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國外多所大學正將遊戲引入課堂教學

國外多所大學正將遊戲引入課堂教學




當遊戲照進學校。




加拿大皇后大學的醫學生們,很快就要開始戴著耳機和VR眼鏡做手術了。

當然,他們要進行的並不是真實的手術,而是存在於虛擬世界的模擬手術。明年1月開始,皇后大學的醫學系將使用HTC Vive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們可以通過HTC Vive設備進入一個虛擬的醫院環境,不管是聲音、外觀還是醫療設備,都和現實醫院沒什麼差別。



站在虛擬科室門口的醫院保安



這和我國古代的「剃頭匠學徒用冬瓜練手」頗為類似。「我們希望學生在虛擬環境中而不是在真的病人身上,犯下所有初學者的錯誤」,急症和重症監護教授丹這麼解釋引入VR遊戲教學的目的,「虛擬現實可以真實地模擬各種臨場情況。」

這個醫院模擬遊戲和Steam上的那些娛樂性十足的手術模擬器有些不同。從皇后大學發布的實際操作視頻來看,模擬出來的虛擬醫院細節十足,幾乎和真實醫院完全一樣。學生需要從醫院的大門進入醫院,找到自己做手術的科室,和科室中的病人開始對話。



病人描述自己的病情



遊戲中沒有任何目標和「任務提示」。一切都需要學生自己和病人進行對話,通過問診了解病人到底哪裡需要治療,必要時還要利用診室里的設備進一步測試。確定了病症之後,手術才宣告開始。

據開發這套VR遊戲的SimforHealth公司說,這種將門診和手術流程整合在一起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實際在醫院工作需要掌握的技能。

手術過程倒是和一些模擬器遊戲差不多——除了真實度和細節增加了幾倍。所有手術儀器的數據都會呈現在屏幕中,學生要根據數據的變化採取適當的手術措施——從最基本的「缺氧時使用輸氧機」到複雜的「根據血壓變化幅度判斷是否進行輸血」。



學生要根據手術中的病人數據合理處置



皇后大學建設了750平米的臨床模擬空間,號稱「加拿大第一個VR醫療培訓機構」。在加拿大乃至整個北美,將遊戲作為實際教學的一部分,已經是逐漸普及的做法了。

如果說皇后大學的「模擬醫院」更像是單純的模擬器而不是遊戲,那懷雅遜大學的社區服務模擬,就完全是按遊戲來設計的了。

在懷雅遜大學的社區服務模擬中,玩家將扮演一個社區健康護士,去對一位名叫伊琳娜的女士進行家庭訪問。在與伊琳娜的互動中,玩家會面臨一些選項,這些選項分為「正確,不是最好和錯誤」。只有選擇正確,才能和伊琳娜女士繼續深入地聊下去,最後玩家會發現這位女士正面臨自己丈夫的家庭暴力。



遊戲的介紹



這根本就是一個簡單的RPG遊戲。在RPG和視覺小說中,這種「選擇決定結果」再常見不過了。選擇錯誤的回答後,伊琳娜會拒絕繼續透露訊息或者把玩家趕出家門,可以被視為遊戲的bad end,而發現伊琳娜的困境就是成功通關了。

懷雅遜大學希望,這款遊戲能幫助社區服務相關專業的學生熟悉實際工作中會面臨的種種情況。

進門後玩家會遇到伊琳娜的丈夫,不同的回應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如果玩家選擇等待伊琳娜介紹自己,就屬於「不完全對」的選項,伊琳娜會因為害怕聲稱「我什麼都不知道」,她的丈夫會就勢沖她發脾氣。而無論是「坐在椅子上介紹自己」還是「問他是誰」都會被認為是對伊琳娜丈夫權威的挑釁,導致玩家被趕出家門。



這就是被趕出家門的bad end



這時選擇「起身準備離開」才是對的——「在危險情況下,你的人身安全非常重要。如果你離開,你就能把伊琳娜的危險傳遞出去。」

這款遊戲流程長達幾十分鐘,趣味性十足。遊戲中很多選項的正確答案乍一看有些反直覺(比如要不要接受伊琳娜的一杯茶,正確答案是不要),其實包含無數社區志願者經驗總結(在和伊琳娜不熟的時候接受茶可能會中斷本來要開始的溝通過程)。你可以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

」, 玩到這個遊戲。



遊戲自帶機翻的中文字幕



除了家訪的模擬,懷雅遜大學還製作了兒科模擬和一系列孕婦產前產後護理的模擬遊戲,據說效果都不錯。多倫多一家社區大學稱,在他們給護理系學生介紹了這些遊戲後,98%的學生都去玩了遊戲——學校規定必修的護理課程上課率都沒有這麼高。

同樣對遊戲的教學效果感到滿意的還有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林業系教授瑪雅。她在學校開了一門土壤科學課程,需要學生親自去研究各種土壤土質的不同。學生們不太願意研究這個,他們向老師抱怨「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污垢?」

瑪雅發現學生們總是在手機上玩手游,於是決定將遊戲引入自己的教學中。她委託學校與手游開發商14 Oranges Software合作,設計了一款解謎類的手游。



學生需要拍下植物的照片,和遊戲給出的線索進行對照



這款手游會提供一些線索和提示,比如「層疊的葉子」或者「粘稠而帶有松香氣味」。而學生們需要通過這些線索判斷出這到底是哪種植物生長的土壤,然後親自去大學的林區里找到這種土壤。如果答案是正確的,學生就會得到分數,遊戲還內置一個年級分數排行榜。

7成學生即使在課外時間,也在玩這個遊戲。瑪雅教授提到,很多沒選這門課的學生也在找她,想下載這個遊戲玩。

這些用於教學的遊戲有個學名,嚴肅遊戲。它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1970年就有人提出了這個概念,指出遊戲也可以用於教育。在國內最廣為人知的嚴肅遊戲可能是《金山打字通》中的幾個打字練習遊戲了。



「警察抓小偷」實際上的名字是《生死時速》



隨著手機的普及和VR技術的進步,嚴肅遊戲現在能提供的功能比以前進步不少。曾經的嚴肅遊戲大都是作為「科普」或者「額外練習」存在,而如文章開始提到的幾個國外大學,已經將遊戲正式作為正式的教學項目了。

國內這幾年在嚴肅遊戲上也有進展——「功能遊戲」概念的提出,《尼山薩滿》、《腫瘤醫師》等嚴肅遊戲的出現。但這些遊戲似乎還是沒有脫出「科普」的範疇,想要把遊戲引入實際的學校教育,還任重道遠。

即使在加拿大,很多老師也指出自己沒有精力設計這種遊戲。有的研究者認為,遊戲的作用被誇大了——因為開發、設計遊戲需要不小的成本,這些成本用在別的地方說不定有更好的效果。

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大部分學生恐怕巴不得所有課程(乃至考試)都遊戲化才更好。





APP

 | 你還可以回復"

APP

",獲取下載地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戲研究社 的精彩文章:

一個「自動對聯」系統,被人生生玩成了占卜遊戲

TAG:遊戲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