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行舟樂評:90後日裔獨立搖滾音樂人Mitski,美國樂壇罕有亞洲面孔

行舟樂評:90後日裔獨立搖滾音樂人Mitski,美國樂壇罕有亞洲面孔

行舟:中國90後學院派歐美音樂樂評人 專註90後音樂聽眾行為的研究者

Remember My Name

Mitski - Be the Cowboy

作為全球市場分量最終的美國流行樂壇,亞洲面孔十分罕見。尤其是在美國搖滾音樂圈中,亞洲面孔更是屈指可數。然而,1990年出生的日裔音樂人Mitski(米茨基)似乎成為那一枚碩果僅存的亞洲面孔。

Mitski 1990年9月27日出生,日裔美國創作型歌手、音樂家。她出生在日本,並且在成長過程中移居過很多個國家,最後她在著名的紐約州立大學學習音樂。

她在普賴斯學院音樂學院(Purchase College"s Conservatory of Music)學習期間開始了自己的音樂生涯。

行舟樂評:90後日裔獨立搖滾音樂人Mitski,美國樂壇罕有亞洲面孔

在此期間,她自己發行了自己的前兩張專輯:《Lush》(2012)和《Sad》(2013)。畢業後,Mitski於2014年發行了廣受好評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Bury Me at Makeout Creek through Double Double Whammy》。緊隨其後的是《青春期2》(2016)和《成為牛仔》(2018)。

Mitski的音樂之旅就像她的經歷一樣像是一位漂流者。這位創作型歌手在日本出生後跟隨父親,在13個不同的國家長大。如今,她接受了一種永久性的搬遷來到美國布魯克林,在不巡演的時候住在東海岸的各個轉租公寓和airbnb上,就像早年漂泊不定的人生。

在大學期間,Mitski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的青春期而受到關注,你無法從她的作品中來定位她的曲風,因為雜糅了夢幻流行、獨立、民謠、前衛搖滾等多種風味共冶一爐的混雜曲風才真正詮釋了她對青春期的理解。

雖然在美國樂壇有了一定名氣,但由於她的亞洲血統,Mitski意識到:即使在如此開發包容的美國搖滾圈,她也是一個局外人

由於美國搖滾樂壇不斷湧現出新的年輕藝人,作為一個亞洲面孔,很少有人談論她。Mitski在多次採訪中表示,發行音樂不是因為她是亞洲人,只要人們願意,她就會繼續做一名獨立搖滾音樂人。

行舟樂評:90後日裔獨立搖滾音樂人Mitski,美國樂壇罕有亞洲面孔

行舟樂評:一半是日本人,一半是美國人,Mitski的跨文化身份似乎體現在了她音樂風格的雜糅中:時而有較為打開的美式搖滾處理方式,時而有幽婉不安的個人心靈回歸;純正的英語演唱,卻也在編曲中透出日式的清冷、乾淨和整齊的躁動。這些都構成她的特異和不可捉摸。

Mitski音樂成長曆程

Mitski (米茨基)原名Mitski Miyawaki,1990年9月27日出生於日本,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日本人。

她從小就被父親史密森尼的民間唱片和母親70年代的日本流行cd包圍著。由於父親的工作,她和家人經常搬家,居住在土耳其、中國、馬來西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等13個國家,最終定居在紐約市

在亨特學院學習電影后,她決定轉而學習音樂。在普賴斯大學期間,作為學生項目,她先後在2012年和2013年連續錄製並自行發行了自己的鋼琴專輯《Lush》和《Sad, New Career in Business》。

畢業後,她作為短命的prog-metal樂隊Voice線圈的主唱,開始了她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Bury Me at Makeout Creek》的創作,這張專輯於2014年11月正式發行。

2015年12月,Mitski在發布新音樂前與死海樂隊簽約。

2016年3月,發布了自己的第四張專輯《青春期2》,並分享了主打單曲《Your Best American Girl》。

Your Best American Girl

Mitski - Puberty 2

2017年2月,小精靈宣布與Mitski一起在美國巡迴演出。5月,由100首不同歌手的歌曲組成的專輯《我們的前100天》發行。其中包括Mitski翻唱單向樂隊的歌曲《Fireproof》。10月,洛德宣布,Mitski作為她的音樂劇《世界巡迴演唱會》的開場演出。

