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如何突破中俄防空體系?淺析B-21轟炸機的定位與特點
其實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輕鬆轟炸恐怖分子同時,也沒閑著,未雨綢繆認真考慮了未來與中俄開戰的可能,並預料了米波反隱雷達、J20、S400這樣對手的出現,給自己設想了6大挑戰,並專門設計了一種大殺器來克服這些困難:
挑戰1:美軍前沿基地都被「端了」,戰術飛機都沒戲
美軍認為隨著遠程巡航導彈、彈道導彈在中俄的大量普及,屆時亞太和一島鏈的美國空軍基地可能一片火海,亞太美軍的F-15, F-16, F-35, F-22等「短腿「戰術飛機逃命都來不及,根本沒法從這裡出發去空襲大陸。
挑戰2:中俄擁有廣闊的防禦縱深,航母也進不來
空軍基地沒了,那麼「海上移動機場」——航母打擊群如何呢?
美軍認為中俄都會圍繞本土,建立比較完善的遠程「偵察-打擊」體系,結合反艦彈道導彈的射程,可能距離東南沿海500海里的範圍都是打擊圈,而美國航母戰鬥群典型的打擊半徑也就450海里,在安全距離上根本夠不著大陸,進來就是送死,也沒戲。
挑戰3:密集而先進的防空系統,F-22都進不來
這幾十年美國空軍在伊拉克南聯盟耀武揚威,中俄也在默默使勁攢更為先進複雜的體系。美軍管這個叫「綜合防空系統」IADS,包括了先進的米波反隱身預警雷達、制導雷達、S400, S400等先進防空導彈系統,蘇30等先進戰機,預警機,先進空空導彈,甚至激光武器、微波武器。
這些防空系統不僅性能先進,部分具備反隱身功能,而且部署密集,不僅F-15, B-1B等非隱身飛機進來就是送死,即使是F-22, F-35等隱身戰術飛機進來,也有被發現和擊落的可能。
挑戰4:美軍C4ISR信息系統可能癱瘓,各節點孤立無援
美軍從海灣戰爭開始,就提倡「網路中心戰」,處處離不開信息保障。
恨不得一個大兵打打治安戰,屁股後面都需要天上一堆偵察衛星、通訊衛星、GPS衛星,空中無人機跟著,攻擊機近距離空中支援,直升機撤離,指揮部各種組織協調……一堆東西保障。
而隨著中俄反衛星武器的屢次實驗,以及電子戰裝備的長足進步,可能戰時美軍面臨衛星被擊落、數據鏈癱瘓、通信不同、指揮不暢的情況,離開了信息體系的情報、通信、指揮支持,還能否成功空襲中俄,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挑戰5:目標多、快、硬,少量飛機根本搞不定
美國在伊拉克、南聯盟炸著,中俄在一旁默默看著,然後努力做強自己。
一方面是各種目標高度機動化,讓你抓不住。比如彈道導彈大量都是固體火箭發動機,打了就跑。S-400防空系統5分鐘就能撤收完畢,處處都在考驗美軍「打擊時間敏感目標」的快速反應能力,畢竟這是有上限的啊。
另一方面是固定目標加固化,畢竟是本土作戰,大量跑不動的指揮所、通信樞紐等都可以鋼筋混凝土加固、深埋地下,通信系統都是深埋的光纖,而且網路化布置,普通炸彈炸不斷,干擾不到,多冗餘備份,讓美軍無計可施。
最後就是,大國的巨大體量。海灣戰爭頭43天,多國聯軍平均每天要炸900多個目標,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平均每天要炸660個目標,如果是中俄這樣的大國,估計要每天數千個,小體格戰術攻擊機,或者那區區20架B-2根本忙不過來。
面臨上述挑戰,如何在下一場戰爭中突破中俄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A2/AD),第一波必須靠「全方位、全頻譜」隱身的B-2轟炸機,而目前數量太少,能隨時出動的只有不到16架。
於是,2010年以後美軍就在考慮下一代隱身戰略轟炸機,2015年10月簽署合同;名為B-21「掠奪者」,名字來自二戰著名的B-25雙發轟炸機,而且是1942年杜立特帶隊,從航母上起飛,遠程奔襲日本,然後在中國著陸的那種——也是「深入敵後」的梗啊。
2017年完成初步設計審查,2018年12月完成關鍵設計評審;預計2025年開始作戰部署,2030年裝備14個中隊,總數超過100架。
根據透露出來的消息,它擁有一下特質,來克服上面諸多挑戰:
