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紅學」結友誼薪火再相傳——記周策縱與俞平伯的交往

「紅學」結友誼薪火再相傳——記周策縱與俞平伯的交往

著名美籍華人學者、紅學家周策縱先生從20世紀60年代起對《紅樓夢》研究深感興趣,同時又廣泛結交海內外紅學界的朋友,與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就曾有過一段不尋常的交往。

1978年夏,周策縱先生回到闊別30年的祖國觀光、訪問,並在首都北京與久慕盛名的紅學大師俞平伯見面,就自己關心的學術問題進行了探討。大病初癒的俞平伯不僅向他講述了自己在紅學研究中受到胡適的影響及其得失,而且介紹了自己在上世紀50年代遭受批判後的坎坷經歷。數十年來,俞平伯很少與人談及這段往事。這一次,他能夠與周策縱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也可見他對周策縱的信任。他還把自己的近作七言長詩《重圓花燭歌》手抄本贈送周策縱留念,這是俞平伯為紀念結婚60周年而作的長歌。1977年10月,農曆九月既望,是俞平伯夫婦結婚60周年紀念日,即我們俗稱的「重諧花燭」。這種紀念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多。因此,《重圓花燭歌》便成為曠世難得之作。俞平伯在詩中以真摯簡樸的語言、樂觀向上的心態,記述了60年來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夫婦倆所經歷的諸多坎坷以及「晚節平安世運昌,重瞻天闕勝年芳」的美好晚景。從這難得的佳作中,周策縱看到了俞平伯寬闊的襟懷,也看到了中國老知識分子不尋常的生活歷程,因此更加深了對俞平伯的敬重。

在周策縱走訪了國內多位紅學家之後,他擬於1980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舉辦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的一套完整設想便在心中醞釀成熟了。他親自籌備會前各項事宜,親自給海內外的紅學家發請柬。作為第一位被特邀的中國紅學家,俞平伯於1979年初冬時節便收到了周策縱的邀請函,允許他帶翻譯,允許他有親屬陪同。但俞平伯以年老體衰不良於行,婉言辭謝了周策縱的盛情邀請,而他認為總需「以酬遠人之望」的「詩歌文章」卻是如期完成了。他把舊作《題〈石頭記〉人物圖(七古一首)》一詩書寫為條幅,委託馮其庸帶到會上,贈送給大會主持者周策縱,以表示對研討會的祝賀。此詩作於1964年,曾首次在《紅樓夢學刊》1979年創刊號上發表。詩中寫道:

紅樓縹緲無靈氣,容易齏寒變芳旨。

回首朱門太息多,東園多少閑桃李。

新園花月一時新,羅綺如雲嬌上春。

鶯燕翾翻初解語,桃花輕薄也留人。

牡丹雖號能傾國,其奈春歸無處覓。

覓醉荼蘼腕晚何,不情情是真頑石。

芙蓉別調誄風流,倚病佳人補翠裘。

評泊茜紗黃土句,者回小別已千秋。

其間叢雜多哀怨,不覺喧臚億口遍。

隱避曾何直筆慚,春秋雅旨微而顯。

補天虛願恨悠悠,磨滅流傳總未酬。

畢竟書成還是否,敢將此意問曹侯。

1980年6月,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舉行。直到研討會結束後,俞平伯還惦念著這張條幅,「未知下落如何」。他未曾想到,在研討會期間,主辦者曾在威斯康辛大學圖書館閱覽室舉辦了有關《紅樓夢》的珍藏版本、文物與字畫的展覽。俞平伯書贈的條幅與周汝昌、馮其庸、吳組緗、啟功等諸位大師書贈的墨寶,均作為有關《紅樓夢》的書畫作品予以展出。

俞平伯的紅學論文,即致周策縱先生的信,也請與會的中國學者在研討會上代為宣讀了。他在信中就《紅樓夢》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談了三點意見。首先,他認為《紅樓夢》畢竟是小說,今後應多從文哲兩方面加以探討。其次,他建議編一本有關《紅樓夢》入門或概論之類的書,將紅學中的「取同、存異、闕疑」三者皆編入,以便於讀者閱讀《紅樓夢》。最後,他認為《紅樓夢》雖是傑作,終未完篇;若推崇過高則離大眾愈遠,「曲為比附則冥賞愈迷,良為無益」。

1987年秋,周策縱應邀到新加坡講學。古道熱腸的周穎南在熱情款待老朋友的同時,也沒有忘記請周策縱在他所珍藏的俞平伯《重圓花燭歌》長卷上題詩。說來有趣,原來二位周君還是通過俞平伯才得以相識的。那是1979年農曆春節前後,俞平伯曾將寄給周穎南的信及稿本誤封入了寄給美國周策縱的信封內,後得周策縱來信相告,方才得知。於是,俞平伯在寫給周穎南的信中,說明了自己的手誤,並向周穎南介紹:「策縱字棄園,不久來星島,兩君可以晤識。」後來,周策縱與周穎南在新加坡晤面,一見如故,歡談至夜,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俞平伯給周穎南的信及詩稿也由周策縱面交周穎南。從此,他們成為朋友。

1990年10月,一代紅學大師俞平伯在北京的家中安然辭世。對俞平伯的學問和人品深表敬佩的周策縱聞訊後,以詩寄情,深切悼念俞平伯先生。詩曰:

此翁真厚重,違世自蕭然。

促膝溫餘悸,傳心釋異言。

斗轉星移,白駒過隙。進入新世紀之初,一位台灣友人在台北的舊物市場購得1947年俞平伯書贈弟子陶重華的舊作五言律詩七首的手卷。他有幸得到俞平伯半個多世紀前的真跡,深感彌足珍貴,故欲重新精裱成卷收藏,於是,他請著名學者饒宗頤、孔德成、吳小如等為此題跋,以資紀念。2001年12月,居住在「美國加利佛尼亞州阿巴尼市借水借山樓」、「時年差二十餘日即八十有六」的周策縱先生,也應囑為之題寫了七絕二首,詩曰:

其一

故人詩筆美兼工,淵穆渾純有杜風。

猶憶京華頻促膝,秋庭斜日細論紅。

其二

褊淺譏嘲每失真,何如敦厚尚溫醇。

新文自富深沉韻,未可慚為五四人。

周策縱在跋語中寫道:「君重葉國威老弟寄眎所藏俞平伯先生丁亥年(一九四七)端陽節手書舊作五言律詩七首囑題,予喜其詩皆富唐音,而尤賞其『地以曾經重,身堪老病傳』一聯,而書法秀逸,尤其餘事。吉光片羽,彌足珍寶。憶七十年代以後,曾多次訪問俞先生於其燕京寓所,暢談紅學、詩詞,並蒙屢賜手書,討論其曾祖曲園公題語。惠詩並有慚憶五四之意,慊慊君子,足愧後生。今睹此手跡,如見其人,不勝懷念之情,爰恭題七絕二首,以跋其後,並謝君重弟遠道囑題盛意。」

君子之交,情重義遠。兩位紅學家——周策縱與俞平伯之間的交往,實在令人神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為書而生的智者——陳原誕辰一百年紀念座談會在京舉行
第八屆「胡繩青年學術獎」獲獎作品公示公告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