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電影《平津戰役》傅作義刻畫最為成功,一段檢討式的總結尤為精闢

電影《平津戰役》傅作義刻畫最為成功,一段檢討式的總結尤為精闢

文|周渝

作為《大決戰》系列的收官之作,《平津戰役》的開場與前作的豪放風格不同——《遼瀋戰役》開場濁浪排空,《淮海戰役》以萬馬奔騰拉開序幕,而《平津戰役》的開篇則是抒情配樂中,鏡頭緩緩推移,古都北平的老城牆和古建築盡收眼底,有幾分祥和之感,似乎也暗合了這場戰役的結局。平津戰役始於1948年11月29日,止於1949年1月31日,共計64天。戰役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取得完勝,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告終。既然稱為「決戰」,戰爭固然是不可避免,但與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不同,平津戰役打與談齊頭並進,尤其到了後期,談判的分量逐漸加大,也正是由於最終談判的成功,古都北平才得以避免戰火,電影在祥和中畫上句號。

電影中,傅作義決定接受解放軍的條件

對傅作義的塑造極成功

《平津戰役》最大的亮點是對人物的刻畫。《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中,高層人物基本上是通過蔣介石與毛澤東兩條線展開,而到了《平津戰役》中,國民黨一方的主角變成了傅作義。

影片正式開場,天空下著瓢潑大雨,三輛黑色小轎車和兩輛吉普車駛進了故宮午門,到太和殿前停了下來。雨仍然下得很大,太和殿前的石龍紛紛吐出水柱。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等人從車上走下來,隨從們替他們打著雨傘站在太和殿前,欣賞著「千龍吐水」的景觀。在這次談話中,司徒雷登對傅作義說:「傅將軍,我再一次提醒你考慮,把華北國軍撤退到山東沿海,留駐青島的美國西太平洋艦隊會和將軍直接聯繫的。」傅作義的回答卻是:「大使先生,我已經說明了,我只是一個地方長官,我不能不聽命於南京啊!」這是傅作義在片中首次登場,給人沉穩老練之印象。

但貫穿全片,傅作義始終愁容滿面,心事重重而又小心翼翼。升旗儀式上,他聽聞東北野戰軍已入關打密雲,第一次皺著眉吩咐趕緊將第35軍調回北平。此後,傅老總的眉頭似乎就再沒有展開過。傅作義對於軍事作戰的前景是悲觀的,所以在開場不久他便想試圖與中共方面取得聯繫,通過談判組建聯合政府,但又不肯將注完全壓在談判上,仍緊鑼密鼓部署軍事。對於傅作義遮遮掩掩的談判建議,毛澤東一笑置之:「傅作義給我的電報里說,願將所屬60萬軍隊交毛先生指揮,哼哼!見他的鬼喲。」

傅作義的表情凝重程度基本與平津戰役的進程相呼應,一開始傅作義還抱有幻想,直到中共方面公布戰犯名單後,他才由崩潰走向絕望。那一幕表現得十分到位,部下王克俊向傅作義報告:「剛剛收到新華社廣播,中共某權威人士談戰爭罪犯問題,列舉出所謂國人皆曰可殺的頭等罪犯43名,第一名是蔣先生,第三十一名……名單上第三十一名就是……」傅作義的表情已經表示他心知肚明,這第31號就是他傅作義。他欲言又止,端著水杯在屋子裡來回踱步,當走到穿衣鏡前時,看著鏡子中憔悴的自己,憤怒地將水杯朝鏡子砸了過去,鏡子和水杯被砸得粉碎,他仍惡狠狠地看著破碎鏡子中的自己。

傅作義憔悴的臉上寫滿了焦慮、悲憤和無奈,不久後在北平景山上,他終於道出了心裡話:「我現在走到這一步,哼,是時刻冒著三個死啊!一是我秘密和那邊接觸,一旦事情敗露,蔣介石會以叛變罪處死我;二是我突然來這麼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如果我的部下誰想不通,哼!就要從背後開槍打死我;三是共產黨將來會按戰犯把我槍斃了。」

