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庸的《天龍八部》到底講的是什麼?其實沒幾個人看得懂

金庸的《天龍八部》到底講的是什麼?其實沒幾個人看得懂

著名學者陳世驤曾對《天龍八部》作了一個精要的概括:冤孽與超度。沒錯,「無人不冤,有情皆孽」正是這部小說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下面,我們將分別從冤孽與超度兩個層面來解讀《天龍八部》。

第一層:冤孽

在《天龍八部》中,除了少林寺中那個無名無姓的掃地僧以外,其餘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生活得稱心如意,無冤無孽。表面上看,《天龍八部》的世界是一個充滿冤孽的世界, 再深入一層即可看到,這一冤孽世界的裡層,則是一個慾望的世界。說穿了,世界上所有的冤孽,都是由人類本身的慾望所造成的,如慕容博的復國慾望改變了蕭遠山、蕭峰父子的人生,而蕭遠山的復仇慾望又改變了玄慈、虛竹父子的人生。又或許,自己的慾望最終恰恰成了自己的冤孽,康敏的故事是這樣,游坦之的故事也是這樣。如此縱橫交錯,人世間就成了廣闊而又複雜的慾望之海洋,同時也就成了複雜而又深邃的冤孽深淵。

這就意味著,人間的「非人世界」,其實恰恰是由人類的慾望所造成;而人類的「非人命運」,其罪魁禍首恰恰是人類慾望本身。吐蕃高僧鳩摩智,正是因為沒有掙脫名韁利鎖,差點就身敗名裂;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師這樣的大德高僧,也是由於不能剋制自己性衝動,不僅使自己和少林寺的名聲受到極大的損害,而且還導致了葉二娘發瘋、虛竹成為孤兒,最終只能以死相贖。

第二層:超度

既然已經明白人類命運的真相,當然就不難找到拯救人類命運的自贖或超度之路。既然人類的冤孽是由人類自身的慾望所造成,那麼人類的超度之路當然還是要在人類的理性與良知中找尋。情感與慾望是人類的本性,理性與良知也正是人之為人的本質。

《天龍八部》之書名「天龍八部」來自於佛經名詞,其中也多惻隱佛理:慕容博、蕭遠山這一對冤家仇人在少林寺被高僧點化,雙雙攜手出家,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段延慶最終不殺段譽,僅僅是出於父子親情,是一種人性的常規;而葉二娘最後殉情而死,則是人類愛情最感人的一幕,當然也不是任何一部佛經所能解釋的。

《天龍八部》的主題,起點當然是佛家的慈悲之心,悲天憫人,破孽化痴。但這部小說的終點卻不是佛家的「彼岸」,而是人世間的現實世界:其通往終點的途徑也不是佛家的「空無」,而恰恰是人道的真情義。

小說中對慕容博、段延慶等人的王霸雄圖固然持否定態度,但卻沒有否定段譽成為大理國君、蕭峰曾為遼國南院大王、虛竹成為西夏駙馬兼靈鷲宮主人。小說中對岳老三、丁春秋等人貪圖虛名的種種言行作了深刻的諷刺和挖苦,但卻沒有對蕭峰等人當世英雄的不朽名聲作任何的貶損。更有說服力的是,小說中對雲中鶴的色慾、段正淳的濫情作了報應的因果展示,但對蕭峰對阿朱之情、段譽對王語嫣之愛、虛竹與西夏公主的性關係等等卻沒有作絲毫否定。除了蕭峰的故事最終沒有圓滿的結局,段譽的痴戀、虛竹的犯戒,都超越了倫理的障礙和佛門的清規,最終皆大歡喜一這當然只能是人道意義上的大歡喜。

金庸之所以要給段譽、虛竹如此巨大的「人道獎賞」,其原因恰恰在於他們的佛道之心。儘管虛竹的母親是天下第二大惡人葉二娘,段譽的生父是天下第一大惡人段延慶,蕭峰的父親蕭遠山也是「大惡人」,可以說蕭峰、虛竹、段譽都算得上是「惡人之子」,但他們的與眾不同之處,是他們能用自己的仁愛與慈悲,斬斷人世間的「血的鎖鏈」及其「惡的鎖鏈」。從而,他們的人生,就不僅僅是孽海悲歌,同時又是一段讓人感動的苦海慈航。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唯一沒有用任何形式 「肯定」過的人類慾望,就是復仇的慾望。蕭遠山、葉二娘等人的復仇被作了否定性的描寫,康敏更是醜惡的人物,蕭峰最大的罪孽正是因復仇之心打死了他的愛侶阿朱,而蕭峰最大的功德則又是他阻止了宋遼兩國的相互攻殺,雖死猶榮。蕭峰、段譽、虛竹三位主人公之間,其實也有重重仇怨,但他們的行為卻是在銷仇泯恨,為人間帶來和平與安寧。

總之,如果只是將《天龍八部》當成一部純粹的武俠小說來看,那就真的太浪費這部小說的價值了,其中蘊含的佛性哲理,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探索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功是決不放棄 的精彩文章:

宰相外出一年,老婆卻懷孕了,宰相:解釋一下,老婆回復了4字
古代中原男性,為何不願娶匈奴女性?原因讓人羞於啟齒

TAG:成功是決不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