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關羽原本可逃出生天,卻出現兩個巨大失誤,最終命喪荊州

關羽原本可逃出生天,卻出現兩個巨大失誤,最終命喪荊州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發生在關羽兵敗樊城回援荊州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關羽、丁奉、周泰。原文如下:

忽然喊聲大震,一彪軍攔住,為首大將,乃蔣欽也,勒馬挺槍大叫曰:「雲長何不早降!」關公罵曰:「吾乃漢將,豈降賊乎!」拍馬舞刀,直取蔣欽。不三合,欽敗走。關公提刀追殺二十餘里,喊聲忽起,左邊山谷中韓當領軍衝出,右邊山谷中周泰引軍衝出,蔣欽回馬復戰,三路夾攻。關公急撒軍回走。行無數里,只見南山岡上人煙聚集,一面白旗招颭,上寫「荊州土人」四字,眾人都叫本處人速速投降。關公大怒,欲上岡殺之。

山崦內又有兩軍撞出:左邊丁奉,右邊徐盛;併合蔣欽等三路軍馬,喊聲震地,鼓角喧天,將關公困在核心。手下將士,漸漸消疏。比及殺到黃昏,關公遙望四山之上,皆是荊州土兵,呼兄喚弟,覓子尋爺,喊聲不住。軍心盡變,皆應聲而去。關公止喝不住,部從止有三百餘人。殺至三更,正東上喊聲連天,乃是關平、廖化分兩路兵殺入重圍,救出關公。關平告曰:「軍心亂矣,必得城池暫屯,以待援兵。麥城雖小,足可屯紮。」關公從之,催促殘軍前至麥城,分兵緊守四門。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關羽在樊城前線得知呂蒙偷襲荊州得手,率部回援,企圖奪回荊州。但關羽南下不久,便遭到東吳大軍的圍攻。此時,關羽手下的將士也得到了荊州失陷的確切消息,鬥志全無,很快被東吳大軍擊敗。無奈之下,關羽只得逃到麥城堅守,並派遣廖化前往上庸求救。但鎮守上庸的孟達和劉封拒絕出兵,關羽孤立無援,不久後在突圍途中被俘,最終被東吳殺害。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東吳大軍圍攻關羽時的場景,叫做「鼓角喧天」,意為 鼓聲和號角聲響徹天際。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描述的這一段關羽敗走麥城的情節,與真實的歷史是有一定差異的。按照小說的說法,關羽確認呂蒙佔領了荊州後,勃然大怒,揮軍南下,東吳大軍則在關羽返回荊州的沿途展開圍攻,使得關羽不得不退守麥城。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卻並非如此。據《三國志?呂蒙傳》載:「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斗心。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這說明了兩個事實,一是此時呂蒙並未開始對關羽展開圍攻,而是關羽來到麥城並未是因為遭到東吳軍隊的攻擊,而是暫時棲身麥城的。

直到此時,東吳才開始對關羽展開包圍,但首先採取的並非是武力進攻的方式。《三國志?吳主傳》載:「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三國志?吳范傳》也說:「後羽在麥城,使使請降。」這也就是說孫權首先採用的是勸降的方式,而關羽也答應投降。不過,關羽的投降並非是真降,而是詐降,想以此麻痹孫權,趁機逃回益州。不過,孫權對於關羽的投降深感懷疑,便去詢問術士吳范。吳范僅回答了八個字:「彼有走氣,言降詐耳。」話說得玄乎,但意思卻很明確:關羽是詐降。於是,孫權命朱然和潘璋切斷了關羽逃回益州的道路。此後潘璋便在漳鄉生擒關羽。

這裡附帶再探討一個問題:關羽南撤後是否真的沒有活路呢?其實是有的,只可惜關羽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首先是《三國志?呂蒙傳》中所記載的「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雖說關羽此舉是為了了解江陵及公安的真實情況,但同時也暴露了自己的行蹤,讓呂蒙可以輕而易舉地了解自己的的動向,從而迅速制訂圍殲方案。從後來的發展來看,呂蒙得以迅速殲滅關羽,就是因為對關羽的動向了如指掌所致。

關羽所犯的第二個錯誤在於《三國志?呂蒙傳》中所提到的「乃走麥城,西至漳鄉」。此刻他最正確的方嚮應該是趕往宜都從而經此地撤回益州,但他卻錯誤地選擇了麥城和漳鄉一帶。究其原因還是想尋機奪回荊州。這一錯誤決策也給了東吳大軍合圍關羽的機會。《三國志?陸遜傳》載:「遜徑進,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陸遜此舉等於切斷了關羽經水路逃回益州的通道。而《三國志?潘璋傳》又稱:「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潘璋的這個舉動,又切斷了關羽經西北撤往上庸的通道。如此一來,關羽所有的退路都被吳軍封死,已是在劫難逃,被俘遇害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曹軍的確兵敗新野, 但關鍵人物既不是徐庶, 也不是諸葛亮
漢中之戰期間,魏延曾立下一大功,最終卻被龐德攪局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