2018年4月,Mitski與實驗樂隊合作創作了科幻喜劇《派對上如何與女孩交談》的主題曲《呼吸間》,該片改編自同名短篇小說。

2018年5月,第五張錄音室專輯《Be the Cowboy》發行,第五張專輯也是她迄今為止最偉大的作品。

在第五張專輯《Be the Cowboy》中,她再次通過鋼琴展示了作曲才華以及天馬行空的表現力。 這14篇複雜的作品將流行樂變得更加富有深度和內涵,創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空間。在那裡,27歲的她變得更加出色: 即使在這張唱片最安靜的時刻,她的聲音也從來沒有如此響亮過。

行舟樂評:90後日裔獨立搖滾音樂人Mitski,美國樂壇罕有亞洲面孔

行舟樂評:Mitski是世界獨立搖滾樂壇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她的音樂有著相當多元化的取向,既有Funk搖滾或糙朋克,又有極簡的鋼琴伴奏的大空間原聲,還有合成器為導向的另類黑暗系口味。她的歌詞關切著全球變暖、房租、內心失落等或近或遠、但其實都和我們的現代生命息息相關的命題。她的變化多姿正是她的魅力所在,為歐美搖滾樂壇注入了一種始終獨立、在邊緣地帶遊走卻又格外引人矚目的勢力

行舟樂評:90後日裔獨立搖滾音樂人Mitski,美國樂壇罕有亞洲面孔

獨一無二的孤獨患者

在2016年廣受好評的專輯《Puberty 2》發行之前Mitski 其實已經悄無聲息地發行了3張專輯了,雖然前兩張專輯裡大部分曲目是鋼琴和弦樂主導的民謠搖滾。但在第三張專輯《Bury Me at Makeout Creek》中涉及了吉他搖滾。

這張貢獻了她的一些早期單曲,比如《Townie》和《First Love / Late Spring》,雖然作品大多是2分到3分鐘的短小作品,但配器可以說是絢爛多彩,Mitski對調式和和弦的完美把控能力在一首首里用出乎意料的和弦結構營造出了天馬行空、奇譎瑰麗的旋律世界,也就是從這張專輯開始Mitski開始積累起一批小眾樂迷。

Townie

Mitski - Bury Me At Makeout Creek

在專輯《Puberty 2》中,Mitski又一次完善了雙語寫作技巧——像運用語言一樣將旋律語法運用的遊刃有餘,這張專輯就這樣完美描繪了一個情緒內向和抑鬱患者的感情生態。

在《Puberty 2》中表達了一位情緒內向的孤獨者的真實內心,作品直擊內心,可謂為數不多的上乘作品。

時隔一年又發行第五張專輯《Be The Cowboy》,樂迷期待度可以說是不亞於當年的Blonde。Mitski標籤式的旋律多樣性,出色的歌詞,驚喜的是在製作上都加入了可觀的流行元素,更加符合主流口味。

專輯封面中Mitski像是個在雜誌拍攝化妝間里被突然闖入的攝影記者驚到,上挑的眉毛和瞪大的雙眼充滿戒備,表情上寫滿了對鏡頭的不適感。

在這張專輯裡Mitski完全放開了手腳,在保持自己風格的基礎上做到大眾喜聞樂見有口皆碑。管中窺豹,從這幾首單曲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這種製作風格的轉變上Mitski的執行力可以說是相當成功。

Mitski將自己的人生感悟實體化在專輯裡,但是儘管如此,像專輯封面上展示的一樣,伴隨著逐漸增加的知名度,「演員」Mitski深植於內心的自卑和不安感始終在與作為藝術家的曝光需求對抗

撥開應接不暇的製作元素,《Be The Cowboy》可能是近些年樂壇中少有的悲傷專輯了。

行舟樂評:90後日裔獨立搖滾音樂人Mitski,美國樂壇罕有亞洲面孔

行舟樂評:有歌迷認為,當下樂壇沒有人能像Mitski一樣將深植於內心的憂鬱和病態的自我疏離刻畫得如此細膩。「孤獨」這一基調統治了Mitski的所有作品,甚至在以第一人稱描述愛情和喜悅的時候她都像是一個自己的旁觀者,即使對正常的親情和愛情也無法剝離她內心深深的孤獨。

