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修持時,福德與智慧並進

菩薩修持時,福德與智慧並進

修持菩提心時,也要努力修持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因此經中講到,所謂菩薩就是努力積聚兩種資糧者。如果菩薩積聚福德資糧,就具備方便道,若積聚智慧資糧,則能圓滿智慧波羅密,所以說菩薩就是積聚福智二種資糧者。

此處「資糧」是指各種順緣或相順應的因緣條件,也可說是「能夠成就佛果的各式順緣」。而在各種順緣中,可區分為兩種力量:「方便」與「智慧」。

若將這兩種力量再細分,那麼六度波羅密就都包含在其中。一位菩薩就是要做到六度波羅密,而六度波羅密的歸納與分類法眾多,其中可分為:前五度為方便,最後一度屬於智慧資糧。因此,智慧與方便這兩種資糧,就是我們成就遍知佛果的主要順緣。

如《入中論》當中的偈頌:雁能飛越大海,是因為有雙翅,以此來比喻福德和智慧資糧猶如大雁的雙翅,可以飛越大海。同樣地,具備智慧與方便資糧時,才能飛越佛陀的功德海,抵達正遍知的彼岸。例如聲聞和獨覺雖然能了悟空性,但並未具備方便,因此菩提心難以在心中生起。因此,我們修持時,必須福德與智慧並進。

總歸來說,要生起菩提心,或讓菩提心更有力量,就要積聚二種資糧,否則菩提心難以增長,甚至會退失。因此,第三個學處教導的,是如何增長菩提心的力道。

此處比喻到,耕種時,要先灌溉、耕田、施肥;這世界對肥料的成份相當關注。為了耕種,首先要花很多力氣去引水灌溉,同理而言,修持菩提心時,最主要工作就是積聚福德二種資糧。

修持二資糧是有方法的,例如在一個獻曼達或一個頂禮上,就足以積聚六度資糧,因此「知道如何積聚資糧」是很重要的。因此,此處說「就最低的限度來說,念一句真言(或佛號)也算是積聚二種資糧了。」

一個菩薩會去積聚廣大資糧,是因為他重視利他學處;為了要利益眾生,需要廣大方便及智慧,因此菩薩會廣大的去修持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第四、時常練習菩提心,為使其增長之方便者:

《菩提道燈論》云:

「發了願菩提心以後,就應該努力的用種種方便,令菩提心增長。」

此處應知有三種差別:

一、因菩提心,

二、願菩提心,

三、行菩提心。

因菩提心是要時常對眾生起慈悲之心,最少每座修觀一次。願菩提心的修觀,是要心中思念:「為了利益眾生的緣故誓取佛位……」這需要晝夜各修三次。

發菩提心的誦文很多很廣,最簡單的可念誦尊者(阿底峽)所撰寫的:

「佛陀正法與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之善行及功德,迴向眾生願成佛。」

行菩提心的修觀,是要一面練習利他之心,一面練習清凈自己之心。前者是觀想把自身所作的一切善業功德,和種種資財受用等,都迴向於利益眾生;後者是要使自己的身心凈化,(將此善根)迴向於持戒清凈,使罪業和煩惱(逐漸)減少。

此處「時常練習菩提心」也是增長菩提心方法,因此要時常去練習。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及發菩提心儀軌中,都有提到如何一再去修持菩提心。

《解脫莊嚴寶論》中提到,練習菩提心要知道三種差別:

一、因菩提心:在生起菩提心之前,要先生起菩提心之因

二、願菩提心:能在心中生起及修持願菩提心時,就可以進入「行菩提心」

三、行菩提心:行持菩薩行誼,其中有兩個層面:1、利他的心;2、清凈自己的心

這裡有一個比喻,就如同一位母親只有一位獨子,因為摯愛其子,但孩子被偷走了,因此他行住坐卧都只會想著「要怎麼找回孩子?」,因此發菩提心時,要想到三界輪迴的眾生都在受苦,因此行住坐卧都想著要救護眾生、為眾生擔憂。

這裡並不是看你做何種儀軌,重點也不在於儀軌長短,而是在於心中是否能真正生起菩提心,或有所觸動、感動。因此,我們至少要不分晝夜地去練習生起菩提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語與禪心 的精彩文章:

走出修行的誤區
修心就是一種轉變過程

TAG:佛語與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