電影《平津戰役》中,傅作義聽聞自己被中共方面圈定為第 31 號戰犯後,悲憤交加,將鏡子砸碎

天津解放後,傅作義仍處於焦慮之中,他神情凝重地放下了電話,丟掉蓋在身上的毛毯,低著頭,邁著沉重地步子開門走了出去,獃獃地站在門外,看到這一幕,觀眾都知道絕望中的他已做出決定。果然鏡頭一轉,下一幕即是傅作義正在中南海召開國民黨高級將領會議,華北「剿總」司令部秘書長王克俊正在主席台上宣讀《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協議實施辦法》。這裡有個細節很有意思,台下坐著的軍官們分別穿著兩種不同的制服,一部分是和傅作義一樣的草綠色偏野戰風格棉服,另一部分則穿著筆挺的國民黨制式軍服。這顯然是為了讓觀眾對傅作義集團中的傅系部隊與中央軍系部隊一目了然。王克俊宣讀文書時,那些身穿制式軍服的軍官一臉不滿,甚至強烈反對。當傅作義承諾不願意留在北平的人可以坐飛機送他們回南京時,選擇回南京者也都是穿制式軍服的軍官,其中就有石覺、李文等中央嫡系將領。

這次會議上,傅作義的一段檢討式的總結尤為精闢,他說:「就對方而言,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我方來說,走到今天這一步,自然不敢妄言勝利,一定要講失敗,那是我傅作義個人的失敗,以一個人的毀敗換取諸位和數十萬將士們的新生,不容我猶豫計較。」從部署軍事進攻、試圖接觸談判到最終達成協議這一系列劇情,一方面固然體現了傅作義深明大義,同時也將其顧慮重重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全片的核心人物之一,傅作義這個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與他的扮演者李定保的演技密不可分。李定保當時是廣西話劇團的演員,此前曾扮演過戴笠、陳炯明等民國軍政人物。後來在《雍正王朝》中飾演的鄔思道一角讓他大放異彩。

每個角色都可圈可點

李定保出演的傅作義堪稱經典,而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基本都演技在線,可以說對歷史人物的表現和刻畫是《平津戰役》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

解放軍一方,觀眾又看到了《遼瀋戰役》中熟悉的老面孔——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而在《平津戰役》中,林彪的扮演者馬紹信的表演比前作中更加成熟。電影中有一幕令人印象頗深:林、羅、劉幾位將領來到簡陋的指揮部,戰士們還沒張貼好地圖,但林彪卻準確地在空牆上指出了山海關的位置,這一細節是對林彪軍事才能獨特的表現。影片中另一位出彩的解放軍將領是聶榮臻。聶的扮演者史崇仁是浙江省話劇團的演員,當時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史崇仁專程拜訪了聶榮臻元帥,受到老帥的親自指點,這是本片的一大亮點。

由陳紅梅飾演的地下黨員傅冬菊也是本片中著重表現的角色之一

傅作義的女兒,地下黨員傅冬菊也是本片中著重表現的角色之一。傅冬菊在全劇中起到穿針引線之作用,同時也通過她的工作,側面反映了平津戰役中的地下戰線。曾有人指齣電影台詞中出現的「軍統」和「中統」是硬傷,因為當時兩統已不存在,中統改組為黨員通訊局,而軍統早在戴笠死後不久的1946年6月就改組為保密局。但實際上在不少親歷者的回憶錄中,1946年後仍然將毛人鳳的保密局稱之為「軍統」,這大概是因為戴笠時期軍統的影響實在太大,給人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即使改名也還是習慣以舊名稱之。因此傅冬菊等人台詞中的「軍統」和「中統」也是當時真實情況的再現,算不上硬傷。

電影以1949年6月北平中南海召開的新政協籌備會的召開作為結尾,其中出現了大量特型演員扮演的民主人士。值得一提的是,京劇大師梅葆玖先生也在電影中客串,扮演父親梅蘭芳先生。最後一幕是國歌的敲定,隨著《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響起,參會的代表們都不約而同地跟著國歌的節奏,用手和頭打著節拍。國歌還在繼續,鏡頭已經切換,隨著旋律變奏,畫面已聚焦到毛澤東身上,他披著大衣正在攀登長城,行到八達嶺上時停下了腳步,遙望東方,崇山峻岭間,一輪紅日正冉冉升起……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漢服那麼美,在中國卻流行不起來?漢服,「活著的文化」
黃百韜死守的兩大原因,為何事隔多日蔣介石才確認他的死訊?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