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和哲學理論,對你影響最大的是哪家?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和哲學理論,對你影響最大的是哪家?

導讀: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和哲學理論,對你影響最大的是哪家?

1、中國古代思想主要有道家、儒家、法家和佛家,那麼各家的優秀思想分別是什麼?你如何評價?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 中國思想與世界其他地區所產生的思想有很大不同。中國本土滋養出來的思想,無一例外都是「入世」的學問,基本是探討現世社會的問題,著力於對於社會現狀進行改良。既不是形而上的哲學,也不是指點人類死亡以後出路的宗教,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古希臘哲學是有質上的區別的。

而佛教則很明顯是「出世」的學問,雖然解構了人生當中的一些問題,但也還是為了闡明,信佛以後的好處——達致彼岸,永生成佛,而佛教實實在在是「舶來品」,並非我華夏自己生長出來的,所以,個人並不認同佛教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只能說是,中國古代接納的思想。

中國古代思想的主要代表早有概括分別是儒、道、墨、法、名五家(當然,根本不只這五家其他影響相對較小,或者由這五家發端來的還有許多,比如兵家、縱橫家、陰陽家、農家等等)。下面,試來說說五家及佛家的優秀思想,當然囿於自身才疏學淺,難免錯漏,掛一漏萬,望觀者不吝指正。

儒家:儒家這裡只探討先秦儒家,因為這才是儒家的根本,是儒家的本質。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孟,孔子是集大成者,孟子有所發揮,但基本還是一個宣傳儒家的,其思想,並未完全跳出孔子的範疇。那麼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要思想是什麼呢?個人概括為如下幾個關鍵詞:

「仁義」為本: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義是儒家最為優秀閃光,也最為根本的思想。什麼是「仁「,什麼又是」義「。孔子論」仁「其實並不完全一致,因為作為一代傑出的全民教育家,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孔子論仁也各不相同。大致有這樣幾個主要的回答:

其一,克己復禮曰仁;

其二,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其三,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其四,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其五,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其六,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其七,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從這些孔子的論述當中,很多初學者,或者古代漢語閱讀有障礙的人可能看得雲里霧裡。我嘗試著解釋一下,「仁」從字上講「二人曰仁」,放到小範圍中,指兩個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如何「和諧」?克己復禮,就是克制自己不良的表現,待人以禮。「克己」絕不是後來人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因為孔子是承認人性,而且贊成人性的,他贊成富貴都是人們所追求的,所以「克己」是指人不能過分的縱容自己的慾望,凡事要有「度」,怎麼做到有度?復禮。什麼是禮?這絕不是繁文縟節,也不是簡單理解為禮貌的意思。禮是孔子對社會秩序的一種設計,他倡導社會各個階層的人要盡到各自的責任,要對得起自己所在的階層。注意孔子這裡的要求是全民性的,有些人說孔子的學說是統治階層的論調,其實是一種別有用心的計較和惡導。一個社會必須要擁有秩序,天下大亂何來人民的幸福生活?仁,首先要講究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構造,由此放大,全社會也要早就一種和諧的關係,分工明確,各有所職,無一忽略,這個仁,在《孔子家語》、《禮記》中就放大為「大同」觀念,孔子提出就是「天下為公」。(大同社會描述的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想像一下這樣的社會,人人的生活有保障,所有能夠勞動的人都能依據自己的才能而工作,整個社會壞人沒有生存的土壤,大家都和睦誠信……你生在這樣的社會,是否覺得幸福?

所以「仁」就是儒家為全社會,全民的福祉指出的一條出路,有秩序,講誠信,眾和睦,有依養,達到社會,小到家庭。這實在是儒家精神當中,十分閃光的東西,也是歷朝歷代仁人志士,所努力追求的。

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佛家,我曾因偶然的機緣讀了《心經》,覺得妙不可言。後來又讀了《金剛經》,覺得更是高深莫測。從此喜歡上了佛家的學說,對其因果報應,六道輪迴,十二因緣很感興趣,一發不可收拾,學了有三年之久。後來又跳了出來,不再迷信了。

佛家對我影響最大的是眾生平等,儘管我們生活在一個婆娑世界,人有三六九等之分,但人人皆有佛性,通過不斷的積德行善,是可以獲得大福報的,可以通往天國之路。佛家學說特別講究福報,福報大的人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受苦受難的人是上輩子作惡了。人世亦有六道輪迴,不同福報的人處於不同的階層。

當時我的人生受到了一些挫折,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了慈悲為懷的佛家學說。我還按數字總結出來了佛家的一些觀點:一佛;二慈悲;三毒:貪、嗔、痴;四聖諦:苦集滅道;五蘊:色、受、想、行、識;六神通;八苦;十二因緣等。

