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說《金瓶梅詞話》中的「十八兩秤」很重要?

為什麼說《金瓶梅詞話》中的「十八兩秤」很重要?

梨花衚衕

5sing原創音樂精選

鴉青

00:00/00:00

作者:王清和


一、萬曆本和崇禎本的比較

《金瓶梅》萬曆本和崇禎本(「張評本」屬於此系統)各有千秋。兩者各有擁躉。

我傾向於認為,崇禎本源自萬曆本,據之而重新剪裁刪改。

萬曆本又稱「詞話本」。這麼稱呼是有理由的。除了該書的名字叫《金瓶梅詞話》外,還因為書中有大量的時調小曲等。這些均是當時的流行歌曲,大家耳熟能詳,張口就來,所以崇禎本的刪改者認為,全寫下來純屬浪費紙墨,沒有必要,故而一番砍伐,許多隻留下了曲調名。

其它描述性的韻文許多是作者東拼西湊來的,與故事情節無關,有些甚至破壞作品的風格。

萬曆本和崇禎本還有其它不同,比如回目(萬曆本的回目糟糕之極,以致有人據此判斷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回前詩、第一回的修改等。這裡不贅述。

萬曆本繁雜、混亂、澀塞,像是廚房裡的烹飪食材,有的是生猛海鮮,有的是乾果臘肉,還有不少下腳料,雜七雜八。崇禎本簡潔、整齊、通順,像是擺上筵席的大菜,已經過煎炒烹炸,色香味俱全。

從一般讀者的閱讀角度來說,崇禎本較好。如果讀者想更深入地暸解、研究晚明社會,萬曆本則是很好的素材。

萬曆本里有許多珍貴的細節,像是一塊塊琥珀,歷經歲月風雨,內中保存下來的蜜蜂、蚊子一類的小動物,個個纖毫畢現,栩栩如生。


二、崇禎本里丟了條「秤」

比如這條「秤」。

崇禎本第六回「何九受賄瞞天,王婆幫閑遇雨」(萬曆本回目為「西門慶買囑何九,王婆打酒遇大雨」),西門慶「刮剌」(偷情)潘金蓮兩月有餘,一日,將近端陽佳節,西門慶自岳廟(東嶽廟,並非岳王廟)上回來,到潘金蓮家,婦人安放桌兒,陪西門慶吃茶。西門慶道:「你不消費心,我已與了乾娘(王婆)銀子買東西去了。大節間,正要和你坐一坐。」接著寫道:

且說婆子提著個籃兒,走到街上,打酒買肉。那時正值五月初旬天氣,大雨時行。只見紅日當天,忽被黑雲遮掩,俄而大雨傾盆……那婆子正打了一瓶酒,買了一籃菜蔬果品之類,在街上遇見這大雨,慌忙躲在人家房檐下,用手帕裹著頭,把衣服都淋濕了。等了一歇,那雨腳慢了些,大步雲飛來家。

這段「打酒遇雨」的文字,貌似閑筆,實際作用大焉,張竹坡回前細緻分說:一為出薛嫂(來為西門慶做媒娶孟玉樓):「何處寫薛嫂?其寫王婆遇雨處是也。見得此輩止知愛錢,全不怕天雷,不怕鬼捉,昧著良心在外胡做,風雨晦明都不阻他的惡行。益知媒人之惡,沒一個肯在家安坐不害人者也。則下文薛嫂,已留一影子在王婆身上。不然王婆必寫其遇雨,又是寫王婆子甚麼事也」。二為武二來遲作證,照應後文「路上雨水連綿,誤了日期」。武二來遲,以便未娶金蓮又先娶玉樓。張竹坡評贊道:「文字騰挪,固有如此」。所以,不管是出薛嫂還是伏武二來遲,都是為下面「娶玉樓」一大迴文字預作鋪墊。

仔細比較,會發現萬曆本文字略有不同:

且說婆子提著個籃子,拿著一條十八兩秤,走到街上,打酒買肉……

就是這句:「拿著一條十八兩秤」。

崇禎本里丟了這條「秤」。


三、鮮活有趣的生活場景

小事一樁,與全書情節並無重大關聯,無關痛癢,可有可無,刪去無妨——這大概就是崇禎本修改者的想法。

但細細品味,王婆遇雨,先是躲在屋檐下,待雨稍停,「大步雲飛來家」,如果一手提著個裝滿菜蔬果品的籃子,另一手提溜一條大秤——那情景不是更為鮮活有趣嗎?有意思的是:崇禎本的插圖,就是這樣的情景,顯然,作者是按照萬曆本來繪製插圖的!