行舟樂評:90後日裔獨立搖滾音樂人Mitski,美國樂壇罕有亞洲面孔

獨立搖滾新傳奇

像許多技藝高超的搖滾明星一樣,28歲的創作型歌手Mitski也是特立獨行。當年,她發行了樂壇最直接的獨立搖滾單曲《American Girl Your Best》時,一些音樂博客認為這首歌是一種挑釁,用來糾正男性主導的diy搖滾音樂世界。

但Mitski顯然對這些外來的言論無動於衷,「是的,在我的音樂創作中,我使用了我青春期的『白色獨立搖滾』中的比喻。」如果讓她用符合大眾的口吻來表達自己,她永遠也做不出來。

如前面所述,童年的她是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度過的。從土耳其的高中畢業後,她偶爾會和朋友們惡作劇,她接受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朋友,雖然這些豐富的生活對日後藝術幫助很大,但對年輕的Mitski來說,這就像命中注定的反常禮物。

2010年,Mitski搬到紐約,在亨特學院學習電影,之後轉到紐約州立大學攻讀音樂作曲並發出兩張產品。這些唱片使用了許多紐約州立大學的學生音樂家,他們運用鼓和吉他,經常在鋼琴或弦樂的伴奏下展示Mitski的聲音。

這些歌曲是短小精悍、高度戲劇化的,就像一個喜怒無常的實驗性劇場的配樂。但他們也表現出了一種簡單悅耳的旋律,這讓Mitski躋身於過去20年里更好的流行女歌手和詞曲作者之列。

她與許多藝術家有著共同的基因,從Fiona Apple到Adele-artists,這些藝術家創作的歌曲切中了人們共同情感體驗的核心

一離開學校,Mitski就拿起吉他,開始鑽研獨立搖滾和朋克搖滾。從弗蘭基·科斯莫,到日本早茶節目《精神變態者》,再到米什·韋的女權主義朋克狂潮。

在吉他音樂的世界裡,Mitski產生了對女性視角的轉變,她認為年輕女性是獨立搖滾最偉大的,因此更加融入了她青春期的獨立搖滾。

區別於主流年輕女搖滾歌手表達稚嫩和脆弱,Mitski經常刻意與她們保持距離。她的創作往往充滿著一絲不苟的誠懇,帶著一絲羞赧和窘迫

在最新專輯裡,《Geyser》在短短兩分半的時間裡從空曠孤寂的氛圍里低吟螺旋上升,到最後豁然開朗變成弦樂和吉他的旋律爆炸。在《A Pearl》里用焦慮的吉他線來呼應歌曲里描述的自我鄙夷和自虐的感情。《Nobody》則採用Blue Light的合成器和人聲讓人聯想到夢幻的氛圍音樂。14首精鍊的歌曲就像14個風格不同的短片,Mitski在曲風和製作風格上自由行走。

Nobody

Mitski - Be the Cowboy

這些特質使得她的音樂獨立出主流搖滾次元,來自於手術刀般對人的最私密的情感精準描述的能力和她那在獨立搖滾樂壇中一騎絕塵的旋律創作水平。

即使Mitski並沒有把自己塑造成獨立搖滾的新傳奇,但她的新專輯讓人不得不肯定她就是那個正在成長的獨立搖滾傳奇。

行舟樂評:90後日裔獨立搖滾音樂人Mitski,美國樂壇罕有亞洲面孔

行舟樂評:憑藉發行的五張專輯,Mitski已經躋身2018年度獨立搖滾專輯第一梯隊,但是作為最獨特的搖滾音樂人,歌迷內心還是對她充滿更高的期望。Mitski的風格正在成熟,我們非常期待下一張專輯裡能看到一個全面進化的Mitski了。

版權聲明:以上文章部分信息來自網路公開信息,如涉版權請聯繫行舟樂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