1、全範圍全頻譜隱身:
這是針對中俄的低頻VHF/UHF米波/分米波反隱身雷達,以及被動相干電子偵察等反隱身技術的長足進步而設計的,幾乎都是無垂尾的巨大飛翼設計,確保對高頻、中頻、低頻雷達的全面低可探測,以及紅外抑制。而且在360度各個方向上都是低可探測。
2、遠航程,
典型任務載荷下,450節飛行速度,不加油航程5000海里,作戰半徑2500海里,才能不依託前沿基地,就靠空中加油,就能從本土或者後方基地出發,覆蓋世界上所有的大國,並且在敵後縱深有足夠的徘徊時間。
比如從孟加拉灣最後一次空中加油,就能在四川、青海、西藏一線逗留4-6小時,即使西安,也有3小時逗留時間。
如果從距離東南沿海的500海里「安全」區域起飛,在沿海省份也能逗留7小時以上,東北、華北、華中也有4小時滯留時間。這樣就有足夠航程來繞開那些高威脅防空陣地,從容發現和攻擊那些剛出現的時間敏感目標。
3、大載彈量:
至少2萬磅起步,採用B-2類似的旋轉彈艙,這樣就能攜帶4枚5000磅的GBU-28巨型炸彈。或者更多的其他類型的炸彈,一次出擊能攻擊多個不同類型的目標,提高效率。防區外,可以用巡航導彈敲門,也可以突防進去用炸彈解決問題。當然也包括機載核武器
4、高自衛能力:
一方面是全頻譜全範圍隱身設計,同時有先進的感測器,信號處理設備,輔助決策設備,快速發現這些威脅,制訂規避航路,躲在探測範圍以外。二是有源相控陣體制的電子戰系統,必要時給對方雷達製造虛假目標,不管是低頻雷達,還是「被動相干定位」的多基地被動反隱身雷達。三是大的載彈量,不僅容納對地攻擊武器,也可以容納反輻射導彈、甚至AIM-120空空導彈、ADM-160無人誘餌,軟硬多種方式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5、自主作戰能力:
由於機體大,除了飛行員,可以有專門的系統操作員,結合更多的機載感測器、火控設備、目標分析、威脅規避與航路規劃設備、任務規劃設備,可以在C4ISR系統遭到破壞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獨立完成「導航定位,探測,識別,規劃,打擊」全過程的轟炸任務。
6、便宜量大:
目前目標價位5.5億美元,是B-2轟炸機的1/4,因此美國空軍希望訂購100架以上,就可以忍受一定的戰損,然後更多的數量來應對更大規模的交戰。為此,據說新的轟炸機B-21將大量使用成熟產品,如
F-35的F-135發動機,任務計算機,座艙系統,通訊導航系統,武器控制系統,環境系統;
B-2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起落架系統,彈倉系統,人員逃生系統;
F-15E的電氣系統、燃油系統,消防系統;
F/A-18E/F的液壓系統
波音737的起落架等等
7、還有一個對抗成本問題
——「以點帶面,把對手拖入成倍的軍備競賽」——即B-21的出現,有可能跟當年的F-117初代隱身飛機出來,讓前蘇聯原有防空體系突然「千瘡百孔」,必須全面升級一樣,補的雷達站、防空導彈系統、截擊機團需要多少呢?一個核心裝備能撬動對方整個體系的淘汰升級,是一種很好的「軍備競賽」,尤其適合那些「單項不行就靠體系補」的對手。比如在一份B-21論證報告里專門提到,一套S-400(包括8台發射車,112枚導彈,對應的多部雷達,指揮控制系統)成本可能超過4億美元,而B-21也就5億多,F-22/35價格已經跌破1億美元,但為了防禦這些低可探測飛機,對手需要多少套S-400系統才放心呢?尤其是大國還有覆蓋國土和重要目標的需求。
這就是美國為未來的與中俄的大國對抗準備的大殺器。其實還不是全部。未來的對抗準備,依然是一個背後暗流涌動的激烈過程。最後捋捋思路,其實非常清晰。也許就能推斷出真正出來的B-21啥樣了。同時對我國隱轟也是一個參考借鑒吧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


※美海軍一戰機中隊剛裝備F-35就被裁,皆因海軍養不起
※三次人才革命,鑄就強大美國海軍,我們能趕超么?
TAG:默虹美海軍學習小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