電影市場終於等到了好消息。「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29日下午17點5分,含年末兩天預售,國內年度票房已突破600億元,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

2018年,電影行業風雲沉浮。既出現《紅海行動》這樣的主旋律大片,樹立國產類型片新的里程碑,也有現實題材力作《我不是葯神》,擁有高口碑的同時引發全民共鳴。不過,也有影片大栽跟頭,如號稱聚集了原班人馬回歸的《愛情公寓》,上映首日票房便突破3億元大關,可「掛羊頭賣狗肉」的操作在不到半日就遭到觀眾的吐槽,口碑和票房斷崖式下跌。另外,對外宣稱投資超7.5億元的《阿修羅》,上映3天票房只有4600多萬元,最後片方主動撤檔。何時再映?「遙遙無期,不會再上了」,一位業內資深發行人曾告訴記者。

2018年是電影用質量說話的分水嶺,往年或可憑藉主演陣容、大IP、大特效等投機取巧獲得票房成功,但在2018年幾乎統統失效。「現在的觀眾擁有了鑒賞好片的能力」,某分析師告訴記者。

頭部效應繼續增強,兩極化加速明顯

數據顯示,2017年年度票房為559.11億元,較2016年同比增長13.45%。如果按2018年票房最終為600億元計算,則2018年較2017年同比增長7.31%。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貓眼研究院2018年度電影市場觀察》(以下簡稱《觀察》),雖然2018年的總票房突破了600億元大關,但增長速度15年來首次低於10%,降溫信號明顯。不過,中國的票房增速遠高於北美,與北美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在電影分析師武劍看來,年底,《海王》《毒液》《無名之輩》3部電影給了市場驚喜。「如果沒有這3部影片,2018年的票房可能還不如2017年。」

回顧2018年電影市場的表現,高居票房榜首的《紅海行動》達到36億元,緊隨其後的《唐人街探案2》則達到34億元,既賣座又好看的《我不是葯神》以31億元的票房位列第三。排名前三位的電影均突破30億元票房,這樣的集中度在近幾年都頗為少見。

而暑期檔之後,電影市場就鮮有叫好叫座的影片出現。國慶檔備受期待的《李茶的姑媽》《影》最終票房為6億元出頭,反而港片氣息濃厚的《無雙》跑贏。

歸根結底「是片子的質量」,武劍表示,「沒好片就是這樣」。他認為:「檔期已經不能給影片太好的保護傘,影片唯有自身足夠優秀才能獲得相應回報。想要投機取巧,再無機會。」

此外,《觀察》顯示,top6電影貢獻三成票房,1000萬元以下的影片高達30多部,累計僅貢獻0.8%的票房。可見頭部效應繼續增強,兩極化加速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票房top20中,國產影片佔11部,好萊塢大片佔9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仍是票房吸金石,在好萊塢六大電影中票房佔比提升顯著,超過40%。

驚喜的是,2018年更多國家和地區的電影進入了中國市場,其中印度電影表現搶眼。《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老爸102歲》《蘇丹》《嗝嗝老師》等寶萊塢片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不過,2018年沒有一部印度電影能複製2017年《摔跤吧爸爸》的票房表現。

影院經濟面臨瓶頸,院線洗牌期將至

貓眼專業版顯示,2018年票房Top20電影中,新生代導演貢獻41%的票房,新生代導演成為市場中堅力量。

位居年度票房第二名的《唐人街探案2》和第三名的《我不是葯神》,包括第四名的《西虹市首富》,導演陳思誠、文牧野、閆非,皆是新銳導演。其中陳思誠由演員轉型,憑藉兩部《唐人街探案》已成功打造了自己的「唐探宇宙」。文牧野憑藉優秀的短片作品,成為「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簽約導演,《我不是葯神》是他首部執導的長片電影,並由此奪得了第55屆金馬獎最佳新人導演的獎盃。

「演而優則導」放在2018年仍是容易成功的「定律」。除了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2》外,劉若英導演的《後來的我們》獲13.61億元票房,黃渤導演的《一出好戲》獲13.55億元票房,均進入了年度前二十名。