學了佛教理論之後,我把自己稱為了居士,不再殺生,不再吃肉,每日吃齋念佛。後來我又接觸到了禪宗,覺得禪宗才是科學的理論,我最喜歡聽佛教的音樂《雲水禪心》,可以洗滌人的心靈。學習了禪宗之後,覺得佛家的個別理論也很唯心,比如佛家說通往天國的路由黃金鋪成,幸虧當時佛教不知道有鑽石。如果他們知道鑽石的話就會說通往天國的路由鑽石鋪就,太貪心了。

當然,我屬於唯物主義者,早已拋棄了佛家學說。只因為我讀到了朱元璋對佛教的評價:國家懶蟲,民間蛀蟲,色中惡鬼,財上羅剎。這四條評論可謂一針見血,只因朱元璋也曾出家做過和尚,他當和尚是為了生存而不是信仰。

無論是儒、釋、道、法,還是現代哲學,其目的都是為了改變人的本性之惡,讓人追求真善美,做一個遵紀守法,品德高尚的人。至於儒家學說,在盛世的時候可以籠絡人心,在亂世的時候則毫無用處;道家是一種出世哲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儒家學說可以修身,道家學說可以修心,作為平凡者的我們,應當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2、儒家直白但是空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什麼這麼做講的不透徹。如果理解了效法乾坤之健德。也就不顯直白了。

道家晦澀難懂,多講天地自然之變化,之形式。

其實道家儒家法家等諸子百家都是繼承先賢參天地之造化的方法,繼承陰陽五行之辯證認知的智慧,而從不同角度闡述發揮。簡單說就是,我看天地萬物如此,那麼人應效法天地如此如此去做。其中各有千秋長短。

佛家是外來,經典浩繁,說心,說相,說智慧,說意識,說世界,說萬物,說眾生,說事迹,說修行證實方法,不勝枚舉。

很多現代發現現代討論的人的問題,意識思維問題,物的問題,時空問題,世界成因壞滅問題都有縝密的討論,並有修行證實方法。

幾乎所有哲學問題在佛經里都有討論過。比如現代哲學科學界爭論過的物質可不可以無限分解問題。比如意識物質第一性問題(嚴格說討論的不是第一性,因為意識和物質不相交)討論思維過程。

正因如此,我才相信佛家,所以佛家對我的影響最大,因為佛家經典看的多了,理解深入了,我才反過來漸漸發現中國古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是多麼難得的了不起。相比之下西方哲學的問題很大,但是討論的深度太膚淺,也不成系統,只是圍繞意識概念展開思辨,形式邏輯算是最大的成果了。舉例——意識無法和現實事物接觸。意識行為都是影子計算。哲學不曾提及此事。哲學本身就是意識思維的一種行為。

3、

《心經》從"觀自在菩薩"始,至"真實不虛"為顯說般若;此段咒語則為密說般若。顯明者,佛經借世俗文字語言傳達道理,示現於人,導人修持。秘密法則含有咒語這樣的方法,佛法的本質在至極之處是不可說的,說不出的。佛只是為了眾生開悟才不得不說法,而那神妙不可說的秘密只有借咒語來教授了。

只有靠個人去覺悟了。秘密法門之一的陀羅尼,凡夫不能理解,只好不作漢譯,但念誦仍是有效力的。按以往的說法,《心經》中全部要義,完全包括在這四句咒語中。念誦這四句咒,其效力等同於誦讀此經。就是說這一句咒語,就是所有的秘法了,即世界的真理,宇宙的真諦。

大家看到這裡明白了嗎?佛其實沒有說真理是什麼,佛只是在說真理在這。你聽到了嗎? 好!現在我問你,你聽到了什麼?

不要迷惑,你覺得沒有什麼,但一個制心一處,心無旁騖的人,聽到後,能想宇宙的什麼,還真不好說。

這大概也是眾多的寺廟,會有誦經誦咒這個修行。而世俗的人雖然聽不懂,但聽到了,也覺得寧靜舒服。

無獨有偶,中國聖賢也有類似的直白表述。大家都聽過。老子的宇宙觀就是一個字——道。悟道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具體說什麼陰陽,相互,無為,有為之類,都是在為你悟道而鋪路的。而對於最高的道,老子就這樣比喻:「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翻譯過來就是: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大家注意一句話:「道隱無名。」就是說道是隱匿在時空中,其實是沒有名稱的。而這和佛家《金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是一理的。釋迦摩尼在《金剛經》中反覆強調,眾多的名,只是假借為工具而已。真正的「如來」是不以名說的。宇宙是咋樣的?老子說:「大象無形啊。」因為宇宙太大了,太神奇了,所以我無法用具體的形狀來說明它。同樣道也是無形的。

