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咸豐逃出京城有多狼狽?只能吃上兩隻雞蛋一碗小米粥

咸豐逃出京城有多狼狽?只能吃上兩隻雞蛋一碗小米粥

1860年8月 21日24日,英法聯軍佔領天津。

佔領天津後,英法聯軍發布了一道安民告示,稱:「去歲我國前來互換和約,中國失信,傷我師旅。故今年前來複仇,又動干戈。於某日佔居大沽,某日統先鋒入天津城。我兩國水陸會商,絕不騷擾百姓。爾等各安生業,俟大局已定,酌有章程,再行明示。」

天津民眾倒是安撫下來了,北京城裡的咸豐皇帝,卻更加惶恐不安。天津的失陷,讓北京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在那以後,英法聯軍就可以長驅直入,暢通無阻地抵達北京城下。

接下來,是繼續戰鬥,還是停戰求和?咸豐皇帝心裡茫無頭緒。他下令:「勿得決裂和局,亦不可遽行應允。」這就是說,連咸豐皇帝本人都還在猶豫不決。既放不下面子求和,又不敢堅決抵抗。

就在這時候,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向咸豐皇帝建議「北巡」。「北巡」當然是冠冕堂皇的說法,說白了就是逃出京城,到河北承德避暑山莊躲難。咸豐皇帝也有此意,便召集諸王和大臣商議。

大家都默然,只有禮部侍郎畢道遠站出來說:「從古國君守社稷,斷無遠出之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的傳統,所以畢道遠有此一說。

咸豐皇帝說:「爾等所言固為有理,設夷匪入城,將置聯於何地?」

大家再次默然。這個問題誰也無法回答,只好「相向而泣」。

然而,反對咸豐皇帝逃出京城的聲音依然很強烈。祁巂藻、潘祖蔭、陸秉樞、劉成忠等紛紛上奏摺,反對此議。潘祖蔭問:「國君死社稷,上欲何往?」陸秉樞則質問:「上何以對祖宗?何以示臣庶?」

到後來,咸豐皇帝煩不勝煩,乾脆傳旨「闢謠」:「朕聞外間浮議,竟有謂朕將巡幸木蘭,舉行秋獮者,以致人心疑惑,互相播揚。朕為天下臣民主,當此時勢艱難,豈暇乘時觀省?且果有此舉,亦必明降諭旨,預行宣示,斷未有鑾輿所蒞,不令天下聞知者。爾中外臣民,當可共諒。」

咸豐皇帝在「闢謠」的同時,信誓旦旦地表態自己不會悄「逃跑」。就算是要「逃跑」,也會明降諭旨,公開進行。

然而,9月18日,當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鐵騎,在八里橋慘敗於英法聯軍後,咸豐皇帝不走也得走了。八里橋距通州八隻有8里。從八里橋出發,快馬加鞭,半天不到即可抵達廣渠門。京城危在旦夕。

當晚,居住在圓明園的咸豐皇帝召見王公大臣,作出了兩個重要決定。一是咸豐皇帝離開京城,前往承德避暑山莊「北狩」。二是任命奕訢以欽差大臣的身份駐守京城,與英法聯軍進行談判。

以前,「木蘭秋獮」是一項重大的活動,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嘉慶皇帝等都很重視,往往提前半年時間進行前期準備工作。而這次,由於英法聯軍兵臨城下,已經容不得更多時間來準備了,只好匆忙出發。

9月22日,正值秋分。當日凌晨,咸豐皇帝來到圓明園安佑宮,向供奉在這裡的列祖列宗畫像作告別,隨後,便匆忙從圓明園後門離去。

咸豐皇帝萬萬沒有想到,他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由於此行太過匆忙,咸豐皇帝沒有帶更多隨從人員。據《庚申英夷入寇大變記略》記載:「鑾輿不備,扈從無多。隨行者惟惠王、怡王、端華、肅順等,並軍機穆蔭、匡源、杜翰諸人。車馬寥寥,宮眷後至,詢迫不及待矣。」這就是說,咸豐皇帝只帶了寥寥幾個親信的王公大臣,連後宮眷屬都沒有跟在身邊,稍後才趕上他們。

如果是平時,皇帝出巡,地方官早不早就收到了消息,沿路安排食宿,遠遠地跪迎聖駕。可這次,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地方官早已聞風而逃,沒有為他們準備食宿,咸豐皇帝一行的伙食糟糕透頂,「是日,上僅咽雞子二枚。次日與諸宮眷食小米粥數碗,泣數行下。」

當天,咸豐皇帝只吃了兩個雞蛋;第二天,與後宮眷屬們一起喝了幾碗小米粥。秋風蕭瑟中,咸豐皇帝看到此情此景,聯想到自己的悲涼境遇,不禁悲泣以來。

那時候的咸豐皇帝,與他一起分食小米粥的慈禧太后,會在40年後的1900年,因為八國聯軍的入侵,再次逃離京城,「西狩」到陝西西安。

【參考資料:《清實錄》《庚申英夷入寇大變記略》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左宗棠辦洋務時僱傭過各國人士 但從不僱用英國人
雍正皇帝正值盛年卻突然暴斃 他是被呂四娘刺殺的嗎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