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中的陸上戰場:曾手握好牌的清軍為何一敗塗地?

甲午戰爭中的陸上戰場:曾手握好牌的清軍為何一敗塗地?

文/王凱迪

關於甲午戰爭,人們記憶最深的是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英勇殉國,最扼腕嘆息的是北洋艦隊在威海衛的全軍覆沒,然而,甲午戰爭的陸上戰場上,清朝軍隊的一敗塗地更是見證了清帝國「天朝」地位的瞬間隕落。


01疲軟的宗主國

朝鮮作為中國的藩屬國,長期保持著對宗主國的忠誠與敬畏。自公元1882年開始,清軍便在袁世凱的統帥下常駐朝鮮,先後平定了朝鮮統治集團內部的壬午、甲申政變,穩定了朝鮮國內局勢。可以說,在甲午戰爭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清王朝在朝鮮半島上擁有強大的政治軍事影響力。反觀日本,除了《江華條約》中獲得的通商權利之外,並沒有在朝鮮駐軍的權利。

然而,清王朝並沒有將這樣的政治軍事優勢延續下去,公元1885年,日本藉機向朝鮮用兵,清王朝急於平定事態,竟然同意與日本同時從朝鮮撤軍,這樣看似對等的撤軍實則是日本人狡詐的戰爭試探,卻收穫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使得袁世凱在朝鮮建立的清王朝影響力一朝盡喪,本來十分牢固的朝鮮局勢開始出現動搖。

到19世紀90年初時,朝鮮局勢已然超出了清王朝的控制範圍內,而當清王朝希望重新對這個藩屬國施加戰略影響時,日本人已然不再會給清政府留下可乘之機。

圖/壬午兵變


02 日軍總動員

公元1894年,朝鮮王朝爆發東學黨起義,半島再燃硝煙。當時的清王朝僅派遣直隸提督葉志超率領北洋的淮、練軍二千餘人出發,前往朝鮮,駐忠清道牙山,而當時的日軍將萬餘名陸軍和幾乎全部海軍開到朝鮮,佔據仁川、漢城等戰略要地,做好了充足的戰爭準備。

當年7月20日,日軍出其不意偷襲牙山駐軍,清軍將領聶士成英勇抵抗,但主帥葉志超不為後援,導致聶士成孤軍戰敗退軍。


03 一觸即潰的清軍

清王朝在得知前方戰局後才如夢方醒,派遣衛汝貴統率淮軍盛字營,宋慶部將馬玉昆統率部分毅軍及奉天的豐升阿、左寶貴率部分奉軍由陸路前往平壤,「圖援漢城"。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方各軍陸續到達平壤,但並不主動「進剿」,只是坐等日軍來戰,使得日軍得以從容整合與調配軍力,全面佔領南朝鮮。

而此時的清軍卻戰力堪憂,以至餉銀「但能養命,不能果腹,人人傷心解體,積忿成仇」,武器則「葯不配彈",「子不對槍」,而日方軍隊訓練有素,紀律嚴明且彈藥充足,剛一交戰,高下立現。雙方在軍事素養上的巨大差距讓清軍在戰鬥中遭遇了沉重的精神打擊,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情緒。

圖/清軍戰敗被俘

平壤戰役爆發後,前方清軍中僅有左寶貴誓死抵抗,直至壯烈殉國,而主帥葉志超則完全喪失了戰鬥意志,一路狂奔撤退,率領主力倉皇逃過鴨綠江。自此,清軍徹底退出朝鮮半島,在朝鮮戰場上大敗虧輸。遲緩而失效的戰略布局外加巨大的軍事素養差距是清軍在路上戰場勢力的基本原因。

參考文獻:1. 王魁喜 吳文銜 陸方 石箴 徐楓 徐鳳晨,近代東北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高麗人如何從契丹與女真人手中搶佔領土?
近代國人怎麼學英語?知道真相的我眼淚快掉下來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