世界是想聯繫的,科學家,哲學家,佛學家表達哲理的方式不同,但哲理的內容卻大同小異。上面我們說佛家和道家,現在說數學家,哲學家,和物理學家是怎麼思考世界的,怎麼看待宇宙的。

20世界有兩個天才,前者是維特根斯坦,後者是哥德爾。我不知道哥德爾對於維特根斯坦了解多少,但我覺得如果他倆認識的話,應該是惺惺相惜的。維特根斯坦最大的貢獻就在於數學哲學,尤其是邏輯哲學方面的貢獻。而哥德爾正好也在這方面是天才。

但顯然哥德爾好像更勝一籌。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來看。維特根斯坦對於邏輯哲學有一句名言:「對於可說的,我們說。對於不可說的,我們保持沉默。」保持沉默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無法說,也說不出來。就是我們道不出答案,無法道出此問題真理的時候我就應該沉默。那什麼問題在維特根斯坦眼裡應該沉默呢?比如倫理,比如愛情這樣的東西,就是要沉默的。

哥德爾就更牛了,他的研究更究竟!他直接通過數學論證得出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內容是這樣的:「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偽。」還有一個第二定理:「如果系統S含有初等數論,當S無矛盾時,它的無矛盾性不可能在S內證明。」

就好像,哥德爾在用這個公式,在對他的前輩維特根斯坦說:「你說有些東西,要保持沉默,我來證明為什麼要保持沉默。」

哥德爾這個定理,還一舉粉碎了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計劃。這個計劃大概是這樣的,20世紀20年代,在集合論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大數學家希爾伯特向全世界的數學家拋出了一個宏偉計劃,其大意是建立一組公理體系,使一切數學命題原則上都可由此經有限步推定真偽,這叫做公理體系的「完備性」;希爾伯特還要求公理體系保持「獨立性」(即所有公理都是互相獨立的,使公理系統儘可能的簡潔)和「無矛盾性」(即相容性,不能從公理系統導出矛盾)。

而正在希爾伯特興奮的時候,哥德爾站出來說矛盾是普通存在的。這時候你是不是又想到了哲學集大成者馬克思。要知道,馬克思比我上面提到這這兩位天才出生更早。

那麼物理學家,又是如何表述宇宙的奧秘呢?我們繼續來看。

1951年在授予哥德爾愛因斯坦勳章時,馮·諾依曼評價說:「哥德爾在現代邏輯中的成就是非凡的、不朽的——他的不朽甚至超過了紀念碑,他是一個里程碑,是永存的紀念碑。」

值得一提的是,我相信在拿到愛因斯坦勳章時候,哥德爾的心在滴血。因為大家都知道,哥德爾沒有什麼朋友,但和愛因斯坦是朋友。現在拿著以朋友命名的勳章獎,你說能高興嗎?事實上,愛因斯坦去世,對於哥德爾是一個打擊。

在這裡就要引出了,哥德爾是一個里程碑,那麼愛因斯坦也是一座里程碑,物理學中的里程碑。愛因斯坦說:「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是它是可理解的。」他還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宇宙最直觀的描述,就應該是用物理學來描述的。但物理學發展至今,雖然取得絕大成就,但也帶來諸多困惑。尤其是在量子力學中。他和玻爾的辯論,大家一直津津樂道。

宇宙是確定,還是不確定?你去仔細看看這些理論,比如波粒二象性,不確定原理,真空不空,薛定諤的貓,愛因斯坦場方程,宇稱不守恆,量子糾纏,再深入到夸克,希格斯粒子,希格斯場等,你會慢慢發現,越接近真理深處,越難以描述。物理學家的表述,和其他聖人前輩表述的方式不同,但內容有一致之處。很多最根本的場方程,比如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就像符咒一樣,常人無法讀懂了。

尤其是希格斯場方面,現在沒有一個人能清晰的想像一下,物質是如何通過希格斯場誕生。想像力有多重要,在這裡,真的比知識重要。

我深受上面所說的這些前輩的影響,也大膽寫了兩本科普書籍,就是《變化》和《見微知著》,很多人都已經看了,有罵我的,有誇我的,我都欣然接受。從人的角度去思考宇宙,去探尋真理。我是站在愛因斯坦這邊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們既然認識到這點了,就是成功的。

真理就不是假的,是真實不虛的。你只要牢牢記住,時間過的太快,今天的事情,今天趕緊去完成。真理無論在哪裡,你如果不去接近的話,哪裡都沒有。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哲理散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遁者起名閣 的精彩文章:

馬克思的《資本論》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各有什麼特點?
大統一理論的發展歷史以及發展瓶頸

TAG:靈遁者起名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