不過也有失意的,包貝爾導演的《胖子行動隊》僅獲得了2.6億元票房,豆瓣4.1的評分也無法拿它與「好片」掛鉤。

同時,影院的競爭也在加劇。據《觀察》統計,截至目前,國內銀幕數突破6萬塊,但單銀幕票房產出在下降,影院經濟效益面臨瓶頸,影投市場集中度下降。另外,2018年新增影院和關閉影院數據較往年都有增長,影院迭代速度加快,市場淘汰加速。

「不光我們店2018年完不成全年票房指標,全國大部分影院恐怕都完不成。」2018年10月,某影城經理在接受《北京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半年還紅紅火火的市場,下半年就風雲突變了。」

「簡單算一筆賬,10月的全國單日總票房經常在3000萬~4000萬元一天。中國有5.5萬塊銀幕,每塊銀幕每天平均只能產生500~700元,去掉稅費、分賬,落在影院手裡的每張銀幕每天約300多元利潤,能夠每天的水電費硬開銷?」資深電影發行人高軍告訴記者。

在高軍看來,「冰河期」的判斷不在於票房總體的上升,而在於票房總體上升的幅度不足以支撐那麼多塊銀幕。「現在銀幕數很多,票房再不大幅提升,單銀幕產出就攤薄了,而且薄得厲害。所以2019年應該會出現影院大面積關停並轉。」

票補來勢洶洶,撤離也迅速,在高軍看來,這是資本快進快出的一種表現。「立冬的時候,資本給了你一件棉大衣,在三九天最冷的時候,把棉大衣扒走了。這對市場打擊很大。」

日前,國家電影局印發《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規定,將實施電影院線年檢制度,完善電影院線獎懲機制和退出機制。對於長期管理不善、經營乏力的院線公司,實行市場退出;鼓勵電影院線公司併購重組,鼓勵跨地區、跨所有制進行院線整合,推動電影院線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這一舉措被業內人士解讀為院線的「洗牌期」或將到來。

宣發找新主流渠道,抖音成了新陣地

2018年電影行業還有一個突出現象,影片映前熱度有所下降,電影營銷難度加大。據統計調查,微信小程序、短視頻、社交平台成為電影宣發新主流平台,在電影映前熱度提升和映後口碑擴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某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通過小程序社交營銷,預售更加提前,首日預售票房佔比提升至36%;抖音成了電影新的營銷陣地,電影營銷也從傳統營銷向新時代下的互聯網升級。互聯網宣發正在一步步提升電影宣發的效率。

互聯網對電影觀眾消費行為重塑加速,電影票務平台與社區、社交媒體、視頻網站成為觀眾獲取電影信息主要渠道,電影售票線上化率進一步提升,網路購票在全國範圍內普及。

「我被大年初一早上的五線小縣城電影院嚇到了。」這是《每日經濟新聞》在2018年大年初一時刊發的稿子,人山人海、排隊買票的情景歷歷在目,「看電影已經成為過年新民俗。」

互聯網仍在釋放紅利,貓眼等互聯網平台經過幾年時間,將線上化率拉至84.5%,且持續挖掘低線城市紅利,2018年各線城市線上化率均增至81%以上;觀影人次增速放緩,但觀影年齡層更加廣泛,更多30歲以上觀眾走進電影院,為觀影人次增長貢獻約3.4個百分點,看電影從年輕人時尚消費行為,變成全民娛樂消費行為。

騰訊、貓眼、淘票票等互聯網平台,深度介入上游電影出品環節,每個檔期都有重度投資出品或主導發行的影片上映;尤其是電影導演、新製作公司與互聯網平台合作積極性明顯,推助電影新勢力崛起。

此外,互聯網影業公司在2019年春節檔勢頭較猛。愛奇藝影業和耀萊影視(文投控股子公司)共同出品《神探蒲松齡》。這也是愛奇藝首次試水的大成本院線電影。「我們之前做了幾部小成本的,幾乎都是文藝片類型,這次準備嘗試大體量的。」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對記者表示,結果如何還要看運氣。

每日經濟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