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趙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鉅夫舉薦,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禮敬,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晚年逐漸隱退,後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古本趙孟頫行書大學字帖

【原文】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 「洒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裡,也指宇宙萬物的 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5)得:收穫。(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 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對於本 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 的卻加以重視。(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譯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