再想像一下,王婆在肉鋪菜攤上,仔細過秤,與人討價還價、錙銖必較的場景,一個精細小氣、視財如命的市井婆娘呼之欲出。

更重要的是,這裡表現出,在當時的買賣交易中,不法奸商比比皆是,缺斤短兩防不勝防,所以買主只好自備秤平在手,當場過秤。

是很熟悉的情景吧?現在城裡人到農貿市場買菜,也不乏手提一秤者,但秤則多是小巧易攜的「彈簧秤」。

但,什麼是「十八兩秤」?

魯迅的小說《風波》里,九斤老太使勁說「一代不如一代」,她的兒媳七斤嫂辯駁說:「你老人家又這麼說了。六斤生下來的時候,不是六斤五兩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秤,十八兩秤;用了准十六,我們的六斤該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見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許是十四兩……」

由此可見:十八兩秤,一是私秤,二是加重秤(准秤應是十六兩),三是在清末民初的江浙地區民間還有這種秤。

王婆的這條十八兩秤,當然也是私秤了。據當時的法律,使用私秤是犯法犯罪,要處以刑罰的。但她拿著這條秤,「走到街上,打酒買肉」,無遮無攔,招搖過市,視政府法令如無物。這或許是因為缺斤短兩的現象太過普遍,法不責眾,政令遂成空文了。

看來,要暸解當時的市民生活,萬曆本中的這條「十八兩秤」,還真少不得。

(十八兩秤)


四、「水銀秤」的故事

度量衡的統一,是公平交易的保障。唐宋兩代將衡重的「兩、銖、累、黍」非十進位制,改為「兩、錢、分、厘、毫」十進位制,計算方便,計量精確。元、明、清各代的度量衡都沿用唐制,基本上是統一的。但是仍然沿用了一斤等於十六兩的非十進位制單位。

明代工商業發達,朝廷高度重視度量衡管理制度。洪武元年(1368)、洪熙元年(1425)、正統元年(1436)、景泰二年(1451)、成化五年(1469)、嘉靖二十七年(1548)等,朝廷都頒布核校度量衡法令。「凡度量、權衡,(工部)謹其校勘而頒之,懸式於市,而罪其不中度者」(《明史》卷七十二「職官一」)。朝廷統一下發標準量器,各地逐級依樣製造。朝廷還嚴格監管度量衡,對違法作弊現象,給以處罰。

但使用短尺輕秤者仍大有人在。這種情形連十八世紀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1689—1755)也注意到:「中國人令人奇怪,他們的生活完全受禮教的支配,但是他們卻是世界上最狡猾的民族。這特別體現在貿易活動中,它本來很自然地激起人們的誠實,但是,它卻從來也沒有能激起中國人的誠實。買東西的人要自己帶秤。每個中國商人有三種秤,一種是買進用的大秤,一種是賣出用的小秤,還有一種是準確的秤,這是供對他們有戒備的人交易時用的。我想這種矛盾現象是可以解釋清楚的。」(《論法的精神》第十九章第二十節)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卷四)在「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條下,講了十幾個實例。其中一個「水銀秤」的故事正是明萬曆間事:

揚州一個賣南方貨物的大雜貨店的老闆臨死時囑咐兒子說:「我平生起家,在此一秤。此秤乃烏木合成,中空,內藏水銀。秤出,則將水銀倒在秤頭,稱入,倒在秤尾。入重出輕,所以致富。」其子在父親死後便燒毀此秤。但不久自己的兩個兒子全死了,不由得怨恨道:「父用心不平,反獲平安;今出入公平,不敢瞞昧,反喪二子。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天道公平嗎?」忽然恍惚到了一個官府,主持的大官對他說:「你父親欺心造業,獲罪於天。上帝所以派遣破耗消散二星來投生為你兒子,以後要盪盡你的財產,還要來一場大火,使你成為窮光蛋、絕戶。現在你能改過從善,上帝因將二星取回,不久將換好子二人,使你家光大。」他醒來後記之,愈加力行善事。三年中,生二子,俱中進士,子孫繁盛。

大南貨店老闆的「獨門暗器」,就是一桿「水銀秤」,它一身兼具大、小秤的功用,「入重出輕,所以致富」。

看來,《金瓶梅詞話》中的這個「十八兩秤」,還真省略不得。

【作者簡介】王清和(男),北京人。除歷史論著、譯著外,在海內外發表大量詩、散文、隨筆、評論等,曾在多家報刊有專欄。近年出版有《金瓶梅揭密市井私生活》、《金瓶梅詞話》(校點本)等。

曹雪芹說柳五兒能與鴛鴦、襲人和紫鵑相比,為何沒能進大觀園?

唐宋的文人都喜歡青樓名妓?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傳奇女將軍婦好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之寫乎 的精彩文章:

蘇軾這個人到底有多愛吃?
常言說虎父無犬子,承天太后蕭燕燕的老爹蕭思溫懦弱無能?

TAG:閱讀